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政治制度 > 第一章 王朝更替(第4页)

第一章 王朝更替(第4页)

元兴三年(0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篡晋的楚帝桓玄。405年,击败桓玄,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刘为侍中、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兖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政政,权倾天下。

司马德文禅位

晋恭帝司马德文,曾受封为琅蚜王。刘裕杀安帝后,伪造遗诏。于同日立司马德文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熙”。9年6月,刘裕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强作欢颜地对左右说:“桓玄篡位,晋朝那时已经失国,多亏刘公(刘裕)出兵讨平,恢复晋朝,才得以再延续了近0年。今日禅位,我心甘情愿,没有什么怨恨。”说完,提笔抄誊诏书,交给了傅亮。然后,携同后妃等眷属凄伤出宫。刘裕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迁居秣陵县城(今湖北省荆门县),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监管。东晋灭亡。

0年9月,刘裕命令琅蚜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饮毒酒自杀。刘裕又派人将司马德文扼死。至此,东晋灭亡,中国开始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即位之后,以司马氏前车之鉴,宋武帝削弱强藩,集权中央。有鉴于荆州屡为祸乱之源,便裁并荆州府的辖区,限制其文武将士的额员。为防止权臣乱政,宋武帝特下诏: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军还交回朝廷。世族隐匿户口,减少官府收入,武帝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规定政府所需物资,不准像过去那样滥行征发,而是派有关官员以钱购买。适当降低农民租税,废除苛繁法令,让百姓在宽松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宋武帝还以身作则,平时清简寡欲,对珠玉车马、丝竹女宠十分节制。

刘裕在位年,于年在建康去世。终年60岁。庙号高祖,谥为宋武帝,葬在初宁陵(今江苏省南京紫金山)。

南朝宋亡后齐建立。齐高帝的政风也如同宋初,为政节俭,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赜继立,即齐武帝。齐武帝为政清明,与北魏无战事,安民保境,史称“永明之治”。齐武帝去世后,由皇太孙萧昭业继立,由萧子良与萧鸾辅政。萧鸾有意篡位,杀齐帝后改立其弟萧昭文,不久废帝自立,是为齐明帝。齐明帝继位后,利用典签官大杀宗室诸王,高帝与武帝的子孙都被杀尽。齐明帝去世后由太子萧宝卷继立。他昏庸残暴,杀害顾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镇叛乱。乱事平定后,他又杀平乱有功的雍州刺史萧懿。0年,萧懿之弟萧衍宣布举兵,在江陵立其弟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萧衍在攻入建康后,齐帝宝卷被将军王珍国所杀。在次年萧衍篡位,建国南朝梁,史称梁武帝,南朝齐亡。

杨坚出生在冯翔县的波若寺,幼时为尼姑智仙抚养成人。岁还家,岁因父亲的功劳袭车骑大将军,被封成纪县公。0岁即承父爵,晋封其为随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虎口脱险

杨坚虽晋封为随国公,但他有“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之感。因齐王宇文宪曾对武帝宇文邕说:“杨坚相貌非常,人颇狡诈,臣每见之不觉自失,请早除之。”本来宇文邕对杨坚早存疑心,听宇文宪说后,疑心更重。但是否立即剪除杨坚还犹豫不定,于是便问计于钱伯下大夫来和,来和也说杨坚不凡,但暗中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谎称:“杨坚这人是可靠的,如果皇上让他做将军,带兵攻打陈国,那就没有攻不下的城防。”因此,杨坚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宇文邕还是放心不下,暗里又派人请星相家赵昭偷偷为杨坚看相。赵昭与杨坚友善,当着宇文邕之面佯装观察杨坚脸庞,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不必多虑,杨坚的相貌极其平常,无大富大资可言,最多不过是个大将军罢了。”这又使杨坚度过了一次险关。

这时,内史王轨又劝谏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言下之意是要及早除掉杨坚。因为宇文邕对星相家赵昭的结论相信无疑了,便不悦地说:“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啊?”杨坚再次化险为夷。

全身而退

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赀即位。杨坚的长女被聘为后妃,杨坚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宇文赀对杨坚的疑心更大,他曾直言不讳地对杨妃说过:“我一定要消灭你们全家”。并命内待在皇宫埋伏杀手,再三叮嘱说:“只要杨坚有一点无礼声色,即杀之!”然后他把杨坚召进皇宫,议论政事。杨坚几经化险为夷,心中早有准备,不管宇文赀怎样激,怎样蛮,怎样讲,杨坚都神色自若,宇文赀无杀机可乘。

最后,杨坚想出了“两全”之策,通过以前同僚、内史上大夫郑译向宇文赀透露出自己久有出藩之意。这正合宇文赀的心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州总管。这样宇文赀放心了,杨坚也安心了。

建立隋朝

宇文赀觉得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于是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花招,将皇帝让给年龄尚小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的生活使他年仅岁就丧命了。

他的儿子静帝即位后,任命杨坚为丞相。周静帝即位时才8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所以杨坚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大定元年(8年)春,北周首都长安(今西安)发生了宫廷政变,外戚杨坚废掉了周静帝,夺取帝位,建立了隋朝。

开皇八年(88年),杨坚派晋王杨广率领万大军向南方陈朝发动了总攻,次年元旦清晨,隋朝大将韩擒虎、贺若弼在满天大雾的掩护下,分别率领军队渡过长江。隋军渡江时,陈朝有人上书给陈后主告急,要他火速派兵援救,但是陈后主此时仍只顾饮酒作乐,不顾军国大事。当隋军攻破建康(今南京),搜索宫廷时,发现那封告急信丢在陈后主的床底下还没有拆开。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孔贵妃躲在一口枯井内,被隋军搜出来,做了俘虏。

隋文帝平定陈朝,结束了自东晋以来70多年的战乱和南北分裂的局面,为中国重归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李渊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8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晋阳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后刘文静因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监牢里,李世民赶到监牢里去探望他。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题。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进攻马邑。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害怕不肯。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起兵反隋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再三考虑,决定起兵反隋,他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刘文静帮助李世民,分头招兵买马。李渊又派人把正在河东打仗的另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召了回来。太原的两个副留守看到李渊父子的举动反常,想出来阻挠。李渊借口他们勾结突厥,把他们抓起来杀了。李渊又听从刘文静的计策,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约他一起反隋。突厥可汗觉得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就答应帮助李渊。

李渊稳住突厥这一头,就正式起兵反隋。李渊自称大将军,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做左右领军大都督、刘文静做司马,又把兵士都称为“义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离开晋阳,向长安进军。

唐军到了霍邑,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击。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是断断没有生路的。”李建成也支持他弟弟的主张。李渊这才取消撤兵的打算。

八月的一天,久雨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3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并且紧闭城门。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杀了。

唐军攻下霍邑以后,继续向西进军,在关中的农民军的配合下渡过黄河,直陷长安。

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十二条,把隋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隋炀帝的孙子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第二年(8年)夏天,从江都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李渊才把杨侑废了,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这就是唐高祖。

赵匡胤是涿郡人,从小爱好练武,胆识过人。后来投奔郭威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追随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很赏识赵匡胤,就提拔他成为禁卫军的统帅,掌握后周的军事大权。

篡夺皇位

五代以来,前赴后继的各地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统治。到了五代的后周统治时期,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9年,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由于经济的恢复,使北方的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为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后周皇帝周世宗雄心勃勃,准备统一中国,却突然病逝,由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主少国疑,人心思变。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就秘密策划,准备篡夺皇位。公元9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皇宫内大摆筵席,文武百官正在向周恭帝祝贺新年。忽然边关来人报告,说辽国和北汉联合,出兵入侵,形势紧急。

后周宰相范质、王溥很吃惊,未加核实,便连忙命令赵匡胤率兵前去抵抗侵军。赵匡胤领旨后,立即征调京城兵马。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一部分人马先行。初三,赵匡胤率领大队人马离开京城。当部队行至汴京东北的陈桥驿后,在那里安营扎寨。当天晚上,将士们在一起议论朝政。有人说:“当今小皇帝年幼无知,我们在外拼死杀敌,有谁能知道我们的辛苦呢?不如先立点检为帝,然后再北征也不迟!”将士们连声拥护,就推举一名将军去见赵匡义和赵普,转达大伙的意见。这时又有一大批将领闯进来,大声说:“我们都已经商量好了,一定要请点检做天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