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这样教孩子跳绳 > 第四章 交往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秘诀(第1页)

第四章 交往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秘诀(第1页)

孩子在学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一些事情,需要借助他人的一臂之力或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父母如果能利用这些机会,适时地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在孩子的内心培植同情、关心、爱护的情感和相互帮助的意识,给孩子一些方法上的启蒙,相信孩子会从中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缕缕温情。

027孩子需要集体的温暖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一个良好的健全集体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集体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把集体利益作为自己最高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先公后私,乐于奉献。只有在集体中,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处理个人与同学、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别人那里认识自己,调节和完善自己的行为。

曾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就是从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当班干部,说这些都没意义。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你知道一个人生活中需要多少人的劳动帮助吗?”他回答说:“我不知道。”“那你吃的、穿的、用的是哪来的呢?”“我爸爸妈妈给我买的。”老师又对他说,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生产衣服,生活、学习用品,没有商店,你能买到这一切吗?……他听了这一番话,不说话了,过不多久,他主动找老师要当英语课代表。同学都说他变了。这位同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从不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班上分给他的任务都能尽心尽力地完成了。

这个事例充分说明,只要耐心引导,教育得法,家长能够认识到集体活动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鼓励、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的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

人们常说“重在参与”,这句话反映的是参与意识的重要性。有些孩子个性比较胆小、喜静,或对活动兴趣不浓,讨厌集体活动中纪律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兴致不高。也有的孩子总是被动地生活在“指令”世界里,推一推,动一动,消极应付,这都是孩子缺乏参与意识的表现。

参与意识必须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发展。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创造适于参与的环境,提供参与的机会。实际上,孩子大多是非常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渴望参与家庭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投票权”,让孩子有权对家庭活动安排、家庭布置等提出建议,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很重要的,自己的“一票”也是很神圣的,那么,孩子便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参与家庭各项活动。

同时,家长还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一,对孩子提供必要的援助。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问的孩子游戏交往,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及幼儿园、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郊游踏青、参观游览、走亲访友、演出比赛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引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并非所有人在集体活动中都能迅速成长。如果被动参加,“身”在“魂”移,不仅收益不大,还会造成学习浪费。为此,家长要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走进活动,融入活动,使他们在调节紧张学习节奏的同时,全面开发生理感官的功能,把动手和动脑、学习和创造、娱乐和思索、内化和外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让孩子体会合作的愉快。平时家庭中可以开展合作游戏。比如赛跑、下棋等,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

第四,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如:“明明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芳,我们要向他学习。”“毛毛你今天表演真棒!”“东东,今天表现得有进步,下次活动肯定更好。”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无形动力,所以,我们不要放掉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

028分享是一种快乐

——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一个人如果和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就能使快乐加倍;和他人一起分担自己的痛苦,不仅可以使痛苦减少,还能促进彼此的理解。懂得分享的孩子,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收获,还能使他人感觉到你对他的需要。

小洁从小就懂得和他人分享。她小的时候曾经结交过另一个女孩,那个女孩生活很苦。小洁和她一起面对困难,经常鼓励她,还和她一起分享自己的衣服、物品等。那个女孩长大后,无论去哪里旅游,都要给曾经和她一起分享的小浩带礼物。这些小东西记录了她们深挚友谊的点点滴滴。她们彼此温暖着、关怀着,这种快乐让双方的心里都充满着阳光。

生活中,常见父母强迫孩子把手中的东西分给别人。其实,父母是在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小气鬼”。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换成自己,如果一个比你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你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你的感受,又该如何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么,怎样让孩子懂得和他人分享呢?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

女儿像许多孩子一样,自我意识强烈,有时会霸着东西不给别人吃。但赵太太通常都不会因为“她还小,不懂道理就算了”的理由而放弃教育,而是坚持跟她讲道理,让互相分享的观念在她心中潜移默化树立起来。虽然她有对还会说“我的不给你”,但多数情况下她会说:“妈妈,给你吃!”“妈妈你还要吗?”“爸爸,我们一人一半,一起吃吧!”

5岁的女儿一向胃口好,这一天的晚餐也不例外。吃到最后一块鸡肉时,赵太太说:“爸爸还没吃完,这块留给爸爸吃吧!”

“爸爸吃别的嘛。”女儿嗲声嗲气地说道。

“爸爸工作很累,要多吃些。”

“我也累。”小家伙也有她的理由。

“你干什么累呀?”

“我跑步呀!我跑了一圈两圈,好多圈呢!……”

经过一番理论,女儿不情愿地说:“那好吧,我吃鸡皮,不吃肉。”

在分享的问题上,只要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就要加以表扬。一次小小的进步就大力表扬,让孩子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如此快乐。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他就会很容易回想起父母上次的反应,从而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

孩子不愿意和人分享,往往是因为觉得分享等于失去,而失去喜欢的东西会让自己觉得痛苦。针对这种心理,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种得到,一种互利。因为把好东西与人分享可以得到友谊,得到快乐。只要对别人付出了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会报以关心和帮助,这样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可以信任的朋友,享受到友谊的乐趣。认识到分享的实质后,孩子将会从心理上不那么抗拒和别的小朋友共享玩具和食物了。对于这一道理,年龄较大的孩子则更容易理解。

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的不仅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而这些事情在生活中会有很多很多,关键是父母要善于引导。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呢?

第一,建立安全感。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为自私的前提是缺乏,所以你给了他满足,他在获得安全感后,自私的想法就会淡化。比如如果他只有一颗糖果,他当然不会喜欢把它分给别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很多的糖果,他就会拿出自己的部分,乐意去分享剩下的部分,当他体验分享的快乐时,逐步减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父母身先士卒。这个虽然老生常谈,但是确实必要。其实虽然孩子和大人有不同,但是其实除了孩子没有世俗的考虑和观点外,在心理方面和大人有很多共通之处,父母经常在处于孩子角度去帮孩子想,将心比心,就会体谅孩子的用心。孩子如此,对其他人亦是,将心比心。自私自利的父母很难带出大方的孩子的。如果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上行下效,做好榜样,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要给予及时指导。比如过年时带孩子拜年,送礼物,告诉孩子只是和别人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大家可以增进感情,开心,平时在家也不要有太多自私地表现让孩子记在心里。双重标准是教孩子的大忌。

第三,多结识大方的同龄的好朋友。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榜样是很重要,那么同龄的带领就会更加实在。孩子在下意识会向同龄人学习和比较。因此,让孩子多结识一些大方的伙伴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让分享成为自觉自愿地行为,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对自己所喜欢的物品所表现出的占有欲是此年龄段孩子固有的特征。而每次的分享并不是在成人的强求和专制下进行的。我们可以用快乐的情绪真实地和孩子分享,对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让孩子慢慢习惯并乐意分享。

第五,手把手教分享。有人会说,分享也要教?不就把东西给人家吗?不是的,除了简单的应激反映,孩子是一张白纸,都需要学习。大人送礼有时也会尴尬吧。有时孩子想不自私,可是不懂得如何表现。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带领他走入分享的前几次。比如教师节快到了,孩子总想送点东西给老师,让他带卡片去,他总是说不敢。那么父母可以第一次带着他,一起送给老师,和老师交流,好的老师会好好地赞扬孩子,孩子在给予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就会有分享的经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