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菜根谭精髓 > 第三章 世事洞明涓明圆融通达(第5页)

第三章 世事洞明涓明圆融通达(第5页)

要靠别人壮大自己的人脉关系网,首先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与别人交换人脉资源如同做生意,也是一种平等交换。我们跟朋友之间之所以可以维持互动关系,是因为我们各自有可以提供给对方的东西,而且这种交换是不同价值的交换,是通过交换来弥补各自的需要的,而且这对双方都有意义的。

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就各有两种思想;你有一个非常好的人脉关系网,我也有一个非常好的人脉关系网,如果我们互相交换,那么你就有两个人脉关系网,我也拥有两个人脉关系网。所以,多与别人交换人脉资源是扩展人脉资源最有效的方法。

11.家之不行,国难得安

原文: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译文:每个家庭都要有所信奉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都要遵循这种不变的原则。这样家庭成员才能和言悦色以诚相待。父母兄弟之间才能相互理解,融洽相处。只要能够遵循所信奉的标准,则其所得到的益处要胜过调养身心千倍万倍!

家,是人生的安乐窝;家,是人生的避风港。一个家庭想要“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决定性,中国古代就十分注重家庭伦理,“家之不行,国难得安”,“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将家庭的治理看作最基本的修养,具备了这样的修养才有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家庭里的成员必须要能相互的体谅、相互的包容。忍让,能让家庭和睦,忍让,使全家相安无事。虽然学会忍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们还是得忍让,因为忍让能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忍是一种磨砺,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是人与环境、事物对抗的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的总和。两军对阵勇者胜,两军相持久者胜。

忍是一种明退暗进,更是一种蓄势待发。忍的极点便是柳暗花明。今天短暂的忍是为了明天更大的成功。《说文解字》中写道“忍,能也”。忍,确实是有能力、有雅量、有修养的表现,它是积极的,主动的,高姿态的。人人都懂得这个理,那么家庭就会和谐幸福。

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一家相处融洽,终年不见争吵。一日闲聊时,老翁谈起与媳妇的相处之道。他举例说,一次大媳妇煮点心,先盛一碗给他,并半征询半内疚道:“刚才我好像放多了盐,不知您会不会觉得咸了点?”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会!不会!恰到好处呢!”此后的一次,三媳妇煮点心时也给他送去一碗,说:“我一向吃得较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汤,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

忍让是通向幸福的光明大道。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则性的分歧。这时能以“忍”字为先,不与计较,表示谦让,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不然的话,就会激化矛盾。其实,是咸是淡,好吃难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相处时那种和乐的气氛。请看下面的故事:

孙太太把满满一桌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那可全都是孙先生爱吃的。然而孙先生早忘了今天是他们结婚5周年的纪念日,而在外迟迟不归。

终于,孙太太听到了钥匙的开门声,这时愤怒的孙太太真想跳起来把孙先生推出去。孙先生的全部兴奋点都在今晚的足球赛上,那精彩的临门一脚仿佛是他射进的一般。孙太大真在他眉飞色舞的脸上打一拳,然而一个声音告诫她:“别这样,亲爱的,再忍耐两分钟。”

两分钟以后的孙太太,怒气不觉消了许多。“丈夫本来就是那种粗心大意的男人,况且这场球赛又是他盼望已久的。”她不停地安慰自己,然后起身又把饭菜重新热了一遍,并斟上两杯红葡萄酒。兴奋依然的刊、先生惊喜地望着丰盛的饭桌:“亲爱的,这是为什么?”

“因为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

愣了片刻的孙先生抱住孙太太:“真对不起,今晚我不该去看球。”

孙太太笑了,她暗自庆幸几分钟前自己压住了火气,没大发雷霆。

学会忍让,就懂得了怎样抓住幸福。忍让,是家庭和谐幸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在家里谁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你不妨想,他可能为别的事心里不痛快,或许他对什么事误会了,或许他天生的直筒子脾气,沾火就爆,过后他会想到自己的不对的,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小、想事情不周全,等等。这样就理解了,宽恕了,容忍了,也就不会放到心里去。这才是真正的忍,忍了之后,自己的心里也是坦然的、空阔的、清爽的、平静的。

试想,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因磕磕碰碰、丁丁点点的小事,不知忍让,不去克制,便针扎火爆地发脾气,耍野性,这个家庭就不会有什么和谐幸福可言。每个家庭当中,夫妻吵架,都是因为一些提不起来的事引起的。你细细想一下,都应该像孙太太这样忍耐几分钟,那么事情就会很轻松地解决掉。学会忍让,让我们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幸福地生活。

12.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原文: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要问祖宗留下了什么恩惠,可以说我现在享用的一切都是,应当多想想当时创业要积累财富有多艰难;要知子孙今后是否幸福,就要取决于我们能给他们留下多少,不过还要想到这些遗产也是很容易被挥霍掉的。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有钱的,年纪轻轻便在商界崭露头角。而且他在政治、外交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属于那种干什么都能轻易取得成功的人。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人在穷困落魄之时,依然不失其志,不谄媚,不低头。发财了,也不骄横跋扈,得意忘形。怎么样?言语间颇有几分自许,似乎以为自己的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心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赞赏,给他个九十或一百分。没想到孔子轻描淡写地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样,不过是刚及格而已。一个人仅仅做到了贫而不谄不算什么,真的贤者,应是安贫乐道之人。富而不骄也不难做到,难能可贵的是富而好礼,虚心求进,不断完善自我的修养。

孔子不愧为圣人,一语点中要害。子贡心服口服,感慨道:“《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好像加工玉器一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切磋和打磨啊!”孔子点点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这一点,你就领悟了另一点。”

能做到穷而不失其志,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许多弟子都饿病了,起不了床。性情刚烈急躁的子路满脸怨气地对孔子说:“老师你天天君子君子的,现在同学们都要饿死了!君子也有穷成这个样子的时候吗?”孔子从容地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安守节操,坚定信仰,小人一穷就乱来了!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样的人都有资格穷的,受不了穷就算不得君子。

在《论语》里,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饭蔬食,喝白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得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孔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一生忙碌奔波,但他的思想里,随处闪现着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体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宝贵气节。

然而,现实是沉重的,贫而乐,谈何容易?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那么换句话讲,我们暂时无法改变当前的境遇,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可以穷困,但不可以再潦倒。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谁都有几起几落,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念,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过。

在当今社会,有了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更不在少数。

大约七八年前,珠海的某家夜总会,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暴发户宣布,今晚在座各位的单我全买了。这时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招手叫服务员,买单!服务员告诉他,刚才那位先生已经说了他买单。年轻人说:“我不管他是谁,我只要买我自己的单。”暴发户见了,心里就不爽:“你小子怎么这么不识抬举?”年轻人反问他:“你有多少钱?”暴发户说他在北京、上海有多少多少家电器行,身家一两千万。年轻人听罢,对身边的随从说,统计一下这位老板的所有资产,明天我全数收购!暴发户傻眼了。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全国大名鼎鼎的某集团公司总裁F先生。F先生早年靠软件起家,身家过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浮浮沉沉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如上可通天下可入地,信奉“最后一锄头理论”的牟其中,“老子就是法律”的大丘庄禹作敏……当初风风光光招摇过市的时候,怎会想到,自己也有身陷囹圄的一天?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段话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而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

13.家人有误,和气消冰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

译文:家人犯了过错,不要对他大发脾气,也不能嫌弃他在某事上不能说服,可以借别的事进行规劝。今天说不通,待明日再慢慢开导。总之要像春风驱寒,像融化坚冰那样,这才是解决家事的正确办法。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节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因此,提出“和为贵”,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在今天“和为贵”也是我们所一直提倡的,它不仅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为贵”的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家和万事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