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旁边的李莲英这时候眼珠子一转,不慌不忙地走向前,笑呵呵地说:“老佛爷洪福齐天,她老人家的‘福’自然要比世人的多一‘点’了。要不怎么显示出她老人家的高贵呢?”
杨小楼一听马上会意,连忙叩首道:“老佛爷这万人之上之福,小人怎敢领呢!”
慈禧正愁没法下台,听这么一说,也就顺水推舟,笑道:“好吧,那就隔天再赐你吧!”
就这样,李莲英的一句话化解了慈禧的一次窘境。这样会说话的奴才岂能不讨主人喜欢?
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把“舌头”、原子弹和金钱称为获胜的三大战略武器,进入21世纪又把“舌头”、金钱和电脑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大战略武器。这个比喻虽然有些牵强,但也不无道理,起码代表了两个时代的主要特点,而在这两个比喻中,“舌头”(即口才)能独冠于三大战略武器之首,可见口才的价值非同小可。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掌握说话这个随身携带、行之有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奇武器。
在一次联合国的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与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采取了十分无礼之举。
维辛斯基说:“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
罗慕洛听后便站了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了下面一句话:“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有些检点,这是矮子的责任。”
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中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耐基,非常强调说话的重要性,他说:“假如你的口才好……可以使人家喜欢你,可以结交好的朋友,可以开辟前程,使你获得满意的结果。譬如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口才便吸引了一切诉讼的当事人;你是一个店主,你的口才帮助你吸引顾客。”“有许多人,因为他们善于辞令,因此而擢升了职位……有许多人因此而获得荣誉,获得了厚利。你不要以为这是小节,你的一生,有一大半的影响,是由于说话艺术。”
巧说话是一个人智慧的反映,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功、人际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一种可随身携带永不过时的基本能力。所以人不能仅仅满足于用口说话,而要善于说话,会说话实在是我们一生的资本。
6.话贵在精而不在多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
只要看过央视《新闻30分》的,就会记住那个戴着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永远一脸优雅平和的主播郎永淳。郎永淳是个话不多的人,却给人一种非常安定的感觉。
郎永淳的妻子吴萍在《计算机世界》做编辑工作,长相清秀,是个开朗、外向的女人,就像一团火。吴萍在鸭绿江边长大,从小她的学习就十分出色,在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回了丹东,做了丹东师专的一名教师。工作稳定,可她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学习,总觉得书没读够,所以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招双学位的时候考了进去,并成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当时的班长不是别人,正是郎永淳,于是他们把工作中的默契延续到了生活中,他们恋爱了。
吴萍回忆说:“当时我就觉得郎永淳人特别好,又踏实,又聪明,和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其实他什么浪漫的话都不会说,情人节啊也从没送花给我。我们一起过我的第一个生日,生日蛋糕还是我好朋友的男朋友买给我的。他一点不浪漫,可是你反过来想,他也不会很随便。觉得和他在一起心里很安定。”
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会给人带来言而不实的感觉。一个人的话说得越多,别人听得越多,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了,用心的人稍微留意一下便一清二楚。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
1991年11月,李雪健因为主演《焦裕禄》而同时获得了“金鸡奖”和“百花奖”两个大奖。在答谢的时候,李雪健没有用别人常说的毫无新意的套话。只是诚挚地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这一句话刚停,全场观众就掌声雷动。他的演讲不仅让人“开胃”开心,而且让人了解了他的人格,对他生出了几分敬佩。他的演讲同他的形象和李雪健的名字一起被深深地印在了所有的观众心中。
汤唯可以说是国内蹿红得最快的明星,2011年在韩国夺百想影后,更是人气暴涨,换做是其他人,估计尾巴早就翘起来了。然而,汤唯却一贯地低调,话不多,彬彬有礼的样子。在陈可辛导演的《武侠》的“告白会”上,剧组人员全体亮相舞台,几次站位合影,汤唯都很自然地走到最边上,要别人推让最后才会站到中间位子。最后合影时大家都站好位子了,就她发现了导演陈可辛被挤到边上了,就很自然地把陈可辛拉到中间,又让甄子丹挨着导演,自己则坚持站在最左边。无论是回答主持人还是记者提问,汤唯都用最简单的三言两语,一有机会就把话筒让给其他演员,“这个问题得让子丹或英红姐回答。”然而,这样温婉的汤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无数观众由衷地赞叹这个女人的不一般。
在初次交往中,如果你一味地啰嗦,就会使人反感,这样就削弱了你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啰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马克·吐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他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马克·吐温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马克·吐温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
通过幽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讲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有句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而现实中,说话啰嗦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所说的涵义丰富,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弱点。有两个多年未见面的老朋友相聚,他们彼此都对此盼望了很久。结果其中一个带了他热情开朗的新婚妻子一起来。那位妻子从一开始就独占了整个谈话,滔滔不绝,一个接一个地说着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笑、很有趣味的事情。出于礼貌,两个男人沉默地听着,偶尔尴尬地彼此对看一眼:当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妻子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挥舞着手套,“兴高采烈地说:“再见!”她觉得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夜晚,认识了丈夫的朋友,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谈话。而两个男人却对老朋友分别多年后的情况仍旧一无所知,心里诅咒着这个开朗得过分的女人,即使她的丈夫也是如此。
对于说话啰嗦的人,心理学专家们为他们罗列出七个典型的特征:
①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抢接别人的话头,希望整个谈话以“我”为重点;
②由于自己注意力分散,一再要求别人重复说过的话题。或自己不记得已经说过的,一再重复;
③像倾泻炮弹一样连续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人觉得过分热心,以致难以应付;
④随便解释某种现象,轻率地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是内行,然后滔滔不绝;
⑤说话不合逻辑,令人难以领会意图,并轻易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自己也莫名其妙;
⑥不适当地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东拉西扯;
⑦觉得自己说的比别人说的要来得更有趣。
“是非只为多开口”,话说得多,出毛病的机会也就多。大智若愚,聪明的人大都不随便说话,唯有胸无半点墨的人喜欢大吹大擂。宁可把嘴闭起来使人怀疑你浅薄,也胜于一开口就使人证实你的浅薄。这是一句值得每个人牢记的名言。
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7.培养自己说话的自信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就会不断地重复他人的话尾,变成一只“八哥”!
会当接话尾的“八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别人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会在别人没讲完时说“你要讲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聪明,够自信,但说话的EQ不够高,久而久之,别人可能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这两种方式常使大家谈话的气氛出现“怪怪”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