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能屈能伸,好处世
不懂伸应有时有限,也就不懂屈中有忍,忍中存柔。屈与伸的尺度掌握不好,在别人的眼里,你要么是一个暴徒,要么是一个懦夫。
人生在世,当柔则柔,当刚则刚。单柔不能立威、单刚不能成事,不妨刚柔并济、或者刚中见柔、柔中藏刚。
忍耐——也是一种能力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力武器。
忍可以顶得住任何砖石的磨砺,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雨的冲击。
战国时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国的范雎,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范雎的辩才,叫人赏给范雎十斤黄金和酒,但范雎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雎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赠送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雎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死了,被人用箔卷起来,丢在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了,轮流朝范雎身上小便。后来,范雎设法逃出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愤图强、扇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无奈的逻辑。譬如,某些人的性格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充满火药味,于健康何益?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这使我们想起了歌德的一则笑话。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有了歌德这样的“一笑",就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竟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褊狭积小怨为仇端。一个因懂得忍让而化干戈为玉帛,一个因不会忍让而积怨化为仇端。可见忍让在为人处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烦恼,而让你活得更开心更洒脱。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忍”的最佳境界呢?
(1)t经常明确地意识到目标的存在,使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断提高运用头脑思考的能力。
(2)t尝试着去了解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一旦能够理解了以后,对工作抱的态度,就会从“应该做"进入“必须做"这种积极性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必能减少工作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而愉快地完成工作。否则,一味地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非但会增加不少麻烦和痛苦,而且,精神上会很容易疲劳而变得毫无效率可言。
(3)t培养安于困境的习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常常会表
现出逃避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作自我控制,就必须忍耐这种困境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时间一久,自然会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一种安于困境的耐力。
(4)学习抑制冲动的情绪。这件事乍看之下,似乎很难。但是,只
要我们稍微冷静地加以分析,很容易便可以发现,要抑制冲动的情绪,事实上是很简单的。不过,对于比较强烈的冲动或欲望,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机会尽量地发泄出去,比较妥当。
点评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想风平浪静就要练好“忍"功。像这样,按照上面所叙述的方法,经常不断地做自我训练,很快你将会在潜意识中,很自然地进入“忍"的最佳境界。
弯曲能够保全,委屈容易伸直
在自己处于不利境地时,重要的是生存下来,哪怕屈辱之极也别怕。保住了这个根本性的东西,你就保住了生存之根。
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下,放下一时的尊严,采取较低的姿态和迂回的方式,以“委曲求全"的策略生存下来,以图将来发展,是一种可取的长久大计。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搜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一般都能手到擒来,毫不费力;但对于制服北方的突厥,李渊却感到力不从心。突厥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多次与李渊人马交战,胜多败少。突厥兵肆无忌惮,李渊视之为不共戴天之敌。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反复冲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述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还有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行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或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责为借口杀头的危险。
大家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将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统统送给
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念念不忘:“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他自己的盘算,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能屈能伸方可成为大丈夫。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之众,即使全部屯住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也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所以,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自称外臣,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子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退一步海阔天空。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很艰难地从太原进入长安这段吋间里,李渊只留了第三了李元吉率少数人马驻扎太原,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不少。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的唐王不仅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另外,由于李渊甘于屈节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也借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不少声势。
李渊屈节让步的行为,为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乞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不断走向强盛的手段,也是为后来让对手屈节于你的一条妙计。
点评
生存的竞争是极为残酷的,来不得太多感情色彩,在自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