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的书好吗 > 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2页)

第11章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2页)

凯恩斯认为,商业循环主要是由于投资率的波动,而投资率的波动又主要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资本边际效率对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起着主要作用,而边际消费倾向和流动偏好仅仅是次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当经济进入高涨阶段以后,虽然劳动力和原材料相对减少,价格有所提高,导致投资成本的增加,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雇主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乐观态度;相反,雇主不顾资本和生产成本日益增加的趋势,一味增加投资,结果,因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人们的流动偏好随即增强,利率随之提高,而导致投资大幅度下降,同时,边际消费倾向因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也受到不利影响,使消费需求也由此下降,从而爆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后,在下一次危机来临前,经济要经过萧条、复苏、高涨这几个阶段。这是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会导致投资和消费的迅速下降以及利率的提高,这样,就会使生产出现萧条的现象。一般地说,从萧条到复苏阶段要经过三至五年的时间,然后才能转入高涨,因为,从萧条到复苏主要依存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复升,而资本边际效率复升的快慢,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

传统经济学只承认两种失业:一是“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暂时的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如季节性停工、机器故障、原料不足、工作转换等,都是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二是“自愿失业”,是指因种种原因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这两种失业和充分就业不相悖。

大师小传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是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学者与文官相结合的家庭。他凯恩斯的父亲约翰·尼维尔·凯恩斯曾任剑桥大学伦理学讲师、剑桥大学注册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著有《形式逻辑》(1884)和《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1891)等。其母亲弗洛伦斯·布朗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任剑桥市市参议员和市长。因此,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同一些经济学家和哲学家接触,并结识一批具有文艺才华和创造精神的朋友。他于1897年考入伊顿学院,以数学神童出名。

1902—1906年期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他为了参加大学毕业后的文官考试,才开始向剑桥学派的创始者马歇尔学习经济学,深得马歇尔的赏识,次年,他大学毕业并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印度事务部任职,两年后因不愿做行政事务而辞职。1908年凯恩斯应马歇尔的邀请,回到剑桥大学担任经济学讲师。1911年除在剑桥授课外,他还担任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1945年为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凯恩斯被征召到财政部工作,负责动员财政和金融力量以支持战争。大战结束,他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英国代表团出席1919年的巴黎和会,因所提出的不要战败国支付赔款的建议未、被接受,愤然辞去了代表职务,并返回剑桥大学任教。这年年底他为此写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阐述自己的观点,引起了欧美各界的争论,时年仅36岁的凯恩斯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人物。1921年,他发表了自己在大学毕业后取得的数学研究成果《概率论》。1930年,凯恩斯担任英国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他目睹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于1936年写出试图医治危机、摆脱萧条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确立了所谓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恩斯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2年他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7月,他率领英国代表团赴美国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为了战后迅速恢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力量和经济秩序,会议提出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在1945年成立。凯恩斯担任这两个国际组织的董事。同年,他作为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向美国借款的谈判。

凯恩斯不仅在政治、学术方面成绩卓越,而且还是一个经商天才。早在1919年他就从事大量的外汇期货买卖,以善搞投机活动著称。同年,他又加入国民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会,并在两年后任董事长,还创办过三个投资公司。在1924—1937年13年间,他的资产总额从58000英镑增加到506000英镑。他和李嘉图一样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善于经营并获得成功的两位经济学家。1925年,凯恩斯与白俄罗斯芭蕾舞演员芦嘉·罗波可娃结婚,并于1936年为她创建了一所艺术学院。他还曾捐资建立了剑桥大学皇家学校的新大厦和剑桥最豪华的大剧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是凯恩斯的代表作,此外,他还著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和约的修改》(1922)、《货币改革论》(1923)、《和平的经济后果》(1925)、《英国工业的前途》(1928)、《路易·乔治能做到么?》(1929,与赫伯特·汉德森合著)、《货币论》两卷本(1930)、《劝说集》(1932)、《凯恩斯文集——精英的聚会》(1933年初版、1951年再版)和《怎样筹备战争费用》(1940)等。

《通论》是凯恩斯最重要的著作,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包括第1—第3章,批评“经典学派”的两个前提:工资等于劳力的边际产物,以及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并阐述了“有效需求原则”;第二篇定义与观念,包括第4—第7章,说明了预期、所得、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并探讨了使用者成本问题;第三篇消费倾向,包括第8-第10章,分析了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以及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投资引诱,包括第11—第18章,论述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利率与灵活偏好、资本性质、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包括第19—第21章,考察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物价;第六篇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包括第22—第24章,研究商业循环、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诸消费不足说;最后在结论部分略论《通货》引起的社会哲学。

税率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工具”——汉森

关键概念

汉森模型

凯恩斯的理论只考察了商品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或者仅考察y商品市场上消费和投资的变化如何决定收入水平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到货币市场上的流动偏好与货币供给的均衡,也就是说没有对商品市场上收入水平的变化和货币市场上利率水平的变化同时进行考察。IS—LM模型则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问题作了分析,这个模型虽然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提出,但后来经过汉森的改进和传播,才成为极其流行的分析工具,因此,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一汉森模型”。

混合经济

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最早提出混合经济理论。所谓“混合经济”是指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经济。

经典理论

乘数与加速原理模型

把乘数理论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建立乘数与加速原理模型,是汉森及其门徒萨缪尔森对凯恩斯学说的一大发展。他们认为,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投资乘数理论只说明了投资的变动将如何引起收入的变动,而没有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如何反过来引致投资的变动。事实上,不仅仅投资会影响收入,而收入的变化反过来也会影响投资。因为收入增加时,消费也要增加,而消费品生产增加又依赖于资本物品生产的增长。可见,国民收入增加能通过消费的增加而影响投资的增加。由于这种投资的增加是由国民收入或消费增加而诱致的,不同于由各种外生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自发投资,因此可称为“引致投资”。加速原理就是说明引致投资的理论,说明收入的变动将会如何引起投资更剧烈的变动。

补偿性财政政策

汉森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周期性的由繁荣到萧条的上下波动过程,要消除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专靠货币政策不能奏效,应采用补偿性财政政策。这就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要扩大政府开支,减低税率,提高社会总需求,以造成财政亏空;在经济繁荣时期,要缩减政府开支,提高税率,降低社会总需求,以造成财政盈余。这就能使两个时期的财政盈亏互相补偿,以达到“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为此,汉森竭力主张赤字预算,通过发行公债和通货膨胀,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社会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混合经济论

汉森在1941年发表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周期)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解释了“混合经济”的含义。他指出,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生产手段社会化和收入消费社会化的倾向日益显著,国家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使得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了公私“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他进一步解释道,“双重经济’’包括“双重生产经济”和“双重消费经济”。前者指生产中除了私人企业活动外,还有政府的活动,诸如政府企业的建立、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等。后者是指收入与消费的社会化,如政府提供房租低廉的住宅、增加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及社会福利的开支等。他的双重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混合体制。在他看来,双重经济优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方面,双重经济可以从社会主义的权力集中状态和垄断资本主义的权力集中状态中解脱出来,维护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双重经济既能维持民营经济的高效率,又可维持其稳定性。他认为,资本主义虽有较高的经营效率,但垄断资本主义却容易阻碍生产,并且工人的就业极不稳定。社会主义虽能解决经济稳定和分配问题,但经营效率却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实行双重经济,公私经济混合,通过公共经济的投资计划间接控制私人经济,就能克服上述缺陷。

税率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工具”

汉森认为,税率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工具",税率对制止通货膨胀有着重要作用,是“维持充分就业的头等重要的手段”。

税率的变动,主要是所得税税率的变动,其中起有效作用的是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税率,因为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有50%-60%来自这一税率,该"税率影响所得税的全部纳税人;它适用的范围,最广泛,影响大众购买力也最大"。如果提高税率,人们手中收入减少,对通货膨胀的发展可立即予以有效制止;如果降低税率,人们手中收入增加,从而刺激消费支出增长。当然,汉森认为,即使这样,个人所得税税率也不能任意变动,因为任何税率的变动,即使是温和的,在实际中也会产生大困难。他主张建立“一个稳定而渐进的租税结构,在这个结构下,税收将随国民收入而上下”。税率的变动必须由行政当局控制,“国会根据现行税收法案以及其他法典所确立的原理和准则,对于这个标准个人所得税率表应由立法规定一定的伸缩范围,授权总统在这个范围以内,为了维持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的目的,可于必要时或需要时决定加以运用,同时要考虑到这一行动和其他措施的联合效果。”

汉森还分析了税收结构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他认为,税收必然影响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但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税收的多少和税收的结构。如果税收结构主要偏重于对广大消费者的征税,势必使消费数额大量减少;如果税收主要来自高收入阶层,储蓄函数变动较大,消费函数变动较小;如果双管齐下,则既影响消费又影响储蓄。他进一步分析,当税制结构越趋于限制消费时,就越需要大量的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来保证充分就业;而当税制结构越趋于减低储蓄时,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各种支出数额就越少。那么,应采用什么样的税制结构为好呢?汉森认为,应建立一个对消费和储蓄影响较小的税制结构。由于政府的任何税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消费和储蓄,他主张通过举债来代替税收。

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与凯恩斯的政策思想所不同的是,凯恩斯经济学是关于萧条的经济学,其政策目标是要解决大量失业和经济危机,因此,凯恩斯强调的是政府多支出以提高有效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汉森则主张在经济萧条或繁荣时期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政策。这样,在每个具体年份国家财政收支不一定都要保持平衡,可以亏空也可以盈余,但从整个经济周期来看,亏空可以从其他年度的盈余中得到补偿。可见,补偿性财政政策不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而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间的收支平衡,以繁荣年份的财政盈余来补偿萧条年份的财政赤字,从而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这一政策在20世纪4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并在实际上成为各国财政政策的核心。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曾颁布了体现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的相应的法案。

大师小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