(1)强毅之人
这种人性情硬朗,意志坚定,刚决果断,勇猛顽强,敢于冒险,善于在抗争性的工作中顽强拼搏,阻力越大,个人力量和智慧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属于枭雄豪杰一类的人才。缺点是易于冒进,骄傲于个人的能力,服人不服法。权欲重,有野心,喜欢争功而不能忍。他们有独当一面的才能,也能灵活机动地完成使命,是难得的将才。但要注意把握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这可能是他们有所变化的信号。
(2)宏阔之人
这种人交游广阔,待人热情,出手阔绰大方,处世圆滑周到,能获各方面朋友的好感和信任。他们善于揣摸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长于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混迹于各种场合而左右逢源。适合于做业务工作和公关,能打通各方面的关节。但因所交之人龙蛇混杂,又有点讲义气,往往原则性不强,受朋友牵连而身不由己地做错事,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适宜矫正社会风气。
(3)雄悍之人
这种人有勇力,但暴躁,认定“两个拳头就是天下”,恃强鲁莽,为人很讲义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属性情中人。他们的优点是为人单纯,没有多少回肠弯曲的心机,敢说敢作敢当,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对自己衷心折服的人言听计从,忠心耿耿,赤胆忠诚,绝不出卖朋友。缺点是对人不对事,服人不服法,任凭性情做事,只要是自己的朋友,于已有恩,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盲目地给予帮助。因其鲁莽,往往会突如其来的坏事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化的增长,这类人的性情正在变化,理智的成分增强了,演变成敢拼敢闯的开拓型人才。又由于义气成分的减少,个人意识的增强,加上社会提供给个人创业条件的丰富,现在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人正在减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表现也有许多在发生变化。
(4)好动之人
这种人性格开朗外向,作风光明磊落,志向远大,卓尔不群,富有开创精神,凡事都想争前头,不甘落在人后,往往从中产生出莫大的勇气和灵感,不轻言失败,成功欲望强烈,永远希望自己走在成功者的前列。缺点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轻率冒进,如果在勇敢磊落的基础上能深思熟虑、冷静应对,则能取得重大成就。又因为妒忌心强,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会为嫉妒而犯错误。如果将嫉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宣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5)柔顺之人
这种人性情温和,慈忍善良,亲切和蔼,不摆架子,处事平和稳重,能够照顾到各个方面,待人仁厚忠恕,有宽容之德。如柔顺太过,则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犹豫观望,不能果决,也不能断大事,常因优柔寡断而痛失良机。
因与人为善又可能丧失原则,包容袒护不该纵容的人,许多情况下连正确的意见也不能坚持,对上司有随意顺从的可能。如果果断一些,正确的能极力坚持或争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则,以仁为主又不失策略机变,则能团结天下人才共成大事。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谦卑含容是贵相”。否则,只是幕僚参谋的人选。
(6)拘谨之人
这种人办事精细,小心谨慎很谦虚,但疑心重顾虑多,往往多谋少成,不敢承担责任,心胸不够宽广。他们驾轻就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圆满地完成任务。一旦局面混乱复杂,就可能头昏脑胀而做不出果断、正确的抉择,难以在竞争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生活比较有规律,习惯于井井有条而不愿随便打乱安静平稳的节奏。适合于做办公室和后勤等按部就班、突变性少的工作。
(7)固执之人
这种人立场坚定,直言敢说,也有智谋,可以信赖,行得端,走得正,为人非常正统,不论在思想、道德、饮食、衣着上都落后于社会潮流,有保守的倾向,也比较谨慎,该冒险时不敢,过于固执,死抱住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肯向对方低头,不擅长权变之术。这种人是绝对的内当家,是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
(8)朴露之人
这种人胸怀坦荡,性情忠厚淳朴,没有心机,不善机巧,有质朴无私的优点。但为人过于坦白真诚,心中藏不住事,大口没遮拦,有什么说什么,太显山露水,城府不够,甚至可能被大家当傻瓜看,作为取笑的对象。与这种人合作,尽可以放心。但因缺乏心眼,办事草率,有时又一味蛮干,不听劝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虽说坦诚不二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但一如竹倒豆筒子,少了迂回起伏,也未必是好事。如果能多一份沉稳,多一点耐心,正确运用其诚恳与进退谋略,成就也不小。傻子的聪明之处正在于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傻”。
(9)清正之人
这种人清廉端正,洁身自爱,从本性上讲不愿贪小民之财,负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因此看不惯各种腐败而不愿为官,即使为官也是两袖清风,不阿谀奉承,偏激的人就此辞官不做,去过心清神静的神仙日子。由于他们原则性极强,一善一恶界限分明,有可能导致拘谨保守,又因耿直而遭奸人嫉恨陷害,难以在政治上取得卓越成就。有狂傲不羁个性的反而在文学艺术上会有惊人的成就,在那个天地中可以尽情自由地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10)韬谲之人
这种人机智多谋又深藏不露,心中城府深如丘壑,善于权变,反应也快。如果立场不坚定,易成为大奸之人,往往见风使,察言观色确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诡智多变。如果忠正有余,则会成为张良一类的奇才。办事能采取比较得体的方法,表面谦虚,实际上不会吃哑巴亏,暗藏着报复心。用人讲求乱世用奇,治世用正。这种人不论在乱世还是治世,都能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懂得变通的善于保全自己的一类人。因诡智多变,可能气节不够,不宜选派这种人掌管财务、后勤供应等事。
(11)沉静之人
这种人性格文静,办事不声作响,作风细致入微,认真执著,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因此往往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能手。缺点是过于沉静而显得行动不够敏捷,凡事三思而后行,抓不住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机会。兴趣不够广泛,除兴趣所在之外,不大关心周边的事物。尽管平常不大爱讲话,但看问题又远又深,只因不愿讲出来,有可能被别人忽略。其实仔细听听他们的意见是有启发的。
(12)辩博之人
这种人勤于独立思考,所知甚博,脑子转得快,主意多,是出谋划策的对手。但因博而不精,专一性不够,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就。不愿循着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标新立异的见解。口辩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交谈演讲时往往旁征博引,让--般人大开眼界。如能再深钻一些,有望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人一般比较豁达,因此也能得到上下之士尊敬。
读心术的目的不仅在于知人,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其人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去用人。以上12种性格之人,由于特性不同,因而在识别之后,使用也应该不一样。
用人不能看出身门第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究出身、门第,这在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恰恰是选择人才中的严重弊端,因此,有识之士多持反对态度。
苏绰在参与治理国家的实践中,坚决主张选用贤良彻底打破传统的门户之见。他透彻而形象地指出:“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唯试刀笔,并不问志行。夫门资者,乃先世之爵禄,无妨子孙之愚瞽;刀笔者,乃身外之末才,不废性行之浇伪。若门资之中而得贤良,是则策骐骥而取千里也;若门资之中而得愚瞽,是则土牛木马,形似而用非,不可以涉道也。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则是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悦目一时,不可以充榱椽之用也。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苟得其人,自可起厮养而为卿相,伊尹、傅说是也,而况州郡之职乎。苟非有人,则丹朱、商均虽帝王之胤,不能守百里之封,而况于公卿之胄乎。由此而言,观人之道可见矣。”因此,在选用官吏方面,必须切实做到:“将求才艺,必先择志行。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苏绰选用人才的标准是很明确的,这就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而全然不顾及其出身门第的高低贵贱。
人才有“显人才”和“潜人才”之分。所谓潜人才,是指那些拥有某种才能,或具备了成长与发展的素质,但是由于缺乏显示的条件和机会,尚未被社会认可或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潜人才的智能,往往不亚于甚至优于显人才,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往往就隐落在普通人群中。由于才干潜在性的特点,发现潜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群马之中,既有良马,又有驽马。良马、驽马并没有印记和标签,膘肥肉满、体材高大未必就是良马;毛长体瘦也不一定都是驽马。这就需要独具慧眼的伯乐加以甄别。伯乐高超的相马本领,就在于他能在万千的马匹中准确地找到千里驹。而领导识才能力的高下,主要体现在对潜人才的发现。善于识别潜人才,才能称得上伯乐。正因为开发潜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要求领导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较高的管理才能和较好的道德品质修养。
第一,领导正确的思想方法。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影响人的脱颖而出。领导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偏见的束缚,能够透过出身、地位等外在现象而把握人才的内在本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袁绍、袁术不能摆脱习惯势力的影响,思维简单化,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这对门第显赫、身居高官的兄弟,死抱着尊卑观念不放,固执地认为职务高者能力恒高,职务低者能力恒低。甚至情况发生了变化,仍然抱着固定不变的看法。关羽请战的时候,袁氏兄弟因为关羽是一个马弓手而轻视他;关羽斩了猛将华雄之后,袁术仍旧轻视他。相比而言,曹操却能不拘俗见识才量才。关羽请战,曹操劝说袁氏兄弟让关羽试一试,因为人才以用见其能否。曹操注重实绩。对于人才标准的认识,曹操与袁氏兄弟优劣分明。二袁因循守旧,从封建的等级观念出发,认为“等级”就是“能级”。曹操则认为,等级不同于能级,识才不拘尊卑,用才不计贵贱,这种“唯才是举”的思想在当时称得上是一种大胆、创新的意识。
第二,领导自身的才能。三国时期著名的人才学家刘邵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高明的领导,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因而往往能在人才初露端倪的时候,先于他人发现人才的真实本领和发展前途。刘备屡遭失败,依附于曹操,学圃种菜,佯装胸无大志。如果曹操是个庸人,决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但曹操不是庸人,他不以刘备的现实处境为重,反而认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对待关羽也是如此。袁氏兄弟本是庸才,免不了狗眼看人低,认为一个低贱的马弓手不会有大本事,曹操却能从关羽的敢出大言和仪表不俗中意识到此人“必有勇略”,因而积极支持关羽出战迎敌。
齐白石是一代国画大师,他自幼刻苦读书学画,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美术作品,但最初人们没有认识到他作品的价值。1926年,北平画界名流组织了一个国画展览会,展览大厅显要处挂满了名家画轴,观者如墙。而在一个昏暗角落里挂着齐白石的《双虾图》,虾体透明仿佛潜在水中,长须好像在晃动,栩栩如生,可是标价只有八元。当时北平国立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来观看画展,发现了这幅虾图,口称“杰作”,当即买下。齐白石从此名声大振。徐悲鸿能发现齐白石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自己就是国画界的一代宗师,自己有本事,才能对别人的本事和潜能产生高度的敏感。才干平庸的领导,不仅搞不好管理,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想在开发人才上有所作为,必须提高领导自身的素质,增长真才实干。
第三,领导的道德品质。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人才开发,不仅取决于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领导自身的道德修养。领导如果私欲膨胀,就会眼界狭窄,抱残守缺,嫉贤妒能。关羽斩了华雄,袁绍不奖赏;刘、关、张三英战败吕布,袁绍也不奖赏。如果为了事业,出于公心,就会视野开阔,冲破条条框框,选贤任能。曹操的个人品质优于袁绍,他能以大局为重,时时保护人才,处处爱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