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体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途径。梦想自己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就会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吗?靠读几本关于自律的书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只是不停地自我检讨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自律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要自律首先就得勇敢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一次次对自我的挑战,不要轻易地放纵自己,哪怕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自律,同时也需要主动,它不是受迫于环境或他人而采取的行为;而是在被迫之前,就采取的行为。前提条件是自觉自愿地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要自律,同时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律精神。比如,针对你自身性格上的某一缺点或不良习惯,限定一个时间期限,集中纠正,效果比较好。
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完美。
3、自制是成大事的一种“手段”
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把握人生。
在成功的路上,很多人的失败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或是资历浅,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愤怒时,不能遏制怒火,使周围的合作者望而却步;消沉时,放纵自己的委靡,把许多稍纵即逝的机会白白浪费。
富兰克林的侄子是波特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波特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富兰克林求教。
富兰克林想了想说:“咱们去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波特喜欢的石头,富兰克林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波特就吃不消了。
“叔叔,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叔叔。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富兰克林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什么不放下呢?背着石头怎么能登山呢?”富兰克林笑了。
波特一愣,顿时明白了。他向叔叔道了谢就走了。
从此,波特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极至高峰。
一个人要成就大的事业,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对自己的言行应有所克制,这样才能使略略的错误、缺点得到抑制,不致铸成大错。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德国诗人歌德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要主宰自己,必须对自己有所约束,有所克制。
自制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一种能力。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是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言行的。如果一辆汽车光有发动机而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调节,汽车就会去控制,不能避开路上的各种障碍,就有撞车的危险。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制九就等于失去了方向盘和刹车,必然会“越轨”或“出格”,甚至“撞车”,“翻车”。一个人在完成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必然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事,其中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有顺利的,也有不顺利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缺乏自制能力,放任不羁,势必搞坏关系,影响团结,挫伤积极性,甚至因小失大,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这样,当然很难把车驰到目的地了。因此,必须善于克制自己,不使自己的言行出格。
怎样才能培养自己过人的自制力呢?
(1)尽量保持理智。
对事物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自制能力就越强。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称心的事,动辄发脾气,训斥谩骂,而有的人却能冷静对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为什么呢?古希腊数学家壁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所以对自己的言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就是对这种粗暴作风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制,造成了不良影响。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有过这样一段经历,他年轻时爱上了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玛丽原是个农家女,为生活所迫,不幸沦为娼妓。小仲马为她娇媚的容颜所倾倒,想把她从堕落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可她每年的开销要十五万法郎,光为了给她买礼品及各种零星花费,他就借了五万法郎的债。他发现自己已面临可能毁灭的深渊,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他当机立断,给玛丽写了绝交信,结束了和她的交往。后来,小仲马根据玛丽的身世写了一部小说——《茶花女》,轰动了巴黎,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理智使小仲马产生了自制能力,使他悬崖勒马,战胜了感情的羁绊。
(2)培养坚强的意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自制能力。坚强的意志是自制能力的支柱。意志薄弱的人,就好像失灵的闸门,对自己的言行不可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毅力控制爱好。
一个人下棋入了迷,打牌、看电视入了迷,都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毅力,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果断地决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的表现。列宁是一个自制能力极强的人,他在自学大学课程时,为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饭后自学各门功课;午饭后学习马克恩主义理论;晚饭后适当休息一下再读书。他过去最喜欢滑冰,但考虑到滑冰比较疲劳,使人想睡觉,影响学习,就果断地不滑了。他本来喜欢下棋,一下起来就人了迷,难分难舍,后来感到太费时间了,又毅然戒了棋。滑冰、下棋看来都是小事,是个人的一些爱好,但要控制这种爱好,没有毅然决然的果断性就办不到。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嘴上说要戒烟,但戒了没几天就又开始抽了。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没有毅力,就没有果断性和坚持性,自制的效率就不高。可见,要具有强有力的自制能力,必须伴以顽强的毅力。
在生活中,我们感觉周围的事物,形成我们的观念,作为我们的评价,以及相应地判断、决策等,无一不是通过我们的心理世界来进行,只要是经由主观的心理世界来认识和观察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偏差,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即使是烦琐小事,投射到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时,就可能变得极其复杂和丰富。
在这个世界上,影响我们认知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如知识、经验的局限,认知观念的偏差,感官的限制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情绪的介入和干扰。
4、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
人生能有多久,不到百年时光;天地是暂居的旅店,光阴是永远的过客。如果不自警觉,一味纵情取乐,就会乐极生悲,像秋风过后的草木零落一般。
人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如果放纵自己去享受,而不奋斗,则会一事无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贪图安逸,等于自毁长城。一旦人处于安稳快乐的环境中,就会忘记忧患的存在,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愤图强?所以古人把贪图安逸享乐比喻为是在饮用毒酒,味道虽然甘美,喝下去却是要致人于死地的。
忍安逸,首先要知道珍惜时光,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做更多的事情。曹操戎马一生,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对着酒应当高歌,人生又能有多长。它就像早晨的露水,只可惜逝去的日子太多。”又有古诗写道:“人生不到一百年,人却常常怀有千年的忧愁。”也是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只顾贪图享乐,就什么事业也无法造就。
其次,忍安逸就是要积极进取,否则就会像《论语》中孔子说的那样,“吃饱穿暖,安逸地住着却没有受到教育,就与禽兽相差无几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自然会意志消沉,退一步也可能蜕化成社会的害虫,为人们所厌恶。谁都知道,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也一样,唐朝孙思邈《养性启蒙》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运动的缘故。欲望不能放纵,放纵就要造成灾祸。”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工作,才能不停地奋斗,永不止息地前进。
三国时刘备曾经和刘表坐在一块,当他去厕所回来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刘表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刘备说:“以往身体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肥肉都消下去了;现在不再骑马,肥肉又长出来了。光阴如流水,老年就要来临了!可是功业还没有建立,我因此感到悲伤。”
刘备因为大腿上长了肥肉,而警惕自己大功未成,大事未立,却先图安乐。即使是刘备这样一个相当自觉地克制自己贪图享乐心理的人,有时候也不免成为安逸的俘虏。但刘备毕竟是胸有大志的人,最终从安逸之中摆脱出来了。
晋朝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阳人,后搬到庐江的浔阳。陶侃早年孤单贫困,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他,做了主簿,后来升为广州刺史。他每天早晨把100个坛子搬到屋外,傍晚再搬人屋内。人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要为收复中原出力,过于悠闲安逸,恐怕担当不了此任,所以要经常劳动。”后来陶侃统领8个州,名声显赫。
刘备和陶侃都认识到了忍安逸才能成大事的道理,所以他们才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古人认识到了贪图安逸,人就会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养成娇骄二气,面对挫折则放弃自己的志向,那又怎么能立身立国呢?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所以要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