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究諸本解義,與聖人義理不相合者,表而出之。其中異同訛謬頗多,不欲盡舉,學者致思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或以常無點作一句,或云無欲者常存,有欲者亡身。若有欲者果亡身,何必曰同謂之玄乎?亡身為玄可乎?予謂無欲者,無心作為自然也。有欲者,有心運用工夫也。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全其性也。有為則能見有名之徹,全其命也。有與無,性與命,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有無交入,性命雙全也。《記》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無欲觀妙之義也。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有欲觀其徼之義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即玄之又玄之義也。所謂欲者,欲人之不欲之謂。
不尚賢
或云不求賢士者,或云不用賢者,皆非。果不用賢,則此經不足徵也,决無是理。
玄牝之門
或指口鼻為玄牝之門者,非也。或云念頭起處者,稍通,亦不合經義。
載營魄
或云魂魄者,或云陰陽者,又有數說,皆不通。殊不知魄好運動,載之者,御之也。
三十輻
或云一月三十日之數者,或云火候者,皆非也。殊不知聖人本意不在三十上。
絕聖棄智
或謂聖智不足,道當棄之,非也。予謂聖人不以唯聖智見用於民。
絕學無憂
或云絕學為不學,非也。絕常人之學,而學人之不學也。絕學者,絕世之學。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諸家解不通。或云尚權者,非也。太上尚不尚賢,安得尚權。
禮者亂之首
或便謂禮不足道,吾獨不然。誠能自禮而進於仁義,亦幾於道。
數車無車
諸家解不通。予謂數車之名件無一名車者,喻我之一身無一名我者也。
生之徒十有三
或云十分中有三分生者,十分中有三分死者,或云七情六欲者,似是而非。或云四關九竅,更非也。或以一月之盈虧比之火候,猶非也。解見正經本文下。
無狹其所居
前人解不通。又有反解者,或云神無方者,或廣大者,皆非也。或云無厭其所生,無厭於道者,正是妄說。豈不聞結句云:去彼取此。予謂無狹其所居,尚廣大貪婪也。無厭其所生,不畏大威,貪生無厭也。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不厚其生,故云去彼取此。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或謂徹者,通也。上古聖人一徹萬融,無所不通,民無德而稱焉。此言只好隔壁聽,與經義了無干涉。予謂契者,信約也,吁韻作挈。徹通徹也。有德之人執其信約,無德者司其明徹,詳見正經本文下,達者致思之。
此經文辭多叶韻
朴叶扑。闕音軋,叶察察。拔音跋,叶脫字。作音做,入聲,叶復。似此之類極多,各音本文下,讀是經者,切不可執泥字義。
道德會元序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