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成为习惯,阅读自然就是必需的了,用不着包装的矫情,它就像是我们经常见面的朋友,分手时随口说一句:“明天还在这儿,不见不散。”
一切就是这么简单。阅读并不能直接让我们获得多少实惠,它只不过是一种习惯,一种好的习惯。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书是人类养怡之良师”,也投有什么大错。古人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这当然是“读书至上的偏颇,但在浩浩书海中,确实有不少教人清心寡欲、养生怡性的篇章。且不说专讲养生的论著,仅读一读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文,往往就会令人俗念顿消、心安神泰、通体舒展。
因此,我们行养怡之道,应该将读书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项。人生在世,岂能事事称心,处处顺遂?在有悖于本意之际,如果将苦闷郁结于心而久久不能释怀,就极易生病。假如我们读一读于谦的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难道不会与其产生共鸣而摒弃种种烦恼吗?英国哲学家宾穆尔说:“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如果我们能与书为友,便是有幸居于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的雅室,不致坠入黄庭坚所谓的“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那样的秽境。
歌德写出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后,医好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纳博科夫完成了《洛莉塔》,也就摆脱了乡土的焦虑……他们都能对症下药,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灵上的医生。而大家更为熟悉的鲁迅,他本人曾经学医,尔后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不朽“名医”。他为我们民族中的不完善之处,开出了一张又一张方子。《狂人日记》是药,《阿Q正传》是药,《药》是药。良药苦口利于病,所以鲁迅的文章的确是很难读的。既然作为药,当然也就不琅琅上口,不是小吃零食。即使梨膏糖,其滋味也不是梨与糖的。
而书,对于读书人而言,起码是这一剂药吧。一剂能医俗的药。用心读书,即能医俗。就像目前卫生界在严禁假药一样,我们读书之际也要用心,书尽管无真假之说,但伪书、劣书,也有很多。
读书是迅速获得知识的法宝,它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深刻地了解整个世界,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是对我们人生的完善。而身心皆健应是人生的最佳状态,西汉文学家枚乘的名赋《七发》中那个楚太子,“久耽安乐”,致使“百病咸生”。假使他对物质享受有所节制,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带着疑惑,常把书看看,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哪里还会有“大命乃倾”的厄运。
要阅读各种成功人士的传记和自传。当我们阅读亨利·福特、林肯、爱迪生、卡耐基、华盛顿等人的故事时,要想不受感动是很困难的。我们以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这样我们就会在许多方面获得提升。当我们见到他们的成功,也会告诉自己同样能够获得成功。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是大地上没有阳光;智慧里如果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法国杰出的文学家司汤达说:“读书使我在普遍的野蛮中有了恢复文明的感觉。”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赫尔岑说:“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我们权且将其所言之的“精神”,狭隘地理解为生理意义上的“精神”。那么,通过读书,我们总会辩证地汲取对养怡有益的教诲,常使胸中无块垒,性情豁达,神态怡然,再辅之以其他的手段,我们的身体自然会棒棒的。除书之外,报章杂志,对联碑帖,大凡有益于开阔胸襟,远离俗物,引人求宁静、生雅趣之读物,尽可捧来一饱眼福,一清神志。做个坦荡君子,愉愉快快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工作。书,既是我们的益友,也是我们的良医。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晚上回到家后,先不要忙着打开电视机,你可以在家里为自己辟出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上一段美妙的乐曲,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好好享受一下安静和温馨的感觉,听一听自己心灵的感觉。这时候,你的思想就放松了,心情就平静了。你的心灵不再受到欲望的困扰,你不再会担忧或有其他的烦恼。
有一种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正在泛滥,它在影响和削弱着我们的思考力,它的名字叫信息。每天每时每刻,这些随时由各处涌来的各种信息,把我们头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把我们的知识和理解力都挤了出去,使我们不能专心考虑当前的问题。
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要想逐一过目、处理所有信息,就得消耗你大部分的能量,无暇顾及工作、家务、爱好等。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因过度紧张而导致行为反常。这种信息过剩难以处理的环境被称为“超负荷环境”。
人类善忘,书籍也许是科技方面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把荷马、柏拉图、狄更斯、马尔克斯等人的文字送到我们的书房和床边。自从发明了纸张和印刷术以来,死人也可以说话了,可以向千万人说话。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905年曾说:“如果船的发明被认为十分了不起,因为它把财富货物运到各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夸奖书籍的发明呢?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迪和发明,书籍是人类大部分知识的记录、催化剂和刺激品。”
那么书籍和信息的区别在那里呢?
“书有长久的价值”。当天的报纸可能会进垃圾桶,而当天买到的书籍却安然地立在我们的书架上。诗人庞德说:“文学是历久弥新的新闻。”书是载运知识的工具,越长久存在就越有价值,而信息传播则靠随时作废而愈益发达。
“书是积累的”。一位作家的新作问世使我们想去读他早期的作品,爱因斯坦的著作诱使我们去读牛顿、伽俐略、哥白尼的书。新知识补充旧知识,新信息代替旧信息,就好像是今天的报纸提醒我们昨天的报纸是如何的荒谬或不完善。
“书有焦点”。书报告我们关于某些事物的具体内容。图书馆是按照书的类型编目的,它有系统性,但报纸和广播则大部分只注意何时,而不注意何事,它们报道昨天以来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书建立传统”。书是建立文明的砖和瓦。我们在发掘古代名著之际充实了我们自己,然后,我们写出更好的书,传给更多的人,更为深刻,更为长久。
当然,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都需要信息。作为公民、消费者,我们需要信息。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更需要它,以求赶上时代而不落伍。
因此,问题不在于信息无用,而是在于信息发展太快了,使我们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信息使人上瘾,我们每天都渴望得到它,因此我们不知不觉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
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便出现了一种追赶潮流的人叫“赶上时代的人”。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愚昧,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种人也许知道许多国家元首的私人怪僻,明星的行踪,产油国涨价的威胁,但如果涉及到知识的领域,谈及外交政策、经济、政治,他们却茫然无知。
读书的最大好处是,获得未知的知识和技巧、接受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休养。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每个人最忠实的情人应该是书籍,把书作为自己进步的阶梯,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魅力,不同时代脱节。
4.积极思考,设法改变自己
人类的力量来自什么地方呢?与动物相比,人类的肢体构造并没有什么特别优越的地方:人的手掌和牙齿,比不上虎豹的利爪和牙齿;人的眼睛,比不上鹰隼眼睛的锐利;人的双脚,追不上奔跑的麋鹿;人的耳朵,比不上蝙蝠,听不见许多小动物都能感知的超声波;至于嗅觉,一只鼻子不通气的狗也会使我们甘拜下风……用生物学家的话来说,人的每一种生理器官都不具有“特异性”,即都不是用来专门做某一件事情的。人的器官似乎适合做任何事情,因而任何事情都做得不是十分好,至少与某些动物相比是如此。这种生理器官的“非特异性”为人类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无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平常的器官,不用说征服自然,就连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人现在还活在世上,而强有力的剑齿虎却早已绝迹?道理很简单,它们不识字,没有思想,而我们识字,有思想。
很显然,人类的神奇力量并非来自肢体,而是来自头脑,来自人类头脑所独有的思维功能。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人不过是一株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可是,人是会思维的。要想压倒人,世界万物并不需要武装起来;一缕气,一滴水,都能致人于死地。但是,即便世界万物将人压倒了,人还是比世界万物要高出一筹;因为人知道自己会死,也知道世界万物在哪些方面胜过了自己。而世界万物则一无所知。”
确实,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而想到保存火种,进而钻木取火;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只需挖一个陷井,在陷井口上盖些茅草,便能让最凶猛的野兽束手就擒(如果野兽也有想法的话,它们肯定是老大地不服气);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奇妙玩意儿,并把这些玩意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得以把整个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每一种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
在古代希腊,有一位思想家在回答“什么是人”这个问题时,把“人”说成是“无毛的两足动物”。这种回答遭到另外一些思想家的非议,有人把一只公鸡的羽毛全部拔光,指着鸡对众人说:“看看,这就是他所说的‘人’!”
人具有思维能力,这一点与其他动物相比就显得特别突出。迄今为止,我们在其他动物身上没有发现类似的思维能力。某些较高级的哺乳动物,像猩猩海豚之类,虽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觉、学习和推论的能力,但远远不足以和人相比,无法称之为“思维能力”。这也许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对人类的无比恩宠。请假设一下,如果多数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仿的思维能力,那么地球上的情形将会怎么样?且不说豺狼虎豹之类的大动物,即使一只小小的蚊子或者牛虻具有了思维能力,也足以把人类搅得终日不得安宁。
既然我们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就应该开发我们的大脑,脑子是不会被塞满而不会动的,脑子只会越用越灵,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思维都是在给脑子加油,经过润滑的大脑更能适应自然的变化,人类也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存本领。
不需要磨砺你的牙齿,需要保持锋利的是你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经想出的成果,然后也许你能够想出比他们更好的主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类得以生存,而许多其他的动物包括一些大型凶猛动物已经灭绝的原因。如果我们停止运用智慧,我们就有可能沦为过时的废物,和其他废物一样,被灰尘封闭。
有这样一个故事:欧洲人涌入澳洲开拓殖民地时,有一个冒险者在澳洲奋斗多年,一事无成,以致于穷困潦倒,流落街头。一天,他偶然在海边钓到一条大鲨鱼,发现鲨鱼肚子里有个小皮包,包内有一张50天以前的英国报纸,报上报道说英国和一个国家爆发了战争。他从这条信息想到,战备物资需要大量羊毛,羊毛价格肯定会上涨,而当时澳洲羊毛严重滞销,价格极低。而从英国开来澳洲的船,至少要再过一个星期才能到达。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羊毛。一星期后,消息传来时,许多经商的人都转而做羊毛生意,羊毛价格直线上升。这位冒险者靠这条信息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