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式人生创业 > 第10章 上海人生意经精打细算精明干练(第1页)

第10章 上海人生意经精打细算精明干练(第1页)

上海自开埠以来,历时不过170年,由于位于东西方交汇的最前沿,加之上海人自身勇于创业的冒险精神,上海很快就上升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方,造就了一个十里洋场。有句话说的好:两千年的历史看西安,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上海可谓是近代和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是中国的一个缩影。

1。一代巨商,叱诧风云

提起黄楚九这个人,上海的老一辈人没有不知道的。黄楚九是中国西药业的先驱,中国娱乐业的先驱,一生创业横跨诸多领域,时人称他为“百家经理”。他敢为人先,故创下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制药企业——龙虎公司(中华制药公司);中国第一家屋顶花园——楼外楼;中国第一家综合娱乐场——新世界;远东第一大游乐场——大世界;中国第一家发行量最大的娱乐企业报——《大世界报》;中国第一个医药“托拉斯”——拥有21个医药工商企业的黄氏医药“集团”……他运用的新颖多样的广告手段,是中国广告史中重要而精彩的一页;他表现出的超前的品牌意识,是中国企业经营史上具有前瞻意义的理念;他历经的多次维护企业权益的官司,给中国司法史上留下了有价值的案例……他亦热心于社会工作,曾任上海商会委员、上海红十字会经济委员、上海新药公会主席等职。

黄楚九是浙江余姚人,祖辈行医,16岁那年来上海的时候,包里就揣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本药书。

当年,在城隍庙的春风得意楼前,黄楚九摆起了药摊,按照书里药谱卖起了药丸。城隍庙是老上海最热闹的地方,商贩云集。在这里,黄楚九的药摊生意越来越好。他爱动脑筋,渐渐就悟出了出奇制胜的经营之道。

随后,黄楚九向人借钱开了第一家中法大药房,兼卖中西药品。32岁那年,他终于推出了第一个本牌药——艾罗补脑汁。黄楚九的高明就在于他看透病家心理,他强调艾罗补脑汁可以长智慧、祛百病,这让很多人怦然心动。黄楚九成功的地方在于把中药西式包装。过去从中药铺买了药自己煎或者药房代煎,而艾罗补脑汁替你煎好了,用瓶子装好,用不着自己拿回来再煎了,这对于推广销路方面是很方便的。艾罗补脑汁卖得出奇的好,黄楚九的中法大药房门庭若市,销售额不断攀升,真的是日进斗金。

20世纪初,日本在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掠夺国人的钱财。1907年,上海总商会通电全国,号召开展抵制日货的反日爱国运动,全国各地商界可谓是一呼百应。然而,只有日本产的仁丹仍然盘踞在中国城乡,到处可见翘着小胡子的仁丹招贴画。黄楚九对这小小仁丹在中国大地横行无忌愤愤不平。1909年黄楚九得到一张“诸葛行军散”的古方,同时参考自己祖传的《七十二症方》,反复研制出新的方剂,做成小粒药丸,取名为“人丹”。龙虎人丹上市后,黄楚九大力宣传,凡是贴着仁丹广告的地方,都贴上醒目的龙虎人丹广告,与其展开竞销。

日本东亚公司眼看龙虎人丹对他们的仁丹构成了威胁,便控告人丹是“冒牌”、“侵权”,要求中国政府勒令停产。黄楚九聘请上海著名大律师,与日商大打官司。直至上诉到北京最高法院机关,1927年做出终审裁决,判定“人丹”与“仁丹”两药各不相干,可以同时在市场上销售。十年诉讼虽令黄楚九损失十万余元,但“人丹”的名声逐渐扩大,销路大增。史家评价:这场官司的胜诉,“给中国人出了一口气!”

1923年,黄楚九又推出了一款新药:百龄机。对于百龄机,他没有遵循常规的“薄利多销”原则,而利用了顾客的“便宜无好货”的购物心理,把价格定得偏高。凶猛的广告宣传更是令人咋舌。

仿佛一切都在黄楚九的预料之中,广告宣传给他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特制的百龄机广告赠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巨幅的广告灯在上海彻夜闪烁。在当年的工商界,黄楚九可谓是广告宣传的大玩家和大赢家。他做广告无孔不入、一掷千金,中法大药房每年的广告费用高达总成本的28%。很快,黄楚九便拥有了本牌药100多个,成为上海民族药业的翘楚,也成为上海滩鼎鼎有名的大“滑头”。

在这个时期,黄楚九的药业成了托拉斯,旗下有21个医药企业,凭借这个庞大的药业集团,黄楚九稳稳地坐住了上海新药业大王的位置,1927年,上海新药业工会成立,黄楚九当选首任主席。

但他不满足于在新药业的成功,他要不断涉足新的领域。开设大众化游乐场在上海滩首开先河的是黄楚九。他选中永安公司的屋顶开设“楼外楼茶座”。逐日一档评弹一档申曲,茶客边饮茶边听戏,又能远眺外滩景色,加上装了电梯(当时电梯是新奇之物),收洋仅一角,这就近悦远来,趋之若鹜。接着黄楚九又与人合伙在跑马厅一角开设“新世界”,游艺节目更多,分处南北的两部,有地道相通,收洋也只二角。

黄楚九在开办游乐场所的竞争能力方面,也是无与伦比的。当他的同伙经润三死后,黄楚九因受到经润三的遗孀的排挤,放弃了对“新世界”的经营,又集资80万元,另选择法租界爱多亚路(今延安路)西藏路口的一块宽广地段,创办了一个比新世界大得多的游乐场,取名“大世界”。进大门处也设有“楼外楼”用过的“哈哈镜”。楼下建筑一座“共和厅”,延聘上海名妓会唱,取名“群芳会唱”,以吸引公子哥儿。楼上有许多场子,分别设有各种戏曲节目,门类繁多,花样新奇。露天空场上装置轮转高空飞船,供儿童玩耍。另有别出心裁的“十大奇景”和“十小胜地”,各取雅名,如“层楼远眺”、“雀屏耀新”、“瀛海探奇”、“飞阁流月”等为“十大奇景”;“大观楼”、“小庐山”等为“十小胜地”。黄又在“大世界”附近开设“日夜银行”,凡存款5元者,赠一张“大世界”门券,入场后又加赠“小囡牌”香烟1包。“大世界”的每个场子周围都贴着黄楚九所兴办的各种厂店的广告,游客凡买一种商品者,加赠“大世界”门券1张。因而,人们进入“大世界”也就进入了黄楚九的“商品世界”。

自称“知足庐主人”的黄楚九,在发迹之后,仍无法知足。他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项目继续增加。他除了兴办药房、药厂、医院、游乐场所外,还兴办茶馆、戏院、旅社、酒店、地产、营造厂、浴室、银行、交易所,以至公墓等等。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所需要的商品,都超不出黄楚九的经营范围,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然而,黄楚九毕竟生不逢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最终也难以逃避破产的命运。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帮会流氓横行的旧上海,黄楚九所经营的各项事业于1931年前后,纷纷破产,他的日夜银行也终于倒闭。他最后在债台高筑的困境中被人活活逼死了。

死后,他一手经营起来的“大世界”,被青帮大亨黄金荣霸占了。有人在黄楚九葬礼上送了一对挽联:“楚楚大志廿年雄心夺天下,九九归原一双空手渡黄泉”。这正是旧上海一位有才能的工商业者的凄凉结局。

2。海上霸主,举世瞩目

?由于他的贡献,香港航运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由于他在国际船运中的地位,各国首脑和大企业家对他都要礼让三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封他为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巴西总统、日本天皇都曾授予他高级勋章;英国前首相希思曾特别邀请他到自己的别墅赴宴,其间详细询问他的经营方法;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举行就职典礼时,特邀他作为贵宾出席;他的电话可以直通到白宫,方便随时与美国总统对话;他还与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过往甚密,不但可以随时通话,而且还能进入唐宁街首相府直接与首相见面,撒切尔夫人还曾特地为他的船下水主持仪式;不仅如此,他还经常飞抵东京,与裕仁天皇会晤,有时还共进晚餐……他每出访一个国家,该国的首脑或政府要员都要会见他,与他磋商并听取他对该国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他也多次受到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会见。

???他就是香港船王,又是世界十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刚。

在诸多的华人企业家中,从事海运的很少,毕竟中国宽广的陆地让生长于上的子民熟悉了土地那种厚实、沉稳的感觉,大海的变幻莫测,难免让人产生却步的念头。况且商场犹如战场,海上的商战更是充满了变数,其中不光要靠人力的作为,还要看老天的脸色,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挡包玉刚的探索。

包玉刚,1918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包兆龙是一个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尽管他事务繁忙,但却对子女非常严格。由于家庭还算富裕,他决定让子女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

13岁那年,父亲送他到上海求学。到上海不久他就一头扎进吴淞船舶学校学起了船舶。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到了重庆。在这里,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进大学深造,而是自作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

1938年,包玉刚来到上海,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工作,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在银行里积累的经验,在7年短短的时间里,他就从普通职员升到了衡阳银行经理、重庆分行经理,直到最后的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前面的路途可谓一帆风顺。但在这时,他却辞职了,因为在这个方面没有兴趣,亲友对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刚与父亲一起携着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另闯天下。开始的时候做些小生意,积累了点钱,但接下来干什么呢?包玉刚想起了童年对海的向往,于是提出了海运的主意。母亲劝他,“行船跑马三分险”,搞海运等于把全部资产都当成赌注,稍有不慎,就会破产,父亲认为,香港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竞争相当激烈,而包玉刚对航运完全是门外汉,凭什么经营航运?但包玉刚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运输业谋求发展。他一面继续做好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说服工作,一面四处了解有关船舶和航运的情况,认真研读有关航运和船舶方面的书籍。

包玉刚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海上之梦了!虽然这个路程十分艰难,而当时他已经37岁了。

开始的时候,资金不够,在朋友的协助下,筹集了70多万美元,包玉刚专程到英国买回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虽然这艘船很破,但包玉刚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取名叫“金安”,这艘船就是事业的开始。1955年,包玉刚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采取长期出租的方式。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与他们都不一样,他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把自己的船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许多人都在嗤笑这个不自量力,不懂规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刚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对人说:“我的座右铭是,宁可少赚钱,也不去冒险。”他谋求的是长期则稳定的收入,这是放眼未来的一种经营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事实上,就是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让包玉刚区别于其他的船主,最后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

在海洋上,包玉刚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并不满足,70年代,他决定逐步把重心转移到陆地上来。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这就是著名的“九龙仓”之战。

在当时,“九龙仓”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资企业集团之一。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包玉刚暗中购入了大量“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属下的隆丰国际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约30%的“九龙仓”股票。而怡和财团属下的另一个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约20%的“九龙仓”股票,形势对怡和财团明显不利。为了保住“九龙仓”,置地公司气势汹汹地调动了大批资金,以10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想把包玉刚从“九龙仓”中挤出去。包玉刚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奇迹般地在三天之内调集了21亿元现款,只花了两个小时,便使“九龙仓”股份增加到49%,彻底控制了这个企业。一向看不起华人资本的置地公司,不仅没有争得“九龙仓”,还伤了自己的元气。

这次战役轰动了整个香港,大涨了华人志气,打击了英资财团的嚣张气焰,包玉刚在谈笑之间,调集了20个亿的事情,也成为一个传奇。

1985年,包玉刚又以5亿新加坡币夺得英资集团会德丰股权,成为继李嘉诚入主和记黄埔之后,夺得英资四大洋行的第二个香港人。1986年,包玉刚又一举收购香港另一个发钞银行渣打银行14。5%的股份,成为该行最大的个人股东。船王“弃舟登陆”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