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半部论语教出好孩子图片 > 第一章 品德第一提升孩子的德行修养(第3页)

第一章 品德第一提升孩子的德行修养(第3页)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教子故事】

今年春节,勤勤又过了个“丰收年”,不仅收到了长辈们的祝福,更收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红包。勤勤认真地打开每个红包,一遍遍精心地数着里面的钱。妈妈看着勤勤认真地样子,笑着称她为“小财迷”。

“勤勤,妈妈想知道,这些钱你到底想要怎么花呢?”妈妈微笑着看着女儿。

“我要买好多好吃的、玩具,还要买喜欢的漫画书,还有……”勤勤歪着头边说边想像着。

“嗯,这些主意都不错,但是妈妈觉得它们都没有什么创意,你再想想,能不能用这些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妈妈的话让勤勤陷入了深思。

不一会儿,勤勤拿着这些压岁钱兴奋地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我知道了,这些钱应该存进银行,等我以后上大学用。”

妈妈把勤勤搂在怀里,笑着说,“宝贝,这个主意非常不错。看来我女儿是个有理想的人。但是,”妈妈话锋一转,认真地说,“这些想法都有些自私,为什么不能和别人分享呢?”

“这些都是我的钱啊。”勤勤低着头小声嘟囔着。

“是的,这些的确是勤勤的钱,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送给勤勤的一片心意。但是,勤勤为什么不能把这份爱分给其他小朋友一些呢?”妈妈认真地看着勤勤,“你看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没有钱上学,读书多困难啊!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献上我们的一片爱心,那就会有更多的小朋友可以有书读了,你说是吗?”

勤勤在妈妈炽热的目光下,仿佛领悟到了什么,她将自己手上的红包统统交到妈妈手里,“妈妈,你带我一起把这些钱都捐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吧,我希望他们能和我一样上学。”

“勤勤真是个好孩子!”妈妈一把搂过女儿,心情异常兴奋和激动。

每到春节,很多孩子都会收到数量众多的红包,就像勤勤最初的想法一样,很多孩子都会把钱花在吃穿用上,但勤勤的妈妈却引导和鼓励孩子将钱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教子心得】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道德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比他的才能更重要。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的头脑、健全的身体,但是不能没有道德。道德是一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行为的标准,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一个人即使拥有高学历,高智商,却没有道德观念和优秀的品质,也将是社会的废品,也会受到社会和周围人的唾弃,所以,道德是一把通往成功的秘密钥匙。胡适先生就曾经说过,孔子的人生哲学注重养成道德的品行。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学者还是诸多的成功事例,无不显示出道德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更显得格外重要。但现在很多家长却总是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常常错误地认为只有学习好才算是有才干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上成功的道路。其实不然,试想如果一个能力超强、智商非常高,但品质败坏,道德低下的人,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很可能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流传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修身”就是使人品正,正则“品”端,直则“人”立。为此,“修身”被作为成功重要的前提。这是因为,无论做任何事,如果不修身,没有道德做基础,一切都仿佛是空中楼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缺少道德理念,无论他知识多么渊博、能力多么强大,都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这也正是孟子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圣人舍才而取德的道理,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才。

一个人的成功是从无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汇集起来的,而每一件小事中都透露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一个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往往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德”是我们唯一的财富,真正的智者都知道,只有道德修养才是人们最可靠的支柱。因此,作为家长,在努力抓孩子学习的时候,更要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俗语说得好,“做人要美,做事要精,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让孩子从小懂得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先从做人开始,如果连人都做不好,何谈学习、事业与成功呢?

【亲子小建议】

道德作为人生重要的一课,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建议一:培养孩子善良的仁爱之心。

善,一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

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使人们在美好友善的氛围下工作和生活。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至于在上面如何描画,后来又能成为怎样的作品,家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很多丑陋的社会现象,让社会理应存在的真、善、美大打折扣。作为分辨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很难辨清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就要肩负起提高孩子分辨能力的责任,培养孩子的善举,教育孩子远离邪恶。

其实,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善良的人。但是,在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很多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不愿让他们吃亏上当,更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惜将社会上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等丑陋的处世哲学,传授给孩子。导致孩子们眼中的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善被人欺”的理论,错误地认为善良等于吃亏,从而远离了善,由于教育不当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因此渐渐走上歧途。这不但违背了父母的初衷,更给社会造成了负担和不良影响。

为培养孩子的爱心,家长可以给孩子讲古今中外有关善良、仁爱的故事;可以要求孩子每天做一件善事;在乘车时让孩子主动让座位给老人或者比他小的小朋友;在马路上主动搀扶需要帮助的老人过马路等等;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款,来传递他的爱心。告诉孩子,一个真心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搀扶的举动都是一种善和爱的体现。告诉孩子爱需要的是付出而不是索取,让孩子在爱和奉献中快乐成长。

建议二:培养孩子孝顺关爱之心。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如今家中惟一的孩子早已被父母宠上了天,要星星不给月亮,有些家长甚至惟孩子的话是从。以至于孩子在心中形成唯我独尊的想法,在家中理所应当地享受着父母的付出和劳动,从来不帮助父母做家务,所有美食都是孩子抢先品尝,从来没有先让给父母,孩子一旦生病,父母忙前忙后,而父母生病时,孩子则不闻不问,说话办事更是从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如何“孝”。从而养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目中无人、不懂关爱和感恩的不良习惯。

在培养孩子孝顺这一优秀品质时,这个普通妈妈教育孩子的经验非常值得所有父母借鉴。其实他的儿子也是家中的独苗,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娇惯孩子,而是时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感染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应该如何孝顺父母关爱长辈,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美德。

为了培养孩子的孝心,父母还可以特意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那天主动献上祝福;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关注周围的那些孤寡老人,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特意带孩子去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忧,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关爱父母的健康,理解父母的辛劳;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主动关爱家中的长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出优秀的榜样,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孝的含义,从小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卓越的人。

建议三: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和责任感。

在培养孩子的道德理念时,家长们还不能忽略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要让孩子知道,社会作为一个大家庭需要大家的维护和帮助才能获得美好的前景,保持城市的清洁、保护公共设施的完整和健全,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大家都来破坏,那么社会将不成为社会。因此,作为家长要从小教育孩子的公德意识和责任感,不能随手乱扔扔垃圾,要爱护公物,爱护花草和小动物。要让孩子了解公共设施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维护社会环境的整洁、保护公共设施的完整就如同爱护我们的家一样。

在教育孩子爱护公物时,家长一定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必须要以身作则,自觉爱护公物,在孩子面前时刻体现出对公共设施的爱护。

有些家长自己就不注意公德,时常为了方便乱丢垃圾,尤其在公共场所更是不注意,随意将瓜果皮核到处乱扔,在公园里有些家长为了拍照、抄近道等,竟然随意踩踏草坪、任意折花,甚至在建筑物上乱写乱画等。这些家长往往没有想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恰恰成了孩子的反面教材,时间一长,孩子也就慢慢养成了不爱护公物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公德理念,提高孩子的道德意识。

(二)必须对孩子讲述爱护公物的道理,要求孩子做好事,不要做坏事。

家长必须要告诫孩子爱护公物,告诉她们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和带给人们的便利功能,一旦破坏就会影响大家的生活。告诉孩子一旦破坏了公物,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不便,那么就等于做了坏事,而保护好公物,就等于给大家造福,让孩子将公德理念提升到道德意识上,让孩子明白做好事是多么的重要,而做坏事是多么的可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