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别纠结太多 > 第6章 不指责 发挥一下赞美的力量(第4页)

第6章 不指责 发挥一下赞美的力量(第4页)

每个人嘴上都会说:你只要说得对,我什么样的话都可以接受。其实这是最大的谎言,谁不愿意从别人嘴里听到对自己的肯定呢?所以,要想深入沟通,必须说对方爱听的话,拣好话说,没有人心里会拒绝好话。

5.赞赏不同于“拍马屁”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几句适度的赞美话对成功做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总想客观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能得到他人的赞美,他往往会有种成就感,也往往对赞美他的人产生好感。在很多场合,适时得当的赞美常常会发挥它的神奇功效。

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我们极希望获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的,我们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说着赞美别人的话,只不过赞美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多说赞美话不仅不是坏事,相反却是一种好事。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给员工陈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名见习服务员的时候,经常抱怨生活,什么事都不满意。第一天上班,他在杂货店里忙活了整整一天,累得筋疲力尽。他的帽子歪向了一边,工作服上也沾满了点点污渍,累得发疼的双脚也越来越不听使唤。他感到非常疲倦和泄气,似乎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费了好大劲为一位顾客列完了一张繁琐的账单,但是这位顾客的孩子们却三番五次地更换冰激凌的订单,此时的他已经忍耐到了极点。这时候,孩子的父亲一边给他小费,一边笑着对他说:“干得很好,你对我们照顾得真是太周到了!”这位父亲的一句赞美话,让他的疲倦感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后来,当经理问到他对头一天的工作感觉如何时,他回答说:“很好!那几句话似乎把一切都改变了。”

忙碌的人们在繁忙中逐渐丢掉了许多东西,包括短短的几句赞美之辞。其实,赞扬就像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发育和成长。赞美不仅是一种悦耳的声音,更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提升我们生活质量的强大力量。

古代有一个说客,他曾当众夸下口海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愿望,就是要将1000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1000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有个长者听了他的恶化后,摇头说道:“我就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说客一听,急忙拱手道:“老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秉性刚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实没有!”长者顿时手拈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刚刚送给先生你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

在这个社会上,说赞美话是与人交际所必备的技巧,赞美话说的得体,会使你更迷人!所以,在赞美别人时,千万不要讲出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话。例如,你看到一位流着鼻涕而表情呆滞的小孩时,你对他的母亲说:“你的小孩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对方的感受会如何呢!本来是赞美的话,却变成很大的讽刺,得到了相反的效果。若你说:“哦!你的小孩好像很健康。”是不是好多了!

所以,赞美别人时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赞美话,会超过一般赞美话的效果,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听在对方耳中,感受自然和一般赞美话不同。

卡耐基认为,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彼此之间互不伤害是一个和谐的人与人关系的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所以一句简单的赞美之词,可使人振奋和鼓舞,使人得到自信和不断进取的力量。

小明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在一次命题作文中,他抄袭了一期杂志上的一篇散文。非常巧合的是,语文老师恰恰手里也有这一期杂志。多年的从教生涯,使老师深深地明白,保护学生的自尊要鼓励和赞扬,这比用挖苦和指责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给同学的,是正面的引导和促进。所以,他没有批评小明,而是把小明私下叫到办公室里,称赞这篇散文写得很好,并帮助他分析了文章结构和起承转合,嘱咐他向更高的写作目标努力。结果,这一次保护面子的赞许行动,在小明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真的爱上了写作,靠着自己的执著和勤奋,最终成为了知名的业余作家。赞赏的力量有时的确是非常惊人的,它简直到了点石成金的程度。

美国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而荣誉和成就的取得,还需得到社会的认可。赞扬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拱手相送到对方手里。当对方的行为得到你真心实意的赞许时,他看到的是别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同和肯定,从而使自己渴望别人赞许的愿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接踵而来时得到满足,并在心理上得到强化和鼓舞。他能养精蓄锐,更有力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着自己的目标冲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同时他也会得到很大的收获。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方面的体验,赞扬别人,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会带动我们,人家能做到,而我们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不纠结的智慧:

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偏见,那就是将那些善于说赞美话的人一律称之为“马屁精”,好像这些人人格多么低下,多么不耻于和人们相提并论似的。其实,这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误解。

6.用“恭维”温暖人心

爱听溢美之辞是人的天性,虚荣心是人性的弱点。当你听到对方的吹捧和赞扬时,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然也就会高高兴兴地听取对方的建议。

因此,会说恭维话的人,一般都比较吃香,与人沟通也非常顺利。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心里肯定特别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回想,明知对方所讲的可能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

某人到一家服装店买衣服,在试衣时,店主惊叹道:“啊!真漂亮!穿起来非常合身,朴素、大方、有风度。比以前年轻了几岁。”那人听了非常高兴,本来是不想买那件衣服的,却买回来了。

人总是喜欢别人奉承的,当他受到别人的夸赞时,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不符合实际了。

1671年5月,伦敦发生了一起举世震惊的盗窃案,一伙盗贼潜入伦敦市郊马丁塔,想要抢走英国“镇国之宝”——国王皇冠。因走漏了消息,盗窃失败,盗贼们束手就擒。英王查理二世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震惊,决定亲自审问这些胆大包天的狂妄之徒。于是,警察把罪大恶极的首犯布勒特押到了国王面前。查理二世看着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人,心中暗想:我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居然敢盗国宝!想到这里,便开口问道:“听说你还有男爵的头衔?”

“是的,陛下。”布勒特老实地回答。

“我还听说你这个头衔是诱杀了一个叫艾默思的人而得来的。”查理二世继续说到。

“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被我轻而易举地打发掉,陛下就可以挑选一个更适合的人来接替他。”布勒特回答说。

查理二世沉思了一会儿,觉得布勒特是一个胆大包天而且口齿伶俐的家伙。于是,他又厉声问道:“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竟然敢来盗我的王冠?”

“我知道我这个举动太狂妄了,但是,陛下,我只是想以此来提醒您关心一下我这个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兵。”

“哦,什么?你并不是我的部下!”

“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现在天下太平,所有的臣民不都是您的部下?我当然也是您的部下。”说到这里,查理二世觉得布勒特更像是个无赖,“那你说吧,该怎么处理你?”

“从法律的角度说,您应当处死我们。但是,我们五个人每一位至少会有两位亲属为此而落泪。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总比多十个人落泪好得多。”听了他的话,查理二世感到非常吃惊,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回答,接着又问:“据说你是个劫富济贫的英雄,你觉得自己是个勇士还是懦夫?”“陛下,我没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走到哪都有人抓我,去年我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大家以为我死了而不再追捕我,这不是一个勇士的行为。因此,尽管在别人面前我是个勇士,但在陛下的权威面前我是个懦夫。”这番强词夺理的辩解竟然让查理二世非常高兴,最后竟赦免了布勒特。

恭维别人,仿佛是用一支火把温暖了人心,不仅恭维了对方,还能使彼此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韩信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汉高祖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没有韩信,根本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但是,随着韩信的力量日益强大,汉高祖有些担心和畏惧了,于是他故意寻找借口,以企图谋反的罪名,要把韩信除掉。

韩信被捕后,他并没有为自己辩护,只是说:“果然像人家预料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

听了韩信的话,刘邦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随便杀掉,于是,便将他贬王为侯,暂且搁置,以观后效。

韩信受到如此大的打击之后,心怀忧愤,整天过着不愉快的日子。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刘邦和韩信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韩信便抓住了这个机会,适时、适事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但两人的见解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统率几万大军的能力呢?”

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统率10万左右的大军吧!”

刘邦又问:“那么,你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