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商议许久。
最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单独以道家守中或儒家中庸为思想之树的核心是不现实的。
不但祖神们会反对,百家学派也会有阻力。
于是决定让思想之树的主干,足够粗壮。
以道家守中,儒家中庸,神家尊神,墨家中效,法家执中,兵家适度。
这六家思想为核心,共同塑造思想之树的主干。
这其中。
道家“守中”思想: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指说话行事,不如保持适中,不可偏激。
儒家“中庸”思想:
儒家把“中”的概念引入社会伦理,将“中”作为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庸”既是儒家一种政治主张、道德准则,也是一种以自然、人事的稳定和谐状态为目标的社会理想。
墨家“中效”思想:
墨家思想中的“中效”,是指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为准则,符合多数人认同的行为规范。墨子认为,如果有两个人,一个遵循多数人认同的行为规范,另一个不遵循,那么这两个人中,遵循规范的那个人更值得尊重。
法家“执中”思想:
法家主张“执中”,即把握事物发展的度。韩非子说:“赏罚不信,则令不行。令不信则功不成。”法家认为,君主只有把握好赏罚的度,才能令行禁止,成就大业。
兵家“适度”思想: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适度”的中庸之道,他认为“过犹不及”,在处理问题时不能走极端,而要寻求适度,即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五家所贡献的,皆是对“中道”的解读。
其实还有佛家,也有中道思想。
不过此时佛家还未在此兴起,程信总不能自己代佛家发声。
所谓“中道”。
各家各有偏向。
如道、佛等,更偏向于在观念世界中消弭各种矛盾与对立。
儒、墨、法等偏向于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容、相融之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
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界。
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道”思想,可谓文明传承之核心。
从百家思想之中皆有包含便可窥视一二。
其影响极其深远。
历史极其之悠久。
只是,往往越是基础的核心的,最是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