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守望家园的星空在哪里 > 后 记(第1页)

后 记(第1页)

编辑老师告诉我,一本书是可以有后记,也可以不写的,因为作者想说的一切尽在正文中。

出这本书之前,我的心海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出”,一个说“不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让我难以决断。最终,我听从了说“出”的小人的建议。尽管耗去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对自己这二十多年来的执念算是个小结;尽管自己满意的作品占比不大,但总归是记录了自己的蹒跚学步。

在这本书之前,我就偷偷自编了几本小集,用复印纸双面打印线装,取名为《陈建耕耘录》《孙陈建散文选集》《江海河的浪花》等,闲暇时在书房里翻阅,倒也可以气淡神定、激赏自我。随着对文字的执迷加深,2016年参与发起成立县域第一家致力于提升公众阅读力的公益阅读推广组织———宾城点灯人读书会,总结提炼出“共读共写分享众享”的阅读推广理念,2019年加入江苏省作协,感觉不留点痕迹就难以继续前行,好比一条田园犬在路的拐角都要撒尿留下气味一般。在身边亲友的鼓励之下,终于还是决定为出版业作出微薄的贡献,也算是爱读之人的反哺之举吧。

在决定是否正式出版的犹豫期,我内心还是希望这本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过了犹豫期,突然就看开了,一本书出来之后,尽管署上著者名姓,一旦公开见了光,就任由阳光、雨露和空气的氤氲,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的了。

我的文字发表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等师范学校求学阶段,那几篇稚嫩文字的发表对当年的我而言,是何等的欢欣鼓舞,至今记忆犹新。我毕业后的九十周年校庆文集收录了我的两篇小文;时隔二十多年,真正意义上的母校已经消失,合并后的母校校庆一百二十周年编辑出版《师范的样子》,收录了我的一篇千字文。这半个甲子的珍贵时光,我先后历经小学、中学、政协机关、征收办、西部秦巴片区贫困县发改委、深度贫困镇等岗位历练,如今从事县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人说,人生就是阅历,就是体验,就是遇见。收入这本文集的小东西,就是在这近三十年时光里,在工作之余涂鸦而就的,在编辑、回看这些短篇的时候,感觉是在做梦,往事历历在目。在这条爬格子的路上,我爬得并不轻松,所幸先后得到了《海门报》《如东日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学语文教学》《扬子晚报》《新华日报》《北京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汉中日报》《衮雪》《莫愁》《阅读时代》等报刊编辑老师的抬爱,他们像老师对待小学生一样,给我指点迷津,让我获益匪浅,他们是我创作的导师,一次次肯定是我写作的阳光和水源,弥足珍贵,终身回味。

特别是李汉荣老师,他是著名散文家、诗人,在我的创作生涯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也许是我工作经历的缘故,也许是我对“写什么”缺少专业地掘深,我的文字太过琐碎,如果全部编在一本里头,那给人的感觉真的是一碗杂碎汤,色香味皆不尽如人意,很难下咽。鉴于此,我从二百多篇中,围绕“家园”这个主题选出百篇,经过出版社专业编辑老师的精心编排,审定成十个小辑,便于读者作主题阅读或选择性浏览。随着二校、三校的顺利完成,我倒是越看越满意,超出了我的预期。

此时,我想告诉诸位,经过此番出书的体验,我对书籍有了不一样的看待:不会轻易拿起,不会随意放下,不会信口发声,而是热眼期待,三读三思,尽心汲取营养,获取力量,放出光芒。

最后想说,我的码字实践告诉大家,只要厚起脸皮不怕丑,人人都可成为写手创作自己的作品。写什么呢?就从家园里的凡人俗事开笔,记录下自己的遐思杂念,如此而已。阅读与写作,我相信可以实现一个人的自尊和自由。

期待我这本小书的出版,会跟其他出书的朋友一样,激发更多的朋友对文字的兴趣和信心。希望这本小集子,能引发您对家园的守望,可以是回眸、正视或者展望。

二〇二三年一月于如东县掘港街道余荡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