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强将手下无弱兵幽默说法 > 第1章 强将是榜样(第2页)

第1章 强将是榜样(第2页)

戴尔回奥斯汀后,拿出全部储蓄创办戴尔电脑公司。当时他19岁。他以每月续约一次的方式租了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办事处,雇用了第一位雇员——一名28岁的经理,负责处理财务和行政工作。在广告方面,他在一只空盒子底上画了戴尔电脑公司第一个广告的草图。朋友按草图重绘后拿到报馆去刊登。戴尔仍然专门直销经他改装的万国商用机器公司个人电脑。第一个月营业额便达到18万美元,第二个月26.5万美元,不到一年,他便每月售出个人电脑1000台。积极推行直销、按客户的要求装配电脑、提供退货还钱以及对失灵电脑“保证翌日登门修理”的服务举措,为戴尔公司赢得了广阔的市场。戴尔电脑公司鼓励雇员提出新的主意。雇员提了一个主意之后,如果公司认为值得一试,那么,即使后来证明不可行,雇员也会获得奖赏。到了迈克尔·戴尔本应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700万美元。戴尔停止出售改装电脑,转为自行设计、生产和销售自己的电脑。

今天,戴尔电脑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设有附属公司,每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有雇员约5500名。戴尔个人的财产,估计在2.5亿到3亿美元之间。

执行的关键在效率,所以,领导者的效率对于管理的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列举出高手们在战胜拖延、提高效率方面的四个重要方法。

(1)立即行动。

通过建立短期目标,开始启动你前进的发动机。为自己建立一个十分钟的目标,再用十分钟为使自己更接近目标而行动。就这样简单地去做,立刻能产生结果的行动会带来极大的动力。如果你认为十分钟的目标还是太难以见到成效,你可以为自己建立五分钟的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你可以建立一分钟见成效的目标,甚至于建立一个唾手可得的目标!比如说,伸手捡起一支钢笔。然后是下一步,拿一些纸张开始动笔写:任何水平的行动都可以,只要具有创造动力,当你开始做出行动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时,动力就犹如加足了燃料的列车一样推动你呼啸前进。

(2)设定固定的行动时间段。

我们应该促使自己在每一天或者每一个星期,确定一段固定的时间完全奉献给你生活目标中的事情。时间的长度应该予以选择确定,比如说1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不要让其他任何事情或任何人打扰你。你将会发现,在这段特定的行动时间里,你正在一步一步接近你的目标。

许多成功人士都在自己的每一天里挤出一段固定的时间集中精力用于自己特定的目标。卡尔一直苦于没有时间去管理自己的投资。后来他决定每天拿出三十分钟,每天下午的三点到三点半专门用于打理投资情况。几个月后,他的投资收益有了明显的改观。他对朋友说,他每天投资三十分钟的时间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无论你的目标是什么,设定一段固定的行动时间,有助于你的事业发展。

(3)向你信得过的人寻求帮助。

在遇到障碍时向朋友求助,不但能更有效地清除障碍,还能提高自己的士气,加快达到目标的速度。或许你可以请求他们以不断鞭策的方式给予你帮助。比如说,你要求某个关系密切的朋友每个星期都让你就自己的计划进展情况向他汇报来予以监督帮助,你也可以要求你所爱的人在你开始懈怠时给予你温馨的提示和激励。但是切忌与那些对你的目标毫不关心或毫无关系的人去讨论你的目标,迟于行动而去做太多讨论只能使你的意志消沉,进度放慢。

每一个能够增加前进能量的建设性建议都应该被采纳。成功人士就具有立即抓住这种力量并把它用于工作中的能力。当一个想法或主意产生时,他们立即采取某种积极的行动,有效地利用由这个想法或主意产生的能量。在你有某种积极的想法时立刻把握住时机,每时每刻都把这种能量用于自己向目标的行进之中。因为稍有迟疑,力量就可能会稍纵即逝。

(4)用适当的词语激励自己。

激励词语蕴涵着能量,促使我们把自己的想法、意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人的想象是气体的,看不见,抓不住;说的是液体的,看得见,抓不住;写出来的才是固体的,看得见,抓得住。由气体到液体,再到固体是一个逐步精炼的过程。“好脑筋不如个赖笔头”,要学会把自己的计划用文字记录下来,并找到最能激励自己的词语鞭策自己。最好是把计划和激励的话贴在办公桌上或床头上,每天都看一遍。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一种通过我们自己的誓言来创造我们的未来的力量。

4.强将是应变者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穷则变,变则通”。决胜市场的关键往往是抓住机遇应变而通。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培养自己时刻警惕,有备无患的应变能力。在现今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的决策都不会也不可能拍一次板就一劳永逸。一项决策特别是实施时间较长的决策,还须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修正,乃至完全改变。因此,我们去实施决策时,要懂得随机应变。

袁绍兵败官渡之后,元气大伤,优势尽失。因不甘心失败,重整军马与曹操战于仓亭,被曹操用十面埋伏计杀得人仰马翻。

逃归冀州后,卧病在床。因刘备联合黄巾军残部刘辟、龚都乘虚进攻许昌,曹操不得已舍冀州回救许昌。打败刘备后,又进军冀州,袁绍命小儿子袁尚引兵拒敌,一战即溃,袁绍又受一惊,本未痊愈的旧病又复发作,一命呜呼。临终前立袁尚为权力继承人。镇守青州的长子袁谭大为不满,率兵到冀州与袁尚争夺父亲遗留下的权柄。因曹操大军压境,不得已才率军到黎阳抗拒曹操。袁尚也调度各地兵马攻打曹军,但屡战屡败,最后退入冀州。袁尚、袁谭暂时放弃权力的争夺,同心守城。曹军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同意郭嘉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决策,命贾诩守黎阳,曹洪守官渡,亲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发。曹军撤退后,袁谭、袁尚互相残杀,袁谭战败被围,决定投降曹操,派辛毗持降书见曹操。当时讨伐荆州的曹军屯于西平,尚未与刘表交战,曹操看完袁谭的降书,聚文官武将商议,程昱主张继续实施讨伐刘表的决策,理由是“袁谭被袁尚攻击太急,不得已而来降,不可准信。”吕虔、满宠也说:“承相既引兵至此,安可复舍表而助谭?”荀攸却认为:“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城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此机会不可失也。”曹操又一次改变了决策,督军回师取冀州,消灭袁氏势力,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大片土地。

综观曹操两次改变决策的过程,可以说他做出决策后不能贯彻实施到底,也可以说“朝令夕改”,还可以说他缺少主见,迁就下属的意见。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形势,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两次改变决策恰恰表明曹操是个水平极高的决策者。

一般来说,决策一经做出,就应当切切实实地加以实施,直到决策目标的实现,但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决策始终处于可行和优化的地位。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决策已经失去了可行性或不再是最佳决策,再按照原来的打算干下去,就会跌跟头受损失,或者收不到最佳效果,这时就要及时改变决策。曹操做出放弃冀州改攻荆州的决策,就是因为袁谭、袁尚矛盾缓解,同心守城,冀州虽然可以攻下,但要花费很大代价。如果大军改道荆州,可使二袁矛盾激化,兄弟两人互相攻伐,造成严重的内耗,要比曹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攻打袁氏兄弟合算得多。鹬蚌相争,渔翁可得利。曹操改变进攻荆州的决策而回师冀州,也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看来,攻伐荆州已经不是最佳决策,二袁内耗已经形成,袁谭既然向曹操请降,不论真假,都说明袁谭已经处在绝路上了。如果袁谭覆灭,则袁尚的冀州之主的地位就得以巩固,内部凝聚力就会重新形成,那时再行攻伐,还要费很大代价。不如回师冀州救袁谭之危,一方面袁谭可以攻袁尚,自己也可以攻袁尚,袁尚一灭,再回过头来进攻袁谭,所耗费的代价要小得多。因此,在原决策的可行性已经失去或不再是最佳决策的情况下,及时改变决策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事实上,决策在实施过程中一点都不加变动是不可能的。首先,任何决策者都不可能做出十全十美的决策,决策活动说到底是一种预见性的活动。任何人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预见未来,决策出现偏差或根本性的错误都是难免的。发现偏差,就应修正、调整决策。发现根本性的错误,就应当改变决策。曹操进攻陶潜而被吕布抄后路袭据了兖州和濮阳,就属于决策的错误。当老家被毁的消息传来,曹操放弃徐州,返回山东复奔兖州和濮阳,不失为明智之举。曹操派兵援助被关羽围困在樊城的曹仁是正确的,但用于禁为将,则是运用决策的偏差。于禁战败被擒后改派徐晃就是对决策偏差的补救和修正。其次,情况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之下毫无变化,情况的逐渐改变甚至发生突然的、根本性的改变乃是客观规律。即使原来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也难以适合变化了的情况。情况出现小的变化,原决策就不可能完全可行,必须调整完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决策就不能继续实施下去,必须重新决策。情况的变化还会导致原来的最佳决策变为次佳决策或欠佳决策,应该修正和改变。兖州被袭,进攻徐州的决策就必须放弃。袁绍一死,二子争权,进攻冀州就不再是最佳决策,应该采取更为优化的措施。毛泽东曾经说过:“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

既然决策的部分改变或完全改变已经在所难免,决策者就不能不分情况地死守初衷,而应该随时调整、修正错误的和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决策。在改变决策的问题上,自然存在着高下与优劣,曹操撤徐州之兵回救兖州的决策,证明被动地改变决策难免造成损失;讨袁时两次变换策略,证明主动地改变决策会少失多得。曹操之所以不失为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就在于他在情况变化时能主动地改变决策,被动改变决策的情况比较少。

曹操讨伐冀州的实践,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情况复杂、形势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必须机动灵活。无论是决策还是追踪决策,都应体现灵活性和机动性。现代决策活动不仅不能例外,相反,由于情况更为复杂和瞬息万变,更应该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历史发展到21世纪,任何反应迟缓,行动拖拉的组织,都难以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曹操在讨袁时两次改变决策,每次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看准火候,恰到好处拍板,是真正的“随机应变”。随机应变,是决策的机动性、灵活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兵家制胜的法宝。现代决策是否应该随机应变呢?回答是肯定的。

军战需要随机应变,商战同样也需要随机应变,其道理有如军战。当代商战,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竞争对手不止一方,而是多方;竞争又大都是以高科技为武器,而高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当代商战的复杂和变幻莫测远远超过军战,没有曹操那样随机应变的智慧,则难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5.强将是进取者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勇于进取,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作为一个团队也只有打破瓶项,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无论我们平日里走得多么顺利,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在新经济时代里,事物以更快的速度运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企业只有发展得更快才可以生存下去。人们的新信条是“少投入,快速度,多回报”。企业要走在竞争的前列,就必须学会与时俱进,培养四种快速运作的素质:快速思考,快速决断,快速满足市场,快速发展。

所以说,竞争就是捕捉机会,创造价值。制订竞争战略最根本的法则就是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应对市场,不断开发出最适合于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黄仲涵是印尼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是20世纪初影响最大的华商。黄仲涵继承父业后,不满足于“建源栈”的商贸业务,一颗成大业的雄心驱使他开拓有较大发展前途的经营领域。可以说,从事业的开始,便显示出他非凡的雄心和独到的策略。特别是他在创富思维的深度上超过了别人。他想制糖业的发展要依赖甘蔗的种植。自己为何不能来他个“一条龙”式的生产呢?于是黄仲涵经过周密的研究和思考,认为爪哇岛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是种植甘蔗的天然地区,而且印尼华侨经营蔗糖业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当时已誉满南洋。他决定投资经营甘蔗业;他吸收历代华侨的制糖经验,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一是大面积种植品质优良的甘蔗;二是兴办机械化和电气化的糖厂,形成一条龙蔗糖生产线。这样一来,从原料生产到加工成品,再到他的“建源栈”销售,形成了“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这就使他从事的经营从一开始就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

为了保证他的“一体化发展”经营模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他十分重视技术进步。于是他想方设法购进国外最新设备;千方百计聘请德国的技术专家,请专家向工人们亲自讲授新机器的操作方法和新的甘蔗收割法;他精心选派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华侨青年到西欧去,学习操作和修理新式机器的技术知识。这些有力措施,使他的甘蔗园和糖厂率先实现了全面电气化作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均陷入混乱之中,许多工厂被迫停产,物价昂贵,糖价暴涨,黄仲涵的建源股份有限公司不失时机坐收渔利,全力经营制糖业,到战争结束后,他真正成为富甲东南亚的世界糖王。

黄仲涵虽未上过正规学校,但他对业务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办事力求精益求精。他有一句口头禅:“决不要满足于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人,你要瞄准那最高的目标。”有什么样的雄心,就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

为使他“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战略更完善,黄仲涵还大力推崇“全方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他创办了黄仲涵银行,从而保证了经营发展资金来源渠道畅通。为保证运输渠道畅通,他又与朋友一道共同经营“三宝垄轮船公司”。他又收购了该公司的全部股份,改名为“协荣茂轮船公司”,并新购进4艘轮船,航行于印尼各地,保证了本企业的原料与产品及时运送。黄仲涵的印尼建源公司下设有经济部、商业部、工业部、银行部、轮船部、仓库部、保险部、宣传部等部门。经济部专门收集、分析工商业情报,为其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参考;商业部辖建源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分支行、办事处25个;工业部辖黄仲涵砂糖股份有限公司、东莞糖厂、黄仲涵木薯淀粉厂、中国酒精厂;银行部辖黄仲涵银行;轮船部辖协荣茂轮船公司;仓库部拥有中爪哇仓库股份有限公司;保险部辖黄仲涵总公司保险部;宣传部辖发行印尼文的太阳日报社。凡了解黄仲涵建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者,无不赞叹他“全方位一体化经营”的策略颇有“卡特尔”的气派。这就难怪黄仲涵的“糖业帝国”不但顶住了实力强大的荷兰、日本等同行的竞争压力,而迅速发展壮大。他的9家糖厂最高年产量达10多万吨,占印尼国内消费市场的一半左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其甘蔗种植、航运、金融业等皆具相当规模。

如果当初黄仲涵的创富思维仅停留在扩大制糖业上,那么他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正因为他把创富思维拓宽了一步,才自铸为富豪。

“狭路相逢勇者胜”,每一个上司都必须具有清醒的竞争意识,永不满足,不断进步,始终保持强烈的求胜欲望,才可以带领自己的团队勇往直前,越战越勇,战无不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