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确实如此,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让孩子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无处不有幽默,只是缺乏发现幽默的眼睛。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幽默轻松的感觉。
让孩子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
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貌代表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尤其在当今社会,当你具备了很好的礼貌习惯,掌握了相应的礼貌知识后,你做事就很顺利,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礼貌习惯,你就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
某高校的一批应届毕业生,被导师带到北京某实验室里参观实习。他们坐在会议室里,等待实验室王科长的到来。这时,有位实验室的服务人员来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漠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有矿泉水吗?天太热了。”
服务人员回答说:“真抱歉,刚刚用完。”
学生们顿时怨声一片。
只有轮到一个叫潘杰的学生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这个服务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因为这是她当时听到的唯一的一句感谢话。
这时候,王科长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可能大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竟没有一个人回应,王科长也感到有点尴尬。潘杰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起手来,由于掌声不齐,显得有些零乱。
王科长挥了挥手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的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一个个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王科长双手递过来的纪念手册。
王科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潘杰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时,潘杰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纪念手册,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王科长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用手拍了拍潘杰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潘杰很礼貌地回答了自己的姓名,王科长点头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在毕业生的去向表上,潘杰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这个实验室的名字。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问:“潘杰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因为年轻而趾高气扬的脸,笑道:“潘杰是人家实验室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不仅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你们的成绩还比潘杰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礼貌便是重要的一课。”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小薇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总是挂在嘴边。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她还获得了“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荣誉称号。小薇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礼貌,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妈妈是商场的售货员,自身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所以从小对小薇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妈妈的影响下,小薇才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讲文明的小姑娘。
孩子的礼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别人,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对待别人要有礼貌。
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点心、水果等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他有个儿子叫丰陈宝。丰陈宝小时候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到上海为开明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十三四岁的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小陈宝帮着抄抄写写。有一天,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去打招呼。客人与丰子恺先生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丰子恺先生送走客人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来,丰子恺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丰子恺先生还教育小陈宝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教孩子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也是一样。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渴望受人喜爱、受人尊敬、受人崇拜,这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但是,有取必有予,我们希望获得些什么,也就必须首先付出些什么。
在人们的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人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只有做到尊重他人,自己才会受到他人的好评和尊重。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一个颇有名望的美国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富商为什么又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因为富商明白,这个年轻人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