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不竞不争,就没有进步,甚至无法生存。因此,决不可顾此而失彼,以贵和而弃争。
“人和”与“竞争”相互联系,相互为用,从今天商业经营学的角度来看,也不无道理。不仅如此,“和”中有“争",“争"中有"和”,这样的策略在国际企业中也经常运用。
德国本世纪初有两家有名的汽车制造公司,一家奔驰,另一家是戴姆
拉,两家是竞争对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汽车制造业兴起,对德国汽车制造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这两家前竞争对手携手联合,于1926年组成戴姆拉一奔驰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地维护了德国汽车市场。
美国著名的"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采取了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几家饮料厂搞联合,合作生产“可口可乐”饮料的方式。双方合作是平等互利互惠的,合同期一般为10年,由美方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中方提供劳力和厂房,中方用外汇购买美方饮料浓缩液,稀释灌装后在国内销售,收入全归中方。在中国的广告费由双方平均分摊。这样,可口可乐公司在巨大的中国市场销售了“可口可乐"浓缩液,而这几家中国的饮料厂也因加工生产“可口可乐”饮料而获利甚丰。
松下幸之助曾这样说过:
“近年来,商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即使彼此是同业,也会把对方
看成是竞争对手。做生意固然需要竞争,但仔细想起来,任何人都不是为i了竞争而做生意。所以,即使同业在自家附近新开店经营,也应以开阔之胸怀对待,而不应视为眼中钉。新开店的人,也应以对待先进之心,行后进应尽之礼。此种良好的风范,更能使顾客对店家产生信赖。所以,同业之间一方面作正当的竞争,另一方面和睦相处,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松下幸之助对割裂“人和”与“竞争”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竞争而否定人和的“过分竞争”论,是坚决反对的。他说:“在过分竞争中,即使是很有适应性的人,弄不好也会破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过分竞争,可能会发展成为战争。而战争一旦发生,很健全的东西,也可能遭遇到毁灭,优秀的人物,也可能被打死,即使是战胜者,有时也会被流弹夺去生命。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进行过分竞争。”
可见,竞争,虽然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展示人的才能,从而有利于发展、进步。然而,它又易于引起冲突、对抗,激化矛盾。特别是过度竞争,会将人们引入歧途,使人性泯灭,兽性高扬,甚至带来战争,给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和争互补”、“和争相济”的方针。
只有本着公平竞争的想法,正当、公平地与他人竞争,才可以不仅力争上游,亦可以不伤和气,和睦相处。相反,为着“和气”处处退让,恐怕是毫无意义的,也只能被人们视为不敢竞争的懦夫。
社会大潮滚滚向前,力争上游,同时心胸坦荡,尊重对手,方显沧海英雄本色。
7。和气生财
原典
讲信、修睦,谓之人利。
——《中庸》
讲信实,修好和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为带来的一种
利益。
如果将这种意思运用在商场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和气生财”。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面,和谐是非常强调的一个层面。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可以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同样也是一种“和”。
在商言商,但商人也是人,会不会做人是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事。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商人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不懂得“回报利润”的法则,越想“做大”就越徒劳无功。李嘉诚在经商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能力,宽厚待人,坦荡诚信,靠自己的人品给商业注入利润,并把利润回报给社会。这是真正的大商人,有着极高的品性和处世之道。
华尔?玛特公司,是美国目前居第四位的大零售商。70年代以来,这家公司的销售额从450万美元骤然增长到16亿美元,商店由18家迅速扩展到330家。这家公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与董事长萨姆?华尔顿卓越的领导艺术和德治的管理方法分不开的。其实,华尔顿的管理并不复杂。只不过他特别重视公司内部人际之间的融洽和谐罢了。这家公司特制的圆形小徽章上面刻着的是“公司必须关心自己的职工"等字样,每个管理人员胸前都别有一枚,以便时刻提醒他们要关心自己的职工,同职工保持感情的贴近。董事长一律把职工视为“伙伴”,这样更显得人格平等。他说:“办好公司关键是要经常下基层,和职工打成一片,到每一个商店去听听伙伴们在想些什么,想说什么。要使每个人都参加到公司的管理行列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我的那些主意大多是从职工中来的。
因此,华尔?玛特公司的最高领导者的办公室,经常是空着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该公司下属的11个州的商店里度过的。他们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经常召集职工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商讨对策。华尔顿本人每年也亲临各家商店,和职工一道进行实际的商业月艮务工作。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
有一天,已经是午夜了,华尔顿突然从床上翻身而起,跑到一家日夜营业的面包房,买了四打炸面圈,在凌晨两点半钟,亲自送到一个货物发运站。他跟装运码头的工人们一起吃着炸面圈,聊起天来t这位拥有十亿美元资产的公司最高领导,竟然对他手下的这些普通工人如此关怀,如此亲切,工人们怎么能不受感动,企业怎能不兴旺发达呢!
而这些都说明了尊重人、重视人,“人和”是企业兴旺的重要保障。
和气生财,关键是一个“和”字。必须强调,和的重要性,决不仅仅表现于能够生财,而是渗透于我们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道德是一座无价的金矿。
而大多数有经验、有涵养的生意赢家总是会在谈判的时候面带微笑,永远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没有成功,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我们能够合作愉快!”
“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生意场上树敌过多是经商的大忌,特别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的时候,即使你有三头六臂,也是很难应付的。更何况,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集中在怎样有效开拓市场、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资金、怎样才能做好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你老是把精力用在对他人怎样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中国有句老话叫:生意不成仁义在。“和气生财”是生意走向成功的关键,也是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所谓八面玲珑,方能财源广进。
所以,只有坚持“和气生财”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生财之道,讲究的
务是“和气生财气商业或企业的经营,在法律上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思然而,在指导思想上则以追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子夏传》曰B:“利,和也。”《周易?乾?文言传》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义者,正义、合理、适宜之谓也。商品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商家的经营合法、待人诚信、言语和气,是买卖双方达到相应之和的基本前提。言为心声,心诚则言和。经商,又叫做“生意”。“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汉】许慎撰:《说文解字》)诚心正意、严守信用、态度谦和,才能做成生意;信用可以赢得人心,人心就是市场。即便是生意不成,还有人情在。否则,贪心不足、不讲信用、言语失和,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中国历史上,经营有道并获得巨大成功的著名商人大都是儒商,诸如范蠡(陶朱公)、子贡(端木赐)等。就儒学而言,这恐怕是不无道理的。
下篇道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