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温州人是怎么挣钱的这本书 > 第1章 温州人靠生意头脑赚钱(第2页)

第1章 温州人靠生意头脑赚钱(第2页)

钱金耐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生活的磨难造就了他努力拼搏的坚强意志,从很小起他就明白,要想摆脱贫穷,只有依靠自己加倍的努力。因此,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温州乐清一中高中部,然后又以优异成绩考人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中学任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钱金耐是一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所走的路正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但是钱金耐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钱金耐所处的时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一大批校园的教坛新秀纷纷下海经商,成为当时一股奇特的经济潮流,他们的文化素质比当时浙江一带的商家高出一筹,钱金耐就是其中弃教从商的比较优秀的一个。因为比起其他人来,他显得更为“有勇有谋”。因为他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经济欠发达的新疆。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钱金耐坚信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路就在脚下。1985年,钱金耐带着仅有的300元路费孤身一人踏上了开往西关的列车。

他坐在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硬座上,饿了,就啃自带的一点干粮,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就这样,忍受了6天6夜的疲劳、困顿、腰疼腿酸和饥饿,钱金耐终于来到了新疆。

钱金耐并不是一个盲目蛮干的小伙子,来新疆之前他就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按照既定方针,把创业的目光投向钢铁行业,地点定位在靠近石油基地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在那里,他办起了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店,开始经销机电产品。经过考察,他锁定的第一市场就是和静钢铁厂。和静钢铁厂是一个具有大家风范的国有企业,这是当年“三线”建设的成果之一。因此,在当时,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门口每天前来推销产品的人络绎不绝,钱金耐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有趣的是,他的方式别出一格。每天钱金耐总是第一个来到和静钢铁厂供销科的办公室,不声不响地扫地擦桌子,干完活就走人。渐渐地,供销科长对这个闷头闷脑的小伙子有了些好感,到了第三天,科长终于忍不住问道:“小伙子,你来这里到底想干什么?”钱金耐这时才说:“我是来推销机电产品的”。说着拿出了产品目录,供销科长详细看了目录以及产品介绍,最后在产品目录上划了几个勾。约定时间是一个月。也许科长是故意考验钱金耐的韧性,因为目录上的产品可是既多又杂,有许多很不易找到,但钱金耐还是带着一丝成功的喜悦高兴地离去了。

一个月后,当供销科长渐渐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钱金耐背着沉重的箱子,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按照订单预约时间准时上门送货来了。供销科长彻底被钱金耐特别能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精神感动了,他高兴地拍着钱金耐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将来必定能成大事业!有你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你!”钱金耐具有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气质,当自己在钢铁业崭露头角的时候,不安分的他又将目光投向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市场。塔里木,人称“死亡之海”。它曾经掩埋了无数的生命,掩埋了无数创业者的欲望,但它却没能吓倒钱金耐。

钱金耐走遍塔里木盆地的各个石油工地,取得了一份又一份的订单,不管风吹沙打,日晒雨淋,他总是准时无误地把产品送到各个工地,凭着自己的热情真诚的服务,诚实守信的信用,他赢得了石油基地用户的信任,许多石油客户还主动帮他打电话联系新客户。就这样,钱金耐凭着执著的追求,终于稳稳地占领了塔里木盆地中石油基地市场。在回忆这段“死亡之海”的创业史时,他说道:“那是一段令人兴奋的季节,我的产品遍布天山南北、塔里木油田”。

1988年春节,钱金耐回到久别的温州过年,温州那种“不靠上帝靠自己,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市场经济意识,再次深深地触动了钱金耐大展宏图的欲望。回到新疆后,他就着手扩大市场份额,把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组建了乌鲁木齐机电物资批发中心,然后和自治区计委合作,组建计委劳动服务公司机电经销部,经济效益年年创新高。当钱金耐在国内市场如鱼得水时,他又把目光投向了中亚各国。制定了东企西进的宏伟计划。为了顺利实现自己的这一宏图,他先后取得新疆和浙江两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在商业物流、商业地产、电力设备工程、外贸进出口、特色农业、旅游酒店等领域组建了10个经济实体,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他还组建了亿通、嘉德投资集团两大公司并担任这些公司的董事长。就这样,钱金耐通过自己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钱金耐就是为了理想而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要追逐什么样的梦想,更知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做些什么。正是在梦想的驱动下,他甘于忍受寂寞,只身一人闯新疆,为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而不断奋斗的。

在温州人眼里,商场如战场,一定要清楚自己做什么,判断好当前的形势,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取得最终的成功。温州人这种准确定位自己的做法比起许多人盲目地在公司打工要好得多,至少温州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成功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他们。而那些习惯于盲目为他人打工的人呢?他们仅仅是为了混日子,整天像一个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地工作,全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网易的创办人丁磊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生活就像在大海里航船,当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都不知道是什么时,任何方向对他来说都是不顺的。”丁磊说,在创业中,他从未丢弃过自己的理想。

丁磊坦言:“今天有网易这样一个公司,与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分不开的。从小我就非常喜欢无线电,初一我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很大程度上,我也受了父亲的影响,认为自己将来最骄傲的职业是能成为一个电子或者电气工程师。读大学时,我就选择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上大学时,父母担心计算机的长期辐射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不支持丁磊读计算机,他就选择了通讯专业。但丁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认为电子或者与电相关的学科都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毕业后,丁磊回到家乡,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1995年从电信局辞职出来,丁磊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他去意已定,一心想去南方闯一闯,家人也是无可奈何。当时,外企灵活的制度、奖罚分明、没有官僚习气,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都是心目中的理想所在。

在外企工作了一年,丁磊又发现,天天干同样的一件事情,对一个技术工程师来说并没有多少乐趣。而且到1995年,公司上下还没有人能够认识到Internet给信息工业带来的突变和飞跃,丁磊也又一次萌发了离开那里和别人一起创立一家与Internet相关的公司的念头。在当时他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Internet,而且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上网用户。

离开Syba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当时他要去的是一家原先并不存在、小得可怜的公司。但他当时非常有信心,相信它将来对国内的Internet会产生影响,也倾注了他满腔的热情。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丁磊在做。也许是在1996年丁磊还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背离时,丁磊只能再次选择离开一手建立起来的公司。撇开管理上的原因之外,丁磊几乎从头到尾目睹了它在中国电信对ISP的巨大挤压下逐渐没落,一年后就变得奄奄一息,无力挽回颓势。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

网易从丁磊一个人创办起,没有向银行或朋友借一分钱。丁磊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做一个中国的Internet公司。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多的困难。但到今天,他也品尝了别人没有的财富。网易公司成立于1997年5月,现在已是国内当今最有影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一直谋求成为中国数字生活与数字商务的起点。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网易依靠其技术优势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连续创造了若干第一:中国第一家提供中文全文搜索、第一个大容量免费个人主页基地、第一个免费电子贺卡站、第一个虚拟社区,第一次网上新品拍卖,第一个中文个性化服务等等,两次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CNNIC网站评比中被评为十佳网站之首,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目前,网易已经抛弃门户站点一贯的“大而全”的概念,围绕数字商务进行大胆尝试,目前已拥有一个成熟的数字商务平台和大量网上交易的人群,数字商务初具规模。

丁磊说:“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像我也感觉自己在技术方面爱动脑筋,有一点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摸索,我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一些创新。尤其一个大学生离开了学校之后,一开始都会感到非常迷茫,到某一家工作单位以为那就是自己的归宿,但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找准自己的方向,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梦想是成功之源,也是成功的动力,没有梦想就无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不知道自己想获得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而所谓的成功就是梦想的实现,没有梦想也就无所谓成功。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创业的时候,还是在企业发展的时候,温州人总是不断地思考着自己应该做什么,不断地寻找着更加适合自己的机会。结果,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前进。

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志向就有多大,将来的成就就有多大。心大的人才会产生伟大的志向,志向伟大的人才会产生出天赋神授一般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这种力量和斗志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最终取得成功。有这样一句话:“取乎上,得乎中;取乎中,得乎下。”意思是说:如果目标定得很高,取乎上,则得乎中;当目标定得很一般,较之得乎上容易完成时,取乎中,反而会得乎下。实际上这句话是告诉大家,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要打折扣的,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须要有很大的欲望,才能“取乎上,得乎中”。

温州人似乎天生具有“当将军”的精神,他们总是心比天高,尽管他们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是,他们却总为自己设定远大的目标,他们踏踏实实、努力拼搏,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心比天高的温州人是怎样在生意场上驰骋的。

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这个人,来自温州,可熟悉他的人更觉得他是个大连人。他在18岁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独自闯起了关东;在大连,他白手起家,用15年时间打造了国内屈指可数、具有国际水准的购物中心……他就是吴云前,大连百年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年8月,吴云前只身来到大连。如今,他领导下的百年城集团已成为业界瞩目的商业地产新秀。

1971年,吴云前出生于温州乐清,可以说,他正出生在好时候,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性格的人,从小他就严格要求自己,并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他刚来大连时,做的是服装生意,在刚来的一年的时间里,他转遍了大连的大街小巷,很快,他发现青泥洼桥的学校很不合理,他就下定决心以后自己一定要在青泥洼桥盖大商场。他把他的这个想法跟周围的人说了后,-别人却说他是“痴人说梦”。但吴云前并不觉得自己的理想有什么不妥,他认为人应该有目标和憧憬,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吴云前在大连闯荡了15年,这15年成就了一个温州青年神奇的财富成长故事。

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是吴云前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尝试。在大连,商业地产曾一度成为大连各行各业投资的热点,业内人士在评价大连商业地产“存在局部过热的问题”的时候,吴云前毅然投身到了这个新的行业中来。

吴云前选择在大连最繁华、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青泥洼桥,开始了第一个商业地产的项目--百年城,这个地方正是吴云前刚来大连一年的时候所发下的誓言中说的那个地方。对于大连商业地产的过热,吴云前并不是没有看到,他之所以作此决定,是有他的理由的,当时,有很多世界顶级品牌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将专卖店开到富丽华和香格里拉,心细的吴云前看到了这个机会。他的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他有他的商业考量,他的目标是那些最具消费能力的消费者。

事实证明,吴云前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大连有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失败,那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吴云前却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他才一举成功。建成这个商业地产项目后不久,百年城集团又选择在二七广场建成了温州城,吴云前这次是将目光瞄准了普通老百姓。

吴云前的这两个项目都获得了成功。现在,百年城和温州城都已经成为大连为数不多的商业地产行业的赢家。

吴云前的生意经很特别,他不像一般的企业家只注重自己的才能,他更注重人脉的力量。他有一句话说得好:“今天你光有商业机会和经营能力是不够的,你要有一帮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社会资源,也就是现在讲的人脉资源的结合。”吴云前曾用5000万投资一个主题餐厅,很漂亮,也很到位,当时还从台湾请了很多人来策划,可最终以失败告终。对于这件事情,吴云前是这样说的:“之所以失败,因为当时在大连不适合做这种主题餐厅,我们可能是太超前了,所以失败了。”这件事情带给吴云前的不光是教训还有经验。此后,他开始试着给自己的公司定战略,他的目标就是要做专业化的公司。

吴云前对自己的定位也很奇特,他不觉得自己的工作就只是专门经营公司,他反而认为,专业的事情要由专业的人来做,他的工作就是广交朋友,发现和组织这些专业的人,然后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一起达成共同的目标。在他眼里,真正的专家是最令他佩服的,而坚持学习,不断进取的人正是他最欣赏的。能把他最佩服的人和最欣赏的人集合在他的公司,那就是他最高兴的事了。

吴云前非常欣赏李嘉诚的一句话:“前10年,创业非常艰辛;后10年,我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句话对吴云前的感触很大。他从小出来做生意,在逆境中的成长使他懂得了成长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所以,虽然现在他已经很成功了,但他还是不忘锻炼自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