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夏天,京城一位高官要来省城接受三个月的中医保健治疗。经省委办公厅决定,要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找一个临时生活秘书,这项工作竟然落到李冬头上。
从此,李冬的命运便因这位老人的出现发生了质的变化。
李冬殷勤备至,给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他很会察言观色,细致入微地体味老人的性格和习性,他发现老人很喜欢读传记文学,就到书店给老人买来《拿破仑传》、《罗斯福传》等。老人爱看《参考信息》,李冬就每天都及时地从报摊给老人买来一份。
天气晴朗的早晨,他会搀扶着老人,缓缓地行走在林荫小路上。听林间鸟鸣,看旭日东升,向老人讲当地的风土人情。每天早晨他都将早点给老人端到房间,还没等老人吃完,他又将老人最爱喝的乌龙茶给老人泡上。
白天,他会及时地安排老人服药,做保健锻炼,而且既有节有度,又认真细致。让老人觉得这小伙子是一个会工作而又通人情的人。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老人即将回京。说心里话,老人已对李冬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觉得这年轻人使他每天的生活都非常充实。而李冬所有的用心其实是为了老人走前能为他说句话。
在官场几十年,老人当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他不会让一个年轻人的努力付之流水。
老人问李冬:“我走后,你有什么想法?”
李冬说:“我很想跟您去北京。”
老人笑了:“去北京是很困难的。在你们省,我可以帮你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老人回京前,要和省里的领导进行一次谈话。谈话时老人重点谈了李冬的事情,省里领导答应一定给予考虑。不久,李冬就正式成为该省主管工商财贸的副省长的秘书。
在老人和副省长的继续关照下,李冬又被提升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一副局长,三十几岁,已是副厅级高官。
运用“借势”的思维方式,借他人之势,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是成大事的男人必不可少的手段。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应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手腕称为“借梯上楼”法。
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的能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而“楼”则是指你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目标。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山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一般人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
引荐者的名度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的赏识。惟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你就会被埋没,而枉有一身能耐。
1929年的一天,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画展。
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陈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对虾,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年愈六十、木匠出身的老头儿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
没过几天,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画坛又添一星。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人们所处机构的层次不同,便严重影响社会对自身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其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
那么,我们怎样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他们身居上层,任居高位,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呢?自古以来就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利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
在当今社会,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渴望。漫长的人生之路,有些人为追求成功付出了莫大的代价,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经常自怨自艾;可惜我满腹经纶,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灰心只能使你丧失自信,要想成功,仅有旷世的才华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到赏识你的贵人。
处世经:
成功需要贵人。
为了梦想,你必须不停地寻找一切对你有帮助贵人。
有时借助贵人帮助,可以把人生这篇大文章写得气势磅礴。
手段三:弱,男人取胜的法宝
佯装迟钝,示人以弱是男人处世哲学的精华所在。迟钝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应相当敏锐的人,最好也要佯装迟钝一些。示弱也是一种力量,示弱可以使强者无用武之地。
我们说,做人不妨有点“迟钝”,其实质是保持我们单纯、诚实、正直的品行,而不去为了自己,而动歪脑子耍小聪明。这种“迟钝”实则是大聪明——脱离了狡黠的动物习性的真正的聪明。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人的失败、弱点,就解除了对对方的紧张感,就想要接纳对方。
一次,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属下丑闻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准备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由于这种态度,首先记者的开场白便被抑制住了。
一会后,咖啡送来了。接着,发生了一些偶发事件。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