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论语品读第三版 > 第2章 成熟篇圆融变通(第2页)

第2章 成熟篇圆融变通(第2页)

分寸是一种力量,生活中对分寸操持得很好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首先是一个征服并升华了自己的人,是一个悟性高与定力好的人,这并不容易。能够练好这种“自发功”的人是最有力量的,十之八九,他们都能战胜自己的贪婪、浅薄、盲动或狂妄。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征战攻克众多重要城池,曾国藩因此授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达30万之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的、只听命令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于是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

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人立下绝世功勋,却没能逃脱“狡兔死,恶狗烹”的命运,曾国藩由于及时地把握好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能完身而退。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完身而退,千古以来,唯有汉代张良能与其并驾齐驱。

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过程。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之中见分晓。把握好了人生的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事物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超过了度就会从正确走向错误。超出分寸一步,没准就会跌入错误之谷。

报载,某市旅游区一家商场在公告牌上贴有一张奖惩通报,白纸黑字地公布两名员工违反请假制度的具体情况,以及给予惩处的相关决定。无独有偶,还是这个市的另一个景点,有家商场前不久抓到一个妇人小偷,便强迫她挂上“我是小偷”的牌子,在商场门口示众半个多小时。这都是丧失分寸的出格事。该内部处理的,就不能把人家的“隐私”公之于社会;该交给警方处理的,就不能超出企业管理范畴对他人挂牌示众。否则,从人情上说不过去,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脚。事实上,这已经打击了他人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人的人格,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人生漫漫,时空迢迢。正因为现实生活中分寸不易把握,且需要把握的分寸又很多,许多人才如是感慨:做事易,做人难;学做事一时,学做人一世。孔子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如果达不到一定要求,那是不够标准;而如果做过了头则是超过了标准。超过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善待他人,也要善待自己,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是平等的。要想把人我的权利和尊严都照顾到,就必须说话有分寸,做事讲尺寸,言行进退有度。一个有分寸感的人,就是一个做事得体,说话微妙的人,在张弛之间透出一种力量感和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必定会走得顺风顺水。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老是被人欺侮的软弱者,也会有发怒的一天,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患有严重“妻管严”的丈夫,在妻子的监视下不敢对自己的父母表示一点点孝心,可是忍耐到了极限以后,有一天,他也会站起来反抗,对妻子咆哮一通,结果把妻子吓得不知所措。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凡事都不可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招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凡事不要把人逼得太紧,而不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应尽量保持相对自由的空间,为日后的交往埋下伏笔。

所以,做事要掌握分寸,把持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行为。人生变故犹如流水,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恰到好处则是不偏不倚的中和。

圆满的人生境界,要像击剑选手一样,有进有退。怎样进攻?何时退让?其中可大有学问,我们必须提升自我的智能,才能真正体会“进退有道”的奥妙所在和无穷妙用。

〖LM〗

〖BT1〗〖ML〗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TXH〗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Y,2〗〖HTK〗——《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句话可用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只有‘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HT〗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卫灵公》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在《论语·颜渊》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孔子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于人。”而“己所欲,勿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其实,我们还看到,在《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意思是我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同时也不希望别人把他的意愿强加给自己,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子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

下面来看两个小故事,试着从中体悟点道理。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以上说的是吕布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而碰壁,下面说的故事主角虽然只是一个县令,却是深深领悟这八字真言,活学活用。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吕布虽然勇猛善战,号称“三国武将第一人”,但他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个小小的县令,所以最后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果。这就是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惨痛教训。

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基本态度,它讲的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我们都不喜欢朋友利用我们,那我们也不要去利用朋友;我们都讨厌别人说谎,那我们也不要说谎;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我们,我们也不要妄自批评人家;我们不喜欢朋友看轻我们,我们也不要看轻朋友……

可是在这样一个普遍价值观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才是造成人与人产生摩擦的真正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可以使人有个宽广的胸怀,容忍别人的过失。同时,也可以不因别人合理的指责自己而迁怒别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不致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场合,表错情、会错意,用心地对待每个人,用心去了解每位朋友的想法和喜好,才是避免犯错,赢得真诚友谊。

〖BT1〗〖ML〗有原则还要灵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