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做人不吃亏的句子 > 第2章 察言观色识人心(第3页)

第2章 察言观色识人心(第3页)

5、认真对待花言巧语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想往上爬,或是想获取某种利益,便采取说好话的方式,以花言巧语巴结、奉承别人,或是做出过分亲密的事,让你上当受骗:也有的人是采取拉关系、套近乎,跟你拐弯抹角扯亲攀友,这些都是应该警惕的。

荀攸是曹操的谋士,他从小就有奇才,13岁那年,他的祖父去世了,就在一家人极为悲痛的时候,他祖父昔日的下级张权跑来吊丧。

张权一走到荀攸祖父灵柩前面,就大放悲声,如丧考妣。他哭着,还一再表示要为故去的老太守守墓,以报答老太守的深恩大德。张权的虔诚表现令荀家上下十分感动,全家都怀着感激的心情准备答复他提出的请求。这时,始终不动声色的荀攸,经过观察,觉得此人态度反常。他想到祖父生前从来没有向家人提起过张权这个人,可见他与祖父并无深交,更没有听谁说过祖父对此人有什么值得厚报的深恩。他觉得一个人施之过重,必有他意。此人对死者的悲情是言不由衷,对死者之爱也是言过其实。而且此人请求过切,谈吐又闪烁其词,料他必有所隐;再者此人面带惊忧,必有所惧。荀攸看出破绽,忙找叔父荀村谈了自己的疑虑。果然,待叔父唤过张权,经过一番盘查,此人便招认自己犯了杀人之罪,是想借为老太守守墓之名,逃脱法律的制裁。

荀攸识破张权的言行,是采取站在一旁静听,与说话人保持距离审视地听,一边听他说话一边搜索记忆,从记忆里寻找祖父对这个人的影响和说话人所表示的态度的差异,经过对照,确定张权言行有诈。

总之,对向你花言巧语的人,应该采取警惕、戒备和慎听的态度,这样你才不会受骗上当。

当年,吕布战败后被曹操手下擒获。

曹操得知生擒吕布大喜过望。曹操爱才,素知吕布骁勇善战,武艺高强,天下无敌。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也只不过打了个平手。曹操有意想劝吕布归降自己。

吕布这个人,武艺虽然高强,但是缺乏政治立场,先时做丁原的干儿子,被董卓用高官厚禄收买,杀了丁原;后做了董卓的干儿子,又被王允设美人计离间了他与董卓的关系,他又杀了董卓。他唯利是图,反复无常,对他这个人的品性,天下人都有评论。到他被曹兵所擒时,他的贪生怕死的性格又暴露了出来。当他被推到曹操帐下时,他便用可怜的声音试探曹操,说:“缚得太紧了,实在难受,请稍松一点行吗?”曹操讪讪地说:“缚虎不得不紧。”吕布听出曹操对自己有怜惜之意,便乘机说:“丞相所顾虑的,不过是我。今我为你所擒,只要不杀我,我真心实意佐你,天下何虑不定?”吕布一席话说出来,有哀有求,正对了曹操的口味。曹操听后,就打算收用吕布。

可是曹操佯装思索。吕布担心曹操犹豫,见刘备坐在曹操身边,便又恳求刘备替他在曹操面前说几句好话。曹操这时也想听听刘备的意见,便两眼看着刘备。没料想刘备冷不防冒出一句:“丞相难道不记得董卓和丁建阳吗?”

就是刘备这句话提醒了曹操,曹操立即命令刀斧子将吕布推出斩首。

曹操熟知吕布为人,出于对他武艺的偏爱有意要将他收用,又被他花言巧语所迷惑,正要免他死罪收在麾下,却被刘备一句话提醒,立刻改变主意将其斩首。姑且不论刘备一句话出于何种用心,单就吕布这样品质的人,曹操一旦留下来,对他自己来说,也可以说是凶多吉少。

总之,对花言巧语要存有戒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突然闯进来的“善意”,对超越范围的“亲热”,对为了达到某种个人愿望的“乞求”,都应该慎听、严察,一旦被花言巧语所困,又不听人提醒,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一语道破:

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具有虚伪性。在人们听到到的语言中,应特别认真对待花言巧语,以便使自己能够正确了解目标。

6、小口头禅露出大秘密

口头禅是人们在面对意外,或为突出当时的情绪所说出的话语,简洁明快,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口头禅。通常一个人有一个口头禅,但也有的人有好几个。这些语言习惯最能体现说话人的真实心理和个性特点,所以只要留心,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口头禅”中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俗话说“闻其言可知其人”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从某个人说话时所使用的词语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经常连续使用“果然”的人,多自以为是,强调个人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强烈。经常使用“其实”的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大多比较任性和倔强,并且多少还有点自负。

经常使用流行词汇的人,热衷于随大流,喜欢浮夸,缺少个人主见和独立性。

经常使用外来语言和外语的人,虚荣心强,爱卖弄和夸耀自己:

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并且还底气十足、理直气壮的人,自信心很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经常使用“这个……”,“那个……”,“啊……”的人,说话办事都比较小心谨慎,一般情况下不会招惹是非,是个好好先生。

经常使用“最后怎么样怎么样”之类词汇的人,大多是潜在欲望未能得到满足。

经常使用“确实如此”的人,多浅薄无知,自己却浑然不觉,还常常自以为是。

经常使用“我……”之类词汇的人,不是软弱无能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就是虚荣浮夸,寻找各种机会强调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应该指出的是,经常把“我”字挂在嘴巴上的人,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只是比较天真的表现,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这种习惯,就应该锻炼自己个性,使自己很快成熟起来。

经常使用“真的”之类强调词汇的人,多缺乏自信,惟恐自己所言之事的可信度不高。可恰恰是这样,结果往往会起到欲盖弥彰的作用。

经常使用“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等命令式词语的人,多专制、固执、骄横,但对自己却充满了自信,有强烈的领导欲望。

经常使用“我个人的想法是……”,“是不是……,“能不能……”之类词汇的人,一般较和蔼亲切,待人接物时,也能做到客观理智,冷静地思考,认真地分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不独断专行,能够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反过来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经常使用“我要……”,“我想……”,“我不知道……”的人,多思想比较单纯,爱意气用事,情绪不是特别稳定,有点让人捉摸不定。

经常使用“绝对”这个词语的人,武断的性格显而易见,他们不是太缺乏自知之明,就是自知之明太强烈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人往往比较主观,而且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的很多想法是不合乎实际情况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这种喜欢说“绝对”的人,大多有一种自爱的倾向,有时他们的“绝对”被人驳倒之后,为了隐瞒自己内心的不安,总要找一些

理由来加以解释,总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接受。其实,别人不相信他们的“绝对”,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绝对”。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而强撑着。

经常使用“我早就知道了”的人,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只能自己是主角,自己发挥。但对他人却缺少耐性,很难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常说“所以说”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以聪明者自居,自以为是。他们认为自己所说的话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并有鄙视他人的心理。说话完全不顾及对方的心情,因此对方常会为了他们这种随意践踏他人的态度而受到伤害。但是如果多了解他们一些,你就知道其实要和这类型的人相处并不困难。因为他们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见识广博,什么都懂”,所以如果想和他们友好相处,只要在这一点上多忍耐担待一些就行了。

嘴边常挂着“对啊”的人会算计。他们不是属于自我意识强烈的类型,个性表现上也不强烈,更不会勉强别人照着自己的步调走。他们比较能体会别人的心情,不会硬要别人凡事都必须顺着自己的意思来做。实际上,他们并非发自内心谦虚地认为别人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之所以常常将“对啊”这句话挂在嘴边,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和别人相处融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圆融、顺利而已。一般而言,这类型的人认为,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一些无伤大雅、不影响大局的小事,可以尽可能地去配合他人的步调,无须事事斤斤计较,而引起不必要的摩擦。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和谐的气氛,而且自己也会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比起老是用对他人品头论足、愤世嫉俗的态度与人相处,这种可是简单快乐多了。

另外,口头禅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大多办事不干练,缺乏坚强的意志。有些人,说话时没有口头禅,这并不代表他们从未有过,可能以前有,但后来逐渐地改掉了,这显示出一个人意志力的坚强和追求说话简洁、流畅的精神。

若想通过口头禅更好地观察、了解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与人交往中仔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语道破:

口头禅是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习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使用口头禅的习惯,通过它可以对一个人进行观察和了解。

7、对传闻要有选择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判断一个人?对于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怎样才能有一个公正和真实的认识?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不能随便相信,一定要去考察;如果大家都喜爱他,你也不能受蒙蔽,不能冲动,也一定要去考察和观察,不要人云亦云。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要根据事实和你所观察到的人的言行作出判断,而不能只根据身边人的说法去判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