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录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访谈,那位成功人士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接受主持人采访时,他表现得非常自信,谈吐不俗,没有一点羞涩的表情,台下的观众不时为他的精彩表现爆发出阵阵掌声;
第二段录像也是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正在接受主持人的访谈,但是他在台上的表现就显得有些羞涩了,尤其是在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时,他紧张得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给碰倒了,咖啡还把主持人的裤子给淋湿了;
第三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是个非常普通的人,跟上面两位成功人士相比,他没有什么不俗的成绩,虽然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都不太紧张,可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发言,一点都不出彩;
第四段录像中,接受主持人访谈的同样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可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他显得异常紧张,跟第二段录像中的成功人士一样,他也是把身边的咖啡杯弄倒,还把主持人的衣服淋湿了。
教授放完这四段录像之后,就让被测试者从上面的这四个人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
测试的结果大家可能都猜得出来,很显然,最不受大家喜欢的就是第四段录像中的那位先生了,几乎所有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可是让人奇怪的是,人们最喜欢的是第二段录像中打翻了咖啡杯的那位,大概有95%的被测试者都选择了他。
其实,对于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来说,出现类似打翻咖啡杯这种微小失误,不但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反而会让人们觉得他很真诚,值得信任。假如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从表面我们看不到他的任何缺点,那会让人觉得这个人不够真实,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信任度也会降低,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可能别人不知道,但是他心里对自己的缺点肯定是清楚的。
貌似完美无缺的人在不经意中犯个小错误,不仅是瑕不掩瑜,反而让人觉得他和大家一样,就因为他显露出平凡的一面而使周围的人都感觉到安全。
通常,完美主义者会把针对自己的那些要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些要求包括精力充沛、注重细节、不断付出等。完美主义者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也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他的这种要求就会给别人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被人误解,好像他真的不懂得赞美和欣赏、不允许自己和同伴失败,同时也不理解他人,所以,那些跟他在一起的人就会有深深的束缚感和逃离感,因为他让人感到无奈、沮丧和不知所措。
要知道犯错误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彰显人格魅力,充分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是不二的选择。
当然,我们说的“出丑效应”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犯错误者犯的错误都是些微小的、可以原谅的小错误,并且这个人还应该具有非凡才能。三国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话说刘备被吕布所逼迫败走而归顺曹操。一天关羽、张飞都不在,刘玄德自己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人园中说:“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刘玄德惊问道:“有什么要紧事吗?”
许褚回答:“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人府见曹,心里却忐忑不安。
曹操一见刘备就笑着说:“在家做得好大事!”一句话就吓得刘玄德面如土色。曹操笑执玄德的手,直至后园,说:“玄德学习种菜,不容易啊!”
刘玄德方才放心,答到:“无事消遣罢了。”
曹操又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饮到酒正酣时,突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好似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游历四方,想必非常了解天下的当世英雄,请在这小小的酒桌上数一数天下的英雄豪杰,不知玄德意下如何?”
刘备闻听此言,立刻诚惶诚恐地答道:“当今天下的英雄豪杰,据备看来,当数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
不料刘备还未说完,曹操说:“玄德此言差矣!凡是英雄,都必须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
曹操此言,刘备焉有不知,但他继续装傻,问道:“除了这些人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那么谁能当之?”
谁知,曹孟德竟然指了指刘备,然后又指了下自己,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下非同小可,刘备闻言,心中骤惊,手中所持的筷子不慎掉到地上。
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将要下雨,刘备灵机一动,便从容俯下身去拾筷子,说道:“雷声太大了,以至于掉了筷子。”
曹操却哈哈大笑说:“大丈夫也怕打雷吗?”
刘备连忙巧妙地回答说:“圣人说遇到疾雷暴风,必定要改变容色,表示对上天的敬畏。那我怎么能不怕呢?”
就这样,刘备就把自己闻言失态的惊恐轻轻掩饰过去了,试想一个连打雷都害怕的人,还能做什么大事呢?于是,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的野心了。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过强,过于突出自己,则会给他人以很大的压力。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去选择一个总是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相反,一个常犯小错误但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对他人的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而也容易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如果你是一个强者,请不要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隐藏得太深,恰当地“出丑”,会使你赢得更多的朋友。
在沉默中等待时机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要获胜就必须使自己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势。而这种优秀和优势不是随心所欲、临时发挥的,它是长期储备、自我修炼的结果。
任何事物,在成长的时候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积蓄力量。蛰伏是为了等待时机,一旦到了惊蛰阶段,就可以大干一场了。如果没有蛰伏这一阶段做准备,也许就没有腾飞。
每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应对情况的变化,适应所需,就必须有养精蓄锐的观念,有积蓄力量的习惯,如此,方能增加成功的砝码。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运用养精蓄锐之术,才在群雄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平定天下。
在朱元璋的反元活动取得初步胜利后,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问题。至正十七年(1357)攻占徽州后,朱元璋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朱元璋认为老儒的话很有道理,即提出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军队的后勤军需有了保障,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的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农民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土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养士”给朱元璋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养士”可以削弱敌人。假如“士”不为我所用,势必要到竞争对手方面去,或者自行集合起来,结果对自己不利;其次,“养士”可以安民,儒雅之士大都知识渊博,在地方上有名望,在百姓心目中有地位,朱元璋用“士”,对于民心的向背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再次“养士”有利于地方的行政管理。经济上,儒士处于中小地主地位,拥有许多的佃户,“士”归则民归,“士”顺则民顺。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如此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巩固根据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朱元璋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退在后方稳步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做好了战前的物质储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时他的实力已经是无人能敌了。他在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充分体现出他出色的战略决策意识。
第一,巩固后方,保存实力。他在军事上通盘调度,统一指挥,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并使之由点成面。第二,发展生产,兵民结合。为了发展生产,他想了许多办法,如设立营田使,实行屯田养兵;还设立“万户府”,加强民兵建设,把作战力量和生产力量合二为一。第三,缩短目标,从长计议。他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当义军纷纷揭竿而起,群雄争霸时,朱元璋却施行“缓称王”之计。当先称王者在与元军厮战中双双元气大伤时,朱元璋才挥师南征北战,同时并进,最终统一了全国。
懂变通的人都知道事半功倍的道理:什么时候该行动,什么时候保持不变,怎样才能赢得变化优势,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时机尚未成熟,条件不具备时就要养精蓄锐,韬光养晦,暂避锋芒,积极储蓄力量,不要急于求成,而要通过时间来取得决定性的优势,这就是一种最可取的变通思维。当然,在养精蓄锐阶段还要通过实际工作来提高自己,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变通能力。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急于求成,要学会耐下心来,在沉默中等待时机,这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大展宏图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