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抬头比低头好看 > 第7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第2页)

第7章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第2页)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下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国民,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已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忧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

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评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强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怀柔”是留刺策略中的更高招数。比起“削刺”,它不但省力省事,而且也使所收用的“刺”更加忠实可靠。因为一旦收为己有,用起来就会更加顺手,仿佛这条荆棘上的刺本来就是属于自己的武器。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荥阳称帝时,只拥有黄河以北的部分土地,攻占的多是些中小城市。刘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不满足于一隅偏安。即位不久,他亲率大军由黄河北岸的怀县(今河南武涉县附近)出发,沿河而上,包围了黄河南岸的洛阳。刘秀坐镇与洛阳一河之隔的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指挥围攻洛阳的战斗。

洛阳地处中原,在西汉时期就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守将朱鲔,原是绿林起义军的将军,更始帝刘玄称帝时,拜为大司马。此时刘玄已投降赤眉军,但朱鲔仍然坚守此地。洛阳城高墙坚,粮草充足,加上朱鲔固守,刘秀大军围攻三个月终不能破城,不免心中着急。到了十月,刘秀正为洛阳久攻不下而烦躁,突然想起了大将岑彭。这岑彭在王莽新朝时,是棘阳县令,刘演攻克宛城时被俘。当时刘玄主张杀掉他,被刘缤说情救下。后一直在刘绩手下。不久,刘缤被刘玄杀害,岑彭就当了朱鲔的校尉,曾在战斗中杀死王莽的扬州牧李圣,占领了淮阴(今江苏淮阴县)城,被朱鲔推荐为淮阴都尉,因此,岑彭和朱鲔之间有过一段交情。

刘秀将岑彭召来皇帝行辕,派他去劝降朱鲔。

岑彭欣然接受了任务。他来到洛阳城下,“高声叫道:请禀告朱将军,故人岑彭求见!”守城小校立即通报了朱鲔。朱鲔心想,岑彭现为刘秀大将,这时候到此,莫非是劝降吗?便身着战袍,站在城头之上。二人互道别情以后,岑彭接着说:“过去,我有幸追随麾下,又承蒙将军提拔,常思报恩。如今赤眉已下长安,更始帝刘玄败亡。光武皇帝陛下受天之命,平定燕赵,尽有幽燕,百姓归心,有识之士纷纷来投。今陛下兵临洛阳城下,正是将军建功之时。天下重归于汉乃大势所趋,将军为什么还坚守这座孤城呢?”朱鲔俯下身,十分恳切地说:“足下所说的道理,我自然领悟。只是三年前大司徒刘缤被害时我也曾参与谋划;后来刘玄遣萧王(刘秀)北伐,我又出面谏止。所以在萧王面前,我是个有罪的人,怎能奢望萧王的宽恕呢?”

岑彭返回河阳,把朱鲔的顾虑告诉刘秀。刘秀听后笑了笑说:“欲建大事者,岂能记人小怨?朱将军若肯献城来降,官爵均可保留,何谈诛罚?”然后,刘秀又手指黄河诚恳地说:“我以河水为誓,决不食言!”岑彭上马重回城下,把刘秀的话转告朱鲔,朱鲔从城上垂下一条绳索,说:“你讲的若是真话,就请顺此绳爬上城来。”岑彭毫不迟疑地抓住绳子,才爬了一段,朱鲔就在城上说:“足下勿登,我信服就是!容我准备一下。”

五天以后,朱鲔对守城的部下说:“我先去探望虚实,你等仍旧守城,如我不归,尔等率军南下,投奔郾王尹尊。”尹尊是刘玄所封的郾王。同时受封的还有朱鲔,但朱鲔反对刘玄封异姓王,自己也曾拒而不受,才改为大司马,可见朱鲔对汉朝是十分忠诚的。他安排好之后,单骑来至汉营,先见岑彭,并自缚其身,由岑彭带至刘秀行辕。刘秀正坐在榻上,见二人来到,急忙起身迎接,并亲去其缚,朱鲔跪在地上,说道:“臣知有罪,望陛下宽恕。”刘秀忙把朱鲔扶起,并为他掸去膝上的尘土,宽容地说道:“为主尽忠,何罪之有?请将军再勿这样说,今能与将军共同匡复汉室,真是社稷之幸,天下之幸。”

刘秀忙命准备酒宴,赐朱鲔同饮。席间,谈笑甚欢,不知不觉中,朱鲔的顾虑全部消除了。宴罢,刘秀命令岑彭“送朱将军过河,然后请朱将军自归洛阳。”朱鲔回到洛阳,与诸将言刘秀不记旧怨,宽厚大度是位圣明的英主。诸将都十分高兴。第二天,朱鲔率全体守城将士向刘秀投降,被刘秀封为平狄将军、扶汉侯。

刘秀曾说:“我治理天下,想行以柔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下属很少刑杀立威。至于部属的一些小过失,刘秀就更能抱宽容态度,不予计较。即使对有深仇大恨的人,仇家一旦改过自新,刘秀也照样不计前嫌予以利用,而且论功行赏。之所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夺得天下,中兴汉室,可以说与刘秀的怀柔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

刘秀的这种“怀柔”确实高明,不但不削刺,而且还护刺,给他们封赏,宽恕罪责。这其实也正是“收刺、用刺”的上好之策。得道多助,天下英雄都投奔到他麾下为他所用,得天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实际上,上司为了安抚下属,也需要表现出让步的姿态,尤其在地位还不巩固的时候,更需要恩结下属,封官许愿。这当然有些无奈的成分,是软弱的表示,但为了笼络人心,取得成功,就是受到胁迫,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摆出“赏赐”的面孔。

汉高祖四年,韩信派人对汉王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请汉王答应我为假王,这样(更有力量和名义)来镇抚它。”谁都明白,这是韩信凭借自己的功劳和地位来要挟汉王,所以汉王一听,暴跳如雷,骂道:“我被围困在这儿,日夜都盼望你来,你却自己想要造反吗?”张良和陈平与汉王贴耳小声说:“汉正当不利的时候,怎么能禁止韩信自称为王?不如就此立他为王,使他自守。不然的话就要发生变乱,后果不堪设想。”汉王醒悟过来,又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应当做真王,为什么要称假王呢?”于是就立韩信当了齐王。

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每次读到这段故事都忍俊不禁,这简直是一段真正的幽默,给当时严峻的时代增加了一点儿喜剧成分。刘邦的无赖小儿面孔暴露无遗,而韩信不久被杀,还说了一段“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话是不错,但他自己做得也有些过分呢!猜疑、反感的种子恐怕早已埋下了。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本非真心,是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最终定了天下,无后顾之忧时,才伸出利爪,掐断了韩信的喉咙。

刚强的东西容易拆毁,柔软的东西反倒难以摧毁;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而是柔弱者,它却能驾驭天下最刚强的东西。

4.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雄鹰端立枝之时,抿翅闭目,装做昏然欲睡;猛虎侦察觅食之际,懒懒散散,活像一病秧子。它们真的是在睡觉吗?真的是病秧子么?不,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所常用的法术!

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齐国大将军田忌奉命救韩,他带兵直奔魏国大梁。庞涓听说后,立即弃韩来阻击田忌,可是齐军已过此向西开去。

田忌的军师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后来庞涓来魏国作大将军,孙膑也由墨子推荐来魏国。庞涓深深嫉妒拜把子哥孙膑的才能,阴谋陷害孙膑,把他的膝盖剜了,孙膑装疯卖傻,才被齐国设计救了出来。此事前已述及。现在庞涓与孙膑终于在战场上相遇了。孙膑对田忌说:“三晋的军队,素来凶悍骁勇,轻视齐人,而齐军以怯懦著称。善于作战的将领,应当就势利导,将计就计。兵法上认为,奔波百里而去战斗的军队要失去他们的上将,奔五十里去作战的只有一半兵力能够上阵,如果让齐军进入魏地以后,第一天垒十万个灶,第二天,垒五万个灶,第三天减为三万个灶,那么就可以取胜。”庞涓追了三天,大喜过望,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战,进入魏国的领地不出三天,士兵逃走的人数已过半数了。”于是,放弃了步兵,纠集轻骑精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这一切早在孙膑的意料之中,他计算魏军的速度,大约在当晚到达马陵道。马陵道路窄狭,两边多是天然险关,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孙膑命令砍掉一棵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命令齐军中善于射箭的兵士带弓驽一万支夹道埋伏,并约定时间“夜晚看见火把就一齐发射”。庞涓果然在夜里到达此地,在树皮被砍的树下,看见有露出的白色,感到十分好奇,就命人取火燃起火把,还没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以惨败告终。庞涓也被乱箭射死。

隋朝大将贺若弼准备攻取京口(今镇江),先以老马多不好使唤为借口,买陈国船然后藏起来,又买破船五六十艘,放在港中。陈国人窥见到这些破船,就认为中原没有好船。贺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军队交接班时,都必须集中到广陵(今扬州),并在广陵大列旗帜,旷野支帐。陈国人以为隋国的大军开来了,立即派出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过后知道并无此事,原来是江防人员交接班,就不再戒备了。这时贺若弼又沿江渔猎,人马喧噪,声势不小,陈国人以为对方是在打渔,仍无动于衷。等到贺若弼的军队渡过了长江,陈国人还始终没有察觉。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大总管裴行俭讨伐突厥。开始几次朝廷派人送的饷粮都被敌人半路劫走。行俭大怒,心生一计,就伪装300辆粮车,每辆车内埋伏壮士五人,各带长刀和劲驽。300辆车都用老弱的兵驾着,又暗派精兵跟踪在后,车行不久,突厥兵果然前来抢粮,老弱的士兵假装逃生。于是突厥兵就把车赶到水草边,解鞍牧马。当他们正要从车中取粮食,壮土们突然从车中跃起,向敌兵冲杀。跟踪在后的精兵也冲杀上来。突厥兵几乎被全部消灭。从此以后,突厥兵再不敢劫持粮车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聪明绝顶却不露,才华横溢却不逸展现给世人的是一副浑浑噩噩、平平庸庸,乃然无所事事的样子,装得十分糊涂。而正因为他们巧于装糊涂才往往能取得神奇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欢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倘若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告诫,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需要既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怎么办?采用这种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糊涂智慧准能奏效。

但是,当处于弱势时,也不能因弱而心虚力怯,一旦让敌手抓住你的弱点,攻击起来,你只有一败涂地。虞诩从朝歌至武都,一路上暗度陈仓、增灶行军,直到用小弓诱敌和伪饰援兵,真是无所不诈,无所不胜。

东汉时,居住在陕西一带的羌人,因不堪忍受朝廷繁重的徭役负担,不断发动起义,反对汉朝的统治,并多次击败朝廷的官军。为了稳定那里的局势,汉安帝元初二年,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前去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

武都一带的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聚集了数千人,分散在由朝歌往武都的必经之路陈仓与崤谷间,阻止虞诩赴任。当时,虞诩只带了少数的护送士卒,见敌众我寡,不能强行通过,只好在陈仓附近停了下来。停下后,虞诩采用调虎离山计,一面派人四下散布谣言说:“太守已向朝廷上书,请求增加援兵,待援兵一到,就向武都进发。”一面派兵在营房四周修筑工事,做出等待援兵的样子。羌人见状,确信虞诩是兵少胆怯,暂时不敢过陈仓。于是,就分散兵力到附近州县去筹集粮草,招兵买马,准备对付汉朝的大部队。虞诩见羌人果然中计,就乘其不备,连夜进发。—夜间,急行军走了100多里,过了陈仓。当羌人得知上当,再聚集兵力追击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跟在后面紧紧追赶。

过了陈仓后,虞诩又让士兵在做饭时,多挖一口灶,每过一天就增加一倍,并加快行军的速度。这样一来,紧追的羌人发现汉军驻过的地方灶坑逐日增加,以为是朝廷的援兵到了,所以,羌人始终不敢接近虞诩的队伍。

到了武都后,虞诩发现郡中的士兵还不满3000人,而城外却有数万羌人正从东、北两面向武都围攻过来,形势十分紧急。虞诩又生一计,传令士兵把强弓都藏起来,先用小弓向羌人放箭。羌人见汉军的箭矢力量弱,更不在乎了,便全力向城里发动进攻。待羌人攻到离城很近时,虞诩命士兵突然换上强弓,每5支箭瞄准一个人。硬弓强矢,箭无虚发,羌人被这冷不防的一招,吓得大吃一惊,急忙下令停止进攻。

为了迷惑羌人,第二天一早,虞诩选派一支精壮的士兵队伍,不断更换衣甲,反复地从城东门出去,从北门进来,造成大批兵马在源源不断地运动的假象。城外的羌人见汉军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搞不清城内究竟有多少军队,始终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几天后,羌人下令撤兵,撤退途中,遭到虞诩事先设下的伏兵攻击,伤亡惨重。

自己处于弱势,不惊慌,不恐惧,忍弱斗强,虞诩运用自己的智慧,终于打败了对手。

5.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人的失败、弱点,就解除了对对方的紧张感,就想要接纳对方。

隐“优”暴“缺”,糊涂处世即可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也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点还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偶尔暴露一些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就行了。

一次,有位记者去采访某个大政治家属下丑闻真相,这位大政治家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把兴致勃勃准备开始质问的记者拦住:“时间多的是,慢慢来好了!”然后一屁股重重地坐下。

由于这种态度,首先记者的开场白便被抑制住了。

一会后,咖啡送来了。接着,发生了一些偶发事件。那个政治家看来像是不敢热饮的人,刚喝了一口咖啡便大叫起来:“烫死了!”把杯子都打翻了。

收拾告一段落后,谈了不一会儿的话,政治家又把香烟放颠倒了,就要在滤嘴上点起火来。

“先生,香烟放反了!”由于记者的注意,政治家便慌慌张张,连烟灰缸也碰倒了。

听说只要大喝一声便能令普通的国会议员打哆嚏的这位了不起的大政治家,却让记者意外地看见了这些丑态,因此,不知不觉中,记者的挑战悄绪消灭,甚至对这位大人物感到亲切不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