蟼在“毫厘之差千机变”的商业社会里,如果你不能迅速地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就必然会损失很惨。讲究机会和速度的温州人,尽管行动中可能会出差错,但是他们绝不会允许机会从身边溜走。最具竞争力的温州商人,就是那种有着电脑一般缜密的思维,同时又能像跳蚤一样身手敏捷、伺机而动的人。
1.生意是做出来的
不一样的思维:
温商能够赚钱首先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认识与态度是务实的。温商不空谈,不幻想,也不怨天尤人。国家投资少,他们就自己集资建设;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就搞眼镜、打火机、钮扣等东西;科研教育水平低就开手工或半手工工厂。总之,他们要干事业就是要挣钱,就是面对现实,干实实在在的事情。难怪,有人感叹,温商一碗稀饭也能卖18万元。
温州人王红与丈夫双双下岗后,夫妻俩在家附近摆了一个烟摊,起早摸黑地苦干起来。过了几年,他们靠做烟生意积攒起来的钱已有20多万元。后来因为一个朋友的欺骗,王红借了20余万元,凑足了50多万元,进回了100件香烟,一心准备在春节期间大赚一笔,谁知不但赔得底朝天,还背上了20多万元的债务。而那个当初介绍她买烟的朋友,此刻早巳无影无踪。
面对如此打击,伤心欲绝的王红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们三天两头跑到她家讨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王红夫妇精疲力竭,不禁相对流泪。王红想,现在唉声叹气也没用,还是想办法从头再来吧!只要我们有一双手,脚踏实地地干,总会有翻身的一天。
可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钱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也要本钱呀,丈夫叹息着说。稀饭?这两个宇像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王红混沌的脑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呢!卖稀饭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投入,虽然与卖香烟比起来,利润极其微薄,但只要有利润,我们就可以做啊!于是她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一碗稀饭就算赚几分钱、一角钱,只要量上去了,还是可以赚钱的。”
那年春天,王红夫妻俩跑破脚板,磨破嘴皮,才在县城找到了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门面,办完各种手续,他们的钱已用光了。丈夫只好又悄悄回到老家,向自己的亲戚好说歹说借了15万元钱,稀饭店总算开张了。
稀饭的确不好卖,两口子起早贪黑地干,但生意并不见好。开张3个月,就亏本3000多元。面对这一切,王红急得寝食难安。她明白,再这样下去,不但赚不到钱,反而又要增添新债。
王红想明白了,要变才行,不变只有死路一条。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对大鱼大肉吃腻了,喝点稀饭爽爽口是一种“必要”;如果把稀饭当成正餐来吃,就必须改变一些特点,“素稀饭”肯定不能满足需要,只有推陈出新,改良稀饭品种,推出营养又可口的“荤稀饭”才行!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可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晶。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了,卖稀饭也就不可能再是微利行业了。
于是,王红在当地电视台做了一系列广告,大胆提出“改变稀饭传统喝法,把稀饭当成正餐,把稀饭当成营养餐”的新餐饮理念。这一招还真灵,许多老人和妇女纷纷赶到“王红稀饭大王”店,想尝尝鲜,瞧个动静。
新品稀饭正式营业那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五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完后个个赞不绝口,都觉得稀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见过稀饭也可以做出这么多花样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多久,小店的客人就比原来多了好几倍,并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此后,前来品尝稀饭的客人便络绎不绝,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上百人次,营业额有时竟高达两三千元。
面对生意的喜人局面,王红并没有满足。为了保住稀饭这块牌子,她在稀饭的名字上大做文章,推出了“蒌龙花粥”、“金玉满堂粥”、“龙须银耳粥”、“珍珠翡翠粥”等一系列滋补、养脾、美容粥,结果大受顾客欢迎。
她迅速到有关部门注册了“王红稀饭大王”的商标。
后来,王红又添加了中餐和小吃等项目,由于味道正,价钱合理,同样让顾客喜欢。“王红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有时高达17万元。
做生意,做生意,王红深知“生意是做出来”的道理。成功之后的王红感叹地说:做生意,既要有精明的头脑,同时又有踏踏实实能吃苦的精神才行,缺了这两点,生意是做不好的。
新疆居于中国最边远的大西北,它的幅员辽阔、它的地广人稀、它丰富的物产却吸引了很多的温州人前来生存经营。现为永嘉在外商会中最年轻的会长李松才,就是一个自高中毕业就独身一人到新疆闯天下的温州人。经过10多年的拼搏、奋斗,现在的李松才在北疆地区已拥有6个轧花厂,年产值超过2亿元,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棉花大王。
1990年,李松才高中刚毕业,就凭着一种强烈的创业激情,只身一人来到新疆。概括李松才在新疆的经历,大致有三个大的转折:
首先,第一个成功进驻“新百”之人。当时新疆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信誉最好的商厦就是新疆百货大厦,李松才认准了“新百”的黄金地段柜台的承包权。于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找到了“新百”的总经理,说明了自己的要求,也许是被面前这个温州青年的勇气所打动,从来没有私人承包柜台经营的“新百”居然为他破例了一次。此后,顺利租到柜台的李松才,在“新百”经营起了皮鞋和服装,当年就获利丰厚,为他在新疆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创办新疆地区第一家民营轧花厂。20世纪90年代,新疆的棉花渐渐成为抢手货,于是,不少温州人先后来到新疆通过收购或者贩卖棉花发了大财。商业嗅觉敏锐的李松才也不会放过这样的商机。1995年,凭借自己几年来在新疆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他率先在新疆盛产棉花的乌苏市头台乡创办第一家民营轧花厂,因为经营得当,又取得了圆满成功。就这样,李松才很快就成了当地商界的一个显赫人物。
最后,历经挫折,最终选定立足棉花,做大、做强。其实,很少有人在事业上会一帆风顺,李松才也不例外,从承包柜台到办轧花厂,李松才韵事业一步步壮大起来。这时一心想要做大事的李松才想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范围,于是1998年他卖掉了轧花厂转向服装品牌连锁经营。也许是求胜心切,李松才的决策有些草率,管理上也存在问题,结果服装经营全面失败,血本无归。此时的李松才,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痛定思痛之后,决定重操旧业,将目标立足在棉花产业上。利用自己在新疆的资源优势,李松才在2001年组建了新疆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从此,李松才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产业定位在新疆的棉花上,希望在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的发展“一黑(石油)一白(棉花)一红(西红柿)”产业王牌中,占据“一白”的独特优势。截止到2005年,李松才的康瑞棉花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乌苏、博乐、精河等县市发展了6家轧花厂,业务遍及整个北疆地区。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上,李松才说要咬定棉纺不放松,要在棉花产业里做大自己的企业。
李松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棉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加之新疆政府的大力扶植,经营棉花必将拥有辉煌的前景。
只要在商品流动的地方,就有温州人,就有温州的市场。所有的成功都是温州人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就是这种务实苦干的精神,让温州人成为了新时代的商业传奇。
2.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温州每年有好几万下岗职工,但下岗的温州人从来不找政府。一方面,是因为温州的市场发育较早,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了一部分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温州人自主意识强,从来就没有找政府的习惯。温州人说:“自己的事情,干嘛找政府?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温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遇到困难就去寻求别人帮助的依赖思想,他们总是认为要想创造幸福,只有依靠自己。
“洁厕精”的发明人王麟权就是一个下岗职工。
对于下岗,王麟权没有怨言,勤奋自立的意识他自然是有的,他所愁的只是自己找不到创业的门径。有一天,他不小心堵了自家的坐便器,怎么也弄不通。心情本来有些烦躁的王麟权就和坐便器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弄通了不可。开始时他乱捅一气,忙活半天也不起作用。王麟权便开始琢磨这坐便器的事:自己为坐便器阻塞所苦,天下有多少人没准也有同样的烦恼,若是鼓捣出个什么专门疏通坐便器堵塞的东西来,岂不是救了大家的急?
刚这么一想,王麟权立即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于是便开始研究起来。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长期在陶瓷厂工作,天天和卫生洁具打交道,有过接触化学试剂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他锲而不舍。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专门用于便池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与“塞通”两种产品。
“洁厕精”和“塞通”研制成功后,王麟权一边挂出公司的牌子加紧生产,一边申报专利保护。由于产品对路,需求甚大,自然也就很快销路大开。而当时还没有其他厂家生产同类产品,王麟权的产品迅速行销国内市场,尽管公司规模一再扩大,有时还是供不应求,订单堆满抽屉,都来不及生产。自强自立的精神使王麟权最终成为温州商界巨子。
不等、不靠、不要,立足于自身的努力,坚信创业是一种仰赖于个人奋斗的行为--作为创业个体的温商就是这么做的。也正因为从不依附于别人,立足于个人创业,温州商人才有着一种似乎是天生的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意志、自由的精神,这种素质正是创业所必备的。
温州青年尚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兄妹三个,父亲多病,家中重担压在柔弱的母亲身上。为此小尚虎很小就懂得了要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道理。工997年,尚虎高考落榜,他考虑到家中的生活艰难,没有听从父亲去学校复读的意见,而是随在北京某酒店当保安的表哥来到了北京。可是他发现,像他这样没文凭、没技术的外来打工者在北京找工作是很难的。但他并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北京。于是,他就在市里到处寻找财路。这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把一盆花扔进了垃圾桶里。“好好的花为什么扔掉呢?”他走过去问。老人无奈地说:“养久了,花盆中的泥土越来越少,只能扔啊!”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尚虎一想,既然城里人养花缺少泥土,那何不从自己居住的郊区给他们弄些泥土来卖呢?也许,这样也能赚到钱!于是他试探着说:“您这花扔了多可惜,我住的地方有泥土,我给你送点泥土来。”老人听了很欣喜,忙说:“真的?”
第二天早上,那位老人果然在原处等尚虎。见他真带去了泥土,连声道谢,并且付给了他15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