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爱心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无论其地位高低,都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只顾及个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况且自己也无法对自己的生存意义给予评判。个人不能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群体,不能离开由这么多群体所构成的社会;个人的生命价值是由他人、社会给予评判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时刻不能脱离集体、社会;个人必须为大众、为社会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奉献自我。一个人只有超越自己生命狭小的圈子,而热心投入到社会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曾经告诉齐宣王:“君主把臣子看做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仇敌。”可见中国古人对“和”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和”是处理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标。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可看出,这幅人物画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有一天,明宪宗朱见深借这个典故画了《一团和气图》,并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钩心斗角,而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曰:“礼之用,以和为贵。”“和”,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周就设有“调人”一职,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协调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今天,我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占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另外,做人信奉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理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幅,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于“人心之通”。大家都恪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里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和谐一致。处事以和为贵的人,必有广阔的胸怀。
俗话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亲近。而胸襟狭窄者则会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讽人之缺,讥人之误,因而在他周围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排斥力,使人对其避而远之。
当然,度量的锻炼,并非一日之功,还要靠长期的修养。需要说明的是,以和为贵并不是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遇事视若无睹,麻木不仁,不讲原则。我们坚持以和为贵,对民族国家,利于和平;对社会,利于和谐;对个人、家庭、朋友,利于和气。
北风吹袭路人,只会使人更紧紧地裹住衣服;而温暖的阳光,却使人乐意解开厚重的大衣。当我们要开启人们的心门时,一颗宽阔而真挚的心,是最有效的工具。
以和为贵,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安宁;以和为贵,给别人留个面子,给别人留个台阶,其实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要做到和气,其实就是赢得好人缘,好人缘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基石之一。“人和为宝”、“和气生财”,讲的都是人缘的重要性。与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和气,就很容易被人认可和称誉,从而捷足先登,踏上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康庄大道。
忽视缺点,寻找优点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喜欢凡事斤斤计较,任何事都要弄清楚弄明白。总之,一是一,二是二。长此以往,这些人就会深陷烦恼人生中而不能自拔,难道不会感觉到累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与其焦头烂额、身心疲惫,还不如换一种生活态度,不要总盯着对方的缺点,要多看看他的优点。这样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花开,处处温暖。
身边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在恋爱的时候,往往觉得对方的一切都是优点,一切都是独特的。瘦了那叫苗条,胖了那叫丰满,脸上长了一个小斑点,那叫美人痣。难怪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可是婚后就不一样了,日子越长,对方的缺点、错误也就暴露得越多了。原来自己魂牵梦萦的人躺在身边不停地说着梦话,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皮肤越来越粗糙。最受不了的是整天唠唠叨叨、啰里啰唆,反正怎么看都不顺眼,于是经常小吵不断,大吵连连。其实自己可能也在对方心中大打折扣,如果对方从不说你的不是,那是对方对你的包容。什么叫性格不合,什么叫没有基础,其实就是彼此抓住对方的“辫子”不放,最后相持不下。这时,如用能像婚前那样,以彼此包容的方式来经营家庭,就一定会幸福。
经营家庭如此,经营事业也是一样的。
有一位中学老师,他带的班级年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级,他个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教师。记者采访时他说,哪个老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十全十美呀,可哪里有这样的学生呢?孩子总是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犯错。这时,你不能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天天这样,不被气死也给累死了。
有的老师说人家做生意的讲究开门见喜,我们叫开门见“气”。如果你还未进教室,就有同学跑来告诉你红墨水瓶翻了,教室讲台上一塌糊涂;或者你还没进教室门,就有学生告诉你班里有好几个“调皮鬼”正在校长室里告你状。这时,你一定要沉住气。更为关键的是,你不能因为这次犯错就让他们“万劫不复”。不要马上发火,静默十秒钟,对你和学生都有益处。不能一看见调皮的、成绩差的就气不打一处来,不能只盯着他们的短处和缺陷。不能把学生的不足、无能在全班抖露,你这样做,也许是出于好心,想激励他们上进,但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害了他们。
我们不能总是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把学生批评得一无是处。其实,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而对于这些优点,你要多多夸奖。当然,这并不是不需要他们改正缺点,而是为了彻底解决。任何一个人都应扬长避短,只有充分发展了自己的长处之后,才能有力量弥补自己的不足。你对一位长跑拿了冠军的学生说:“把这种精神放在学习上,你一定也会得第一。”他听了肯定会信心倍增。但如果你说:“你学习那么差,还有心思参加这种比赛?”那么,这位学生以后肯定是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甚至会对你产生厌烦心理。
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别人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别人是否能够做到。有时候,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林肯年轻时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和挖苦别人,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故意让当事人易于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彻底改掉了这种坏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讽刺一位政客的文章。文章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并向林肯下战书,要求与其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两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幸好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才使得这场悲剧没有发生。
这对林肯来说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攻击他人。
过于严厉地批评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是自己的一大过错。不随便谈论别人的是非是远离怨恨的方法。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喜欢攻击别人的毛病?布置下去的一项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很可能不是积极地去与下属寻找原因,研究对策,而是批评下属:“你怎么搞的?怎么这么笨?”这时,你有没有想过下属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什么也不说,但在内心肯定会觉得你不近人情,从而怨恨你。这样,在你今后与他共事的过程中,也一定看不到对方的好脸色……
人人都不愿受到别人的责备或批评。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活中也少不了责备或批评。通过批评可以改正错误。但是,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是不可随意为之的;否则,对方不仅不会接受,还会产生抵触心理。
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快、摩擦和委屈,和别人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如果两个人之间谁也不肯妥协,而是针尖对麦芒,怨恨就会像一只气球,越鼓越大,最后会膨胀到让人无法控制的地步,直至爆炸。
著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和当时许多年少无知的年轻人一样,到处流浪,得过且过。不过,洛克菲勒的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一笔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财富。
带着这个伟大的梦想,洛克菲勒四处流浪。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镇上并结识了镇长杰克逊先生。杰克逊先生已经年过五旬,他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这个虽不繁华却令自己备感亲切的小镇上。虽然他已经担任很多年的镇长了,但是镇上的人们好像不约而同地都忘了选举新的镇长,从来没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杰克逊会是镇长?
事实上,杰克逊也确实是担任镇长的最佳人选,他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而且平易近人。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善良博大的心。不论是镇上的原始居民,还是来到镇子上的任何一个人,凡是和杰克逊有过一定接触的,都会深深地感受到杰克逊的善良和热情,同时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洛克菲勒租住的小旅馆离杰克逊镇长的家非常近,甚至每当洛克菲勒站到旅馆旁的大门前向远方遥望时,都会清晰地看到镇长家门口那片井井有条、长满各色鲜花的花圃。热情的杰克逊镇长每次遇到洛克菲勒时,都会停下忙碌的脚步问这个独在异乡的年轻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当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时,热情的镇长夫人总是会十分高兴地给予帮助,而且镇长还会时不时地让女儿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点心。
洛克菲勒在这个小镇上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仍旧一无所获,于是他决定过几天就离开这个小镇,但在离开之前,他要特别感谢杰克逊镇长一家给予他那无微不至的关照。然而就在他准备向镇长告别的前几天,小镇上迎来了连续的阴雨天气,于是洛克菲勒不得不继续停留在这里,同时他也在心里咒骂着这该死的鬼天气。
连绵的阴雨天气总是最讨人嫌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时断时续。每当雨停的时候,洛克菲勒都会走出旅馆的大门——实际上洛克菲勒就住在杰克逊家的斜对面,看看镇长家门前经雨露滋润而更显娇艳的花朵。这天,当他走出旅馆大门的时候,发现来来往往的人群已经把镇长家门前的花圃踩得不成样子了。洛克菲勒为此感到非常气愤,他真为镇长和这些花朵感到惋惜,于是站在那里指责那些路人的行为。
可是第二天,路人依旧踩踏镇长家门前那片可怜的花朵。第三天,镇长拿着一袋煤渣和一把铁锹来到了泥泞的道路上,他用铁锹把袋子里的煤渣一点一点地铺到了路上。一开始洛克菲勒对镇长的行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镇长为什么要替这些践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铺平道路,可是很快就明白了镇长的苦心。原来有了铺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着花圃走过泥泞的道路了。
虽然洛克菲勒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小镇,但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无所获地离开了,他带着镇长杰克逊告诉自己的一句话从从容容地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那句话就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一直到成为闻名于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将这句话铭记在心。
爱默生说:“批评不应该是一味抱怨,全盘贬斥,或者全是无情攻击与彻底否定,而应该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和鼓励性。”不要总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即使是在批评对方的时候,也要讲究适度的方法。如果你言词激烈,恶意相向,既会冲淡主题,也是对当事人不尊重的表现。如此,好的效果常常无从而来,甚至还会恶化结果。
待人豁达,前路自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