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读历史人物故事有什么好处 > 第一章 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支点(第1页)

第一章 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支点(第1页)

第一章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支点

穿梭于茫茫人海之中,面对世人,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人处世说白了就是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社会以及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因为每一个关系都涉及到了我们自己,所以学会为人处世就要从自身开始。

德——一种无形而有价的品牌

德是一种立足长远的投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就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有很多拥护你的人。

三国时蜀国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主持朝政。蒋琬力守诸葛亮旧制,使蜀国安全如故。

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怎比说违心的话好。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琬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很重道义,器量宽宏,因而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他所推行的政策也得到人们的拥护,既成就了国家,也成就了自我。蒋琬的确是一个有德之人,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又能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其实,这也能看出他不仅是有德之人,也是有道之人,你看他在小的地方忍一忍,让一让,就能赢得朝野极大的赞誉,为他的政令在更大的范围内畅通无阻打下基础,岂不是智慧之举吗?智慧经常自然而然地跟在道德的后面走。你只要做到了以德服人,呈现出来的局面就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而且你会比任何一个专门玩弄智谋的人取得的成绩还要大。

马援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有德之人在奉行德义之时是岀于良心和义务的需要,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修炼到一定境界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工于心计,刻意为之。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若从经济和商业的立场来看,讲道德也是一种很有长远眼光的投资,能使你得到更大的回报。马援如果不乐于助人,那么他在历史上也只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而已;如果他不肯仗义疏财另谋大计,那么他也只能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土财主而已。是助人成就了他,是德行成就了他。

南北朝时期,北齐人袁聿修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他当了十年尚书,从未接受过别人的馈赠,被人们称为“清郎”。有一年,袁聿修奉命去各地巡视,经过兖州时,他的一位朋友在那里当刺史,硬要送一些白绸子给他留作纪念。袁聿修说啥也不接受。为了说服老朋友,他特地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辞谢信。信中说:“今天我路过这里,非比寻常。这次我是奉命出来巡视民情、考察官吏的,你虽是我的好朋友,但礼物却无论如何不能收。这正像一个人路过瓜田和李树下一样,倘若在瓜田提鞋,在李树下整冠,就有偷瓜摘李的嫌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袁聿修的朋友读了信,深为感动,便不再坚持给他白绸子做纪念品了。

袁聿修的这类举动逐渐传扬开了,朝野为之赞誉,深受百姓爱戴,也受过朝廷嘉奖。

德性是具有磁性的,久而久之,有德之人的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这是成功的最大助力。袁聿修不过拒收了一些算不了什么的小礼物,但他却赢得了举国上下的人心和很好的名声。以拒收的那些小财物作为投资,这做的可是一笔无本生意,而获得的回报却无比的巨大。我们不得不说,德者是最大的智者,也是最高明的投资商。

点评

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而一个人如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把握准了,那么他就等于把人生的道路走对了,而路走对了,不成功都难。

诚信——立身处世之本

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因为只有取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取得别人同你共事的机会。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做人言而有信,那么做事就有了一种人格力量来担保。

“人无信不立”,所以做人就要讲诚信,这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

“季札挂剑”的故事很有名,就是讲做人要守信的。季札是春秋时吴国有名的公子,德才兼备,誉满天下。有一次他出使别国,路过徐国,与徐国国君会晤,席间,徐君看到季札腰间的宝剑,欣赏不已。季札考虑到自己还要出使别的国家,而佩剑是使者的必备之物,不能送人,当时就没有表态。

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又经过徐国,他想把那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徐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约定。

做人讲诚信,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事业越做越强;做事讲诚信,事情不仅办的得体,而且漂亮。中国是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以信义为本,自古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各种遗训教条。

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商鞅为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便设计谋树立“守信誉”的形象,这也算是深刻理解诚信,并赞赏和运用诚

信的典故。

公元前350年,商鞅积极准备第二次变法。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百姓信任,新法难以施行。为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有,好奇的人便凑过来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这时候,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向众人说:“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10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人们就只是这样议论着,看着,没有人肯上前去试一试。官吏又宣读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以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是条汉子!"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