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思想大使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战胜自己。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相传,有一武士向一禅师请教地狱与天堂问题。禅师看了武士一眼说:你虽是一个武士,但没有人会重用你,因为你丑而且笨。武士一听勃然大怒,他拔出宝剑就要向禅师砍去。禅师不为所动,反而轻声细语地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士闻听此言,知道自己错了,立刻弃刀于地并谦和有礼地向禅师鞠躬道歉,心中满是惭愧。这时候,只见禅师微微一笑,手拈银须脱口说道:天堂之门由此打开。禅师大智大慧,举手投足间就将人生的两极解释得浅显明白。古人说:境由心造。是下地狱还是上天堂,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天堂是人造的。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求福、求富、求快乐、求美满的过程。所谓天堂,就是一生都能幸福、平安、富贵、吉祥快乐、如意美满。如果一个人一生能集此于一身,那他生前就已经生活在天堂,又何必祈求死后上天堂?
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大多数人对生活过于苛求,整天忙忙碌碌,为名为利争夺得你死我活。他们就像一架挣钱的机器,不懂得在生活的花园里稍做停留,看一看花开花落,听一听莺歌燕语,以求得一份心灵上的舒展。结果是身心俱累,人生的趣味可谓一塌糊涂。
天堂是人造的。一个人,在漫漫的人生之旅中,要拼搏,要奋斗,要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但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不能失去人生的趣味。对于父母,我们要尽一份孝心;对于妻子,我们要多一些爱意;对于子女,我们要多一些呵护。因为世间万物,情最珍贵。一个人,如果他父母安康,妻贤子孝,再加上有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即使你只是一介草民,每日粗茶淡饭,你已然是生活在天堂。
天堂是人造的,人生总难免风霜雨雪,但只要你不气馁、不停留,幸福就会降临在你身边。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良药。
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宜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当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战胜自己,就是要消除自己内心的嫉妒,这样你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你才能与他人和平共处,同步发展。
4.放得下才能快乐生活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人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官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
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辨证论治疗,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潇洒放得下啊!
“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财富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2)情感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3)名利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然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4)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有如烟花般的短暂炫目,一闪而逝。快乐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你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时,你会觉得其实在这个地球中还是有许多快乐的事情的。不能否认爱情是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可是,除了爱情之外,有许多值得你去做的事,还有亲情、友情值得你去灌溉,不是吗?
一个人小时候因为发高烧救治不及时,导致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到了现在几乎看不见东西了。但是,他是一个快乐的人,很少把这当成一个包袱。他从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来到一家机械厂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不满足现状的他又只身到深圳一家按摩店工作。今年春节,他从遥远的深圳给朋友打来电话拜年。朋友对他说,北方的人们正过着一个白色的春节,大雪使这个春节更美丽了。他说:“深圳的天气晴得很好,我现在在街头给你打IP电话,温暖的阳光像一条柔和的虫子一样在身上爬着……”挂上电话,想像着他非常快乐地在深圳“闯天下”,每个人都会在心中顿生羡慕,感受他身上的阳光味道,充满了快乐,没有丝毫欠缺。走出阴影的圈子,其实生活还是很美丽,你的天空不是灰色的,它是蓝色的。
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快乐。
5.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很多事情会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痛苦和悔恨,甚至会因此仇恨他人,发誓不报仇雪恨就不为人。这样,你不仅给自己的一生造成不幸,也给别人造成苦恼,给社会造成危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这样度过,还有什么意义?
不管我们的理由如何,怀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永远难以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我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感到愉快。怨恨就像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我们的生命。
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病理症状。一所权威的医学院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会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心里总是惦记着丈夫不懂得体贴的妇女,比起那些心里毫无杂念的妇女,更容易在家里发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面,正如同怀恨会产生破坏性一样,爱和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的那样:“宽宏大量乃是一副良药。”
与怨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首先你要确定怨恨情绪的来源。如果我们能坦白地检讨,那么十次之中有九次,我们会发现,其实怨恨很多是来源于我们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然后加以无名状的怨恨,例如,在每一个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绘的那般无辜。
“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怨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我们必须尽全力对付它,因此第二桩要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仅以把宿怨淘干净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我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