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告诉我们:“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1.乐学才能好学
【大师的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教子故事】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次做完作业,妈妈都会帮小刚仔细检查,挑出错误的地方。小刚也很习惯妈妈这么做。突然有一天,妈妈说以后检查的工作要由小刚自己完成。这让小刚烦恼极了,写完作业就习惯出去玩的他,哪有心思坐下来认真检查啊!即使是在妈妈的强迫下,小刚也只是草草地在纸上画几个谁也看不懂的道道,应付了事。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小刚的作业成绩有多差,一个个的红叉触目惊心。每次发作业本时,小刚总是羡慕地看着周围的同学,看着那一个个红勾,羡慕地听他们说父母如何帮他们检查作业。
经过几次这样的刺激以后,小刚回家就向妈妈抱怨,说别人父母都帮忙检查作业,你们怎么不帮我啊?是不是不喜欢我啦?妈妈搂着小刚说:“平时我帮你检查,考试时老师会帮你检查吗?现在妈妈可以帮你检查,等你上了初中、高中,有很多知识妈妈也不会了,还怎么帮你检查呢?所以,从现在起你就要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当时,小刚并不是很理解妈妈的这些话,但他知道无论怎样哀求,妈妈都不会再帮自己检查作业了。
作业本上的红叉叉那么刺眼,相信每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都会忍受不了。小刚万般无奈,带着对妈妈的埋怨,开始认真地检查作业了。慢慢地,错误少了;渐渐地,认真检查就成了小刚做题的最后一步,而小刚作业本上的红勾勾,也就越来越多了。
正是妈妈当时的坚持,才使小刚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要是总那么依赖妈妈,真不知道长大以后的小刚会是什么样。
【教子心得】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经常有些父母这样跟我诉苦:昨天在家里让孩子写字,他讨价还价,哭着不愿意写;昨天孩子回家后没有完成规定的数学题目,被我打了一顿;昨天让他写拼音,他乱写一通,我罚他不许看电视等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学习,实质上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和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习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源动力,而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可以让一个人受益终身。
相信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父母每天依然在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怕孩子作业做错了,怕老师在课堂上批评,自尊心受到挫伤。结果孩子平时没有问题,一考试就出问题。不少孩子是解难题的高手,可就是得不到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犯了粗心的错误。
“能够检查出自己的错误”,是少数孩子具备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孩子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父母替孩子检查作业的做法恰恰会使孩子丧失这种能力,这个“拐棍”当不得。
父母应该明白的是,教育过程应该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应适要孩子的年龄特征,克服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不要急于求成,机械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没有计划地拔高教育要求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对以后的学习有抵触。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在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高斯自小就对数学感兴趣,达尔文自幼就偏爱昆虫。正是兴趣,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人生。
现在,有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入学后会跟不上教学进度,于是在孩子入小学以前,不顾孩子有没有兴趣,也不顾孩子能不能接受,先教孩子识字、做算术,认为给孩子灌输的知识越多,孩子今后在小学里就会学得越好。这种想法和做法常常适得其反,结果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成为学习中的失败者。
其实,在入学以前,孩子认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要务。不少小学教师在谈体会时都说,最使他们感到头痛和束手无策的不是那些在入学前缺少知识和技能的孩子,而是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思考和解题愿望的学生。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兴趣可以使人沉醉,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可以引导人发掘自身潜力,甚至超越能力极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是说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就帮助他做什么,而是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会对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的表现,如果家长对孩子置之不理,孩子的求知欲就会泯灭。相反,如果家长能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并积极引导孩子去认识,去探索,并引发更多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激发起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取成功的乐趣,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如果经常遭受挫折,甚至遭受指责或体罚,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亲子小建议】
兴趣是人类最可贵的天赋,是创造力的源泉,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建议一: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注意力不稳定,他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与他们的好奇心、新鲜感受分不开。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善于发现和引导,经常带孩子出去参观、外出散步,或者带孩子摆弄和拆卸各种玩具等,让孩子在探索“秘密”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一生发明创造达2000多种,平均每15天就有一种发明。然而这位著名的发明家一生中只在学校读过3个月的书,最终还因学习成绩差被赶出校门。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所吓倒,反而维持了一生有兴趣的学习。
爱迪生5岁的时候,有一天看到母鸡孵蛋,就去问妈妈:“那只鸡把鸡蛋放在屁股下干什么?”母亲耐心地告诉他:“是鸡妈妈在孵小鸡,它怕蛋着凉给它们暖和一下。”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全家人找不到爱迪生,后来发现他在鸡窝里。原来他正在仿照母鸡的样子孵小鸡呢!妈妈当过小学教师,理解孩子的心情,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孩子的求知欲。
后来,爱迪生从气球充满气体能够上天,联想到人体充满气体也许同样能飞上天。于是,他设法弄到一包吃了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伙伴米吉偷偷地进行试验,由于剂量过大,米吉吃下不久,肚子痛得难受,幸亏发现及时,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面对这样“顽皮”,又爱“闯祸”的孩子,他的母亲南希懂得,这一切都是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引起的,并对爱迪生的好奇心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从此,母亲亲自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建议二:父母要避免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对孩子的学习,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时间,每次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即使对于同一内容的重复学习,父母也要每次变化方法,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学学玩玩、动静交替,以免孩子产生厌倦感。年龄稍大的孩子可适当地组织竞争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建议三: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会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
在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母对他们的期望不能超越他们已有的水平和他们通过学习最近可能发展到的水平,并要及时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父母看来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却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体验,并依据学习成果来调整心事活动,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切忌粗暴干涉、硬性强制或教条主义。父母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参与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这种心理效应对于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议四: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宽容孩子探索过程中的过失。
兴趣不但能让孩子主动学习,也是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孩子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有时候他们并不希望大人直接介入,给予他们帮助,他们会在自己的思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孩子们在拼搭飞机模型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经历一次次失败,但是他们不会放弃,会勇于探索,在一次次失败后获得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感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坚韧性、自觉性有重要作用。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牢记: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只有在游戏中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学习,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基础,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场马拉松的竞赛过程中,需要父母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入手、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孩子沐浴着春风和阳光,带着快乐心情,轻松上阵。
2。在“求知”中获得快乐
【大师的话】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