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越多,痛苦也越多。人心不足蛇吞象,想想蛇吞象的样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咽不进,吐不出,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什么都想要,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反而一辈子将自身置于忙忙碌碌、勾心斗角之中。这样活着,未免太累!《论语》里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果少一些欲望,是不是也会少一些痛苦呢?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耶,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残”!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很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七万五千美金。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所以也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判决,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是经常为了钱!”
的确,人的私心、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
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希望得到的要多;让好东西为自己所拥有。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生命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悄悄地流逝了。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星光;失去了金钱,你会得到亲情;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还会拥有大地的亲吻。
拥有时加倍珍惜,失去了,就全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全当是坎坷人生的奋斗诺言。拥有诚实就会丢弃虚伪,拥有充实就会丢弃无聊,拥有踏实就会丢弃虚浮。
无论是有意放弃,还是无意丢弃,只要曾经真实地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的舍弃不也是一种高尚吗?
在不经意中失去的,你还可以重新去争取;丢掉了爱心,你还可以在春天里寻觅;丢掉了意志,你要在冬天里重新磨砺;但丢掉了懒惰你却不该把它拾起。
欲望太多,成了累赘。还有什么比拥有淡泊的心胸让自己更充实更满足的吗?
9.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
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得下。应该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气壮,不该取得的则当毅然放得下。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得下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确实给人带来了不少快乐,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记得有首歌的歌词是:“钱啊!大姑娘为你走错了路,小伙子为你累弯了腰,钱啊!你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对于有些人来说,把钱财看得太重,自己无钱财时眼红别人,不择手段千方百计的得到钱财,自己有钱财时又非常吝啬,亲兄弟之间甚至于对父母也是分厘必争,对这些人来说钱财不仅是烦恼,而且能使其丧命。当然不会给他们带来快乐。
邹韬奋(1895—1944),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
1931年,有位读者写信给《生活》周刊,揭露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贪污腐化,穷奢极侈,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信中还揭露,王伯群利用贪污的金钱和手中的权势,诱逼大学一名女生做他的小老婆,而大办婚礼的奢华不亚于蒋杰石和宋子文。主编邹韬奋看完信十分气愤,他提笔一口气写了一篇编者按,指出高级官员如此腐败,实为国家的罪人,人民的公敌。
稿子正在排印时,王伯群闻知此事,急忙派了两名心腹,携10万巨款直奔《生活》周刊报社。来人见了邹韬奋,假仁假义地说:“王部长一向关心报界诸人,最近拨下巨款,慰劳上海各大小报馆的编辑、记者。王部长说《生活》周刊是份非常好的刊物,他几乎每期必读。所以,专门嘱咐我们,送给《生活》周刊的慰劳经费要特别多些,以补助你们经费不足,请邹先生笑纳。”说毕,捧上10万元。
邹韬奋拒绝道:“我们《生活》周刊一向自力更生,从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补助,请带回去还给王部长吧!”来人见这招无效,急忙改口道:“这笔钱不算津贴补助。如果邹先生认为名不正的话,我们就将这笔款子作为股金向《生活》周刊投资好了。请邹先生—定收下,我们也好回去交差。”
邹韬奋见他们还要死缠,便冷冷地说:“王部长既然如此慷慨,那就清你们二位将这笔款捐赠给苏北地区几百万饥寒交迫的灾民吧!”两个人见邹韬奋这么一介书生,不为这10万元所动,只好悻悻退出。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来这话只有一半是正确的,动物无信仰,无操守,为食而亡,不计利害。人则不同,唯财是贪,唯色是渔,此种人动物性没有脱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取,那样的人,就脱离了低级的动物性了。
大作家易卜生对金钱的认识可谓精辟。他指出:“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招来熟人,却招不来朋友;钱能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钱能使你每天开心,却不能使你得到幸福。”有一句西方谚语也道:“金钱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除了到天堂之路;金钱也能买到任何东西——除了幸福。”是的,金钱可以换来舒适的生活,却很难换到幸福。我们不可把单纯的物质享受,口腹之欲的满足同幸福混为一谈。我们很难说历史上那些帝王、位极人臣者以及家资巨万者比一般老百姓拥有更多的幸福。吃得久了,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女人多了,也只是情欲的满足。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即有枪杆子保护的人和手拿锄头的人谁更安全,谁更有安全感,谁更满足,回答是手拿锄头的人。当一个人不得不为过多的金钱而提心吊胆,要以枪杆子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时,这个人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恐惧和烦恼之中。那么,我们便不难理解“钱多了不是好事”的古训。
明代魏大中在42岁上中了进士随即被授予宫职时,不久便感到意思萧然,准备归隐。他想起贫困时代同慈母娇妻爱子享受天伦之乐,想起与师友赓歌互答的欢乐场面,慨然叹道:“试问位高金多者还识此乐否?”
历史上有那么多达观的人放弃荣华富贵而甘愿过恬淡的生活,甚至退隐山林,无拘无束,他们才是生活真谛的领悟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有一种放得下的清醒。其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诱惑实在太多,这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勇于放得下。如果抓住想要的东西不放,甚至贪得无厌,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痛苦不安,甚至毁灭自己……
古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就道出了“放得下”的快乐,而作为现代人,我们为何不像他们一样,学会“放得下”来给自己增加点心理弹性,你就会在生活中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快乐。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