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明帝国纪录片 > 第三部分历史之谜(第3页)

第三部分历史之谜(第3页)

那么,郑和去世后究竟葬在哪里呢?

关于这个问题流传着多种说法,整理如下:

(1)被埋葬在南京的牛首山上

现在,郑和墓就坐落在南京著名的佛教“牛头禅”发源地牛首山南麓,墓前傍水库,后靠大山,峰峦环抱,风水极佳。墓地居于一个小山坡上,占地面积约二十亩,南北长三百米,东西宽六十米,高约八米。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保持了回族及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和风貌。

郑和墓前台阶有四组七层二十八级,寓意郑和七次下南洋,历时二十八年,遍访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

南京郑和墓自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参观。

但是,郑和墓究竟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众说纷纭。认为此处为郑和安葬墓的学者考证,《郑和家谱首叙》云:郑和“止(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诏以立功之处建立。”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牛首山,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墓山麓”。该志(系上元、江宁合志)所记,郑和死于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赐葬于南京。

但有的学者认为清朝的文献不可信,由于当年指认“井首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是村民的传说和推测,并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郑和1433年4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七月返回国内。这就是说,郑和去世到船队返国历时三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地处热带,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苏门答腊或爪哇。

但是,南京大学教授潘群、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季士家、郑和后裔郑自海等则坚称,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得出结论:南京郑和墓并非衣冠冢,而是名副其实的郑和安葬墓。他们一致认为,郑和是一个两万七千人的统帅,去世后不可能被无端丢在国外。中国有叶落归根的说法,中国也有水域保持尸体不腐的说法。明代船上都有为骤然去世者所准备的棺材,比如明代大将沐英云在云南去世后经过八个月的长途旅程把他的遗体运到南京郊外安葬,再比如大清官海瑞,他在南京去世后从长江一直运到海南岛安葬,这都说明明代有去世地和葬地相隔很远,但都运到葬地的事例。并且南京是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大本营”,六次下西洋后郑和又出任南京守备六年,像郑和这样显要的人物,葬在南京,对皇上、对死者,以至对其子孙后代都有了交代。所以,郑和的遗体很有可能是不惜代价运回国内,安葬在南京牛首山。

尽管如此,后人至今并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此推测,这桩学术公案还没定论。

(2)葬于南洋三宝垅

据史籍载,郑和是在第七次下南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葬在哪里?一些学者认为,葬在爪哇的三宝垅。今印尼爪哇的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得名。

但南洋学者认为此说不足为信,认为三宝洞的土墩是王景弘之墓。但王景弘是否死在爪哇,也是个谜。

(3)葬在印度古里

根据我们回族的说法,当时流行速葬,也就是三天内必须下葬。郑和逝世的时候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于是就葬在印度古里当地,只把他的衣冠和发辫带到国内。

(4)火葬

因为印度流行火葬,郑和又信仰佛教,很可能就进行了火葬。

以上种种皆是人们的推测,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因此,郑和的遗骨现在何方,仍旧是一个历史之谜。

唐伯虎是否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谜

唐伯虎(1470-1523年),因为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唐寅的诗文书画笔资雅秀,设色艳丽,风骨奇峭,活泼脱洒,给人以清新优美的印象,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以唐伯虎的才气,号称吴中四才子之一或者江南四才子之一,被冠之“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美誉的确也是当之无愧的,但有人说这一称号是唐伯虎自称的,这是真的吗?

此说出自明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该书记载:唐寅进京会试蒙不白之冤后开始浪迹江湖,曾意气风发地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日:‘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对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许多人提出了异议。理由是:其一,有关唐伯虎的风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比如秋香,我们已专题讨论过,秋香大唐伯虎二十岁,华太师小唐伯虎二十七岁,这是一个“乔太守点鸳鸯谱”的故事,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无关。又如,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宝箱的有“杜十娘”,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赵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妈的第九个孩子,但好事之徒却把她附会成唐伯虎的第九个妻子,于是便有了“九美图”之说。一夫“九美”,能不风流吗?

其二,阎秀卿虽为明代人,但史料中没发现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对唐伯虎的记述没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从现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篆文印章来看,朱底白文,约五点五厘米见方,与唐伯虎所作画幅、印章相比,显得过大。特别是印章边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属戎青刻”的字样,又有文徵明的‘题六如居士诗“四首,还有清代金石家汪启淑,画家巢林、西唐等人赞辞、题识,有故弄玄虚之嫌,显然是民间好事者的伪作。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虽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决不会伤害朋友。如果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将置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于何地?特别是祝枝山,年长唐伯虎十岁,才隋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风流怪诞甚或过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几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沦中奋起;唐伯虎经济拮据时,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给他无私的援助。站在这样有恩有爱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吗?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时期,不过是他十六岁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年。那时他还小,父母在堂,夫妇恩爱,功名还未成就,既不敢高标傲世,也不能风月无边。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儿、妹相继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岁”秋闱“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顶峰,但时日苦短,接连要赶到北京参加明春的会试,实在是无暇风流。而一旦会试之后,即被搜捕入狱。出狱后,仕途断绝,颜面扫地,妻子出堂,门庭冷落,仅以卖画为生,惨淡经营,渐人困境,诗作中再也看不见满纸云霞,看不见达意潇洒,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没钱“之类,有感伤语,有失意语,有警世语,有自慰语,有旷达语,但绝无自傲语。

特别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诗曰: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荒村风雨杂鸣鸡,燎釜朝厨愧老妻。

谋定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贫士吟》)

“落魄迂疏”,可悲可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能附丽于何时、何地呢?

但是,也有人认为,唐伯虎少年得志,有青云直上之势,中年突遭贬遏,愤而佯狂自傲,称自己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或亦有之。

其一,《吴郡二科志》有较强的史料价值。据有关专家考证,阎起山,字秀卿,长洲人。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正德二年(1507年),享年仅二十四岁。他少年时代就开始结交吴中名流,与文徵明等人有比较密切的交往。《吴郡二科志》撰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值唐伯虎盛年,故其记述可信度应与祝枝山相当。这条史料,曾为清初史家尤侗的《明史拟稿》和王鸿绪《明史稿》袭用。书中还记有杨循吉、祝允明(即枝山)、文璧(即征明)、徐祯卿、桑悦、张灵等人之事,大多亲切、平允可读。阎起山以当时人写当时事,以圈内人写圈内事,应为确证,不可因为唐伯虎护短而抹杀其史料价值。

其二,古代文人画士常有刻章明志的雅趣,唐伯虎也不例外。二十五岁那年,相继失去了五位亲人,他想,难道自己的名号“伯虎”和那象征灾难的“白虎星”有什么关联吗?他不相信命运,索性就自称“白虎”,还刻了一枚以“白虎”命名的印章,堂而皇之地盖在许多传世画作上。这既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更是他反叛性格的充分体现。此外,他的名号除“子畏”外,还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鱼国唐生”、“逃禅仙史”等,大都是一时一事的触动,兴之所至而为。当他锒铛入狱之后,浪迹江湖之时,他的才华,他的傲气,他的自嘲与玩世不恭,促使他刻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以宣泄心中的块垒,是完全可能的。

其三,“科场舞弊案”发生后,唐伯虎的功名仕途遭到了灭顶之灾。真个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沮丧、失望、属辱、悲愤……本来就恃才狂放的唐伯虎,自然就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寻求自我解脱。他开始浪迹江湖,佯狂不羁,出入于茶肆酒楼,流连于烟花柳巷,既然做“正统文人”无望,他的叛逆性足够支持他以“风流才子”自居。这既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抗争,既嘲弄了当局,也在嘲弄自己。其《绮疏遗恨》之诗云:

月沈花谢事堪伤,春树红颜梦短长。

只有绣床针线在,残绒留得口脂香。(《绣床》)

三尺银擎隔帐燃,欢愉未了散姻缘。

愿教化作光明藏,照彻黄泉不晓天。(《灯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