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的年饭不是在除夕之夜举行,而是在元日,即大年初一这一天进餐的。早点,一般都是吃打糕或大黄米饭,吃各种鱼肉和山菜。打糕是朝鲜族的特别风味食品,它是把蒸熟的糯米或小黄米放在木槽或石槽里,用打糕链捶打而成的糕饼。午餐和晚饭,则吃“满德固”或“德固”。所谓“德固”是一种饼汤,它是一种用大米面做成的黏团搓成圆条,再切成薄片后,放在鸡肉或野鸡肉汤里,加上点香油和紫菜煮成的食物。“满德固”是在“德固”里放进包有肉馅的两三个大饺子的食物。用餐时,先把大饺子用筷子打开,连汤一起吃。
无论早点、中餐或晚饭,男人们在“元日”节进餐时都喜欢喝点酒。过去,和汉族一样是喝特制的“屠苏酒”。朝鲜族的“屠苏酒”是用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为原料酿成的一种药酒。朝鲜族认为元日喝了这种酒,可以“除邪长生”。近年来,人们大都改为喝白酒、果酒和米酒。但是,在喝酒问题上,朝鲜人仍保持着一种严格而古老的礼节。那就是在一般的宴席上,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有时长辈遇到年轻人相聚饮酒时,为了不使他们感到拘束难堪,长辈便主动回避。但在家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青年人饮酒时便举杯背席而饮,以示对老人的尊敬。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狗肉本来是朝鲜族最喜爱的肉食之一。但是,他们在“元日”节里,却有一个禁忌:不杀狗,不食狗肉。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文体活动的民族,在“元日”佳节里,文娱活动更是开展得热闹非凡。在长白山下美丽富饶的朝鲜族地区,当“元日”佳节到来时,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村屯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筲的优美声音。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伶俐美妙的少女,以至五六岁的天真稚气的儿童,都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届时,一人领唱或敲响长鼓,人们就踩着节拍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元日”节里,整个白山黑水之间都成了歌舞的海洋,人们都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
朝鲜族的“元日”体育活动更是气象万千,摔跤、压跳板、荡秋千、足球赛遍布城乡各地。这些体育活动为“元日”佳节增添了更加热烈的气氛。
摔跤,是朝鲜族的一种古老的娱乐方式,是男子汉们最喜欢的一种比气力、比技巧的体育活动。小伙子们都喜欢在佳节里的摔跤角逐中显示自己的力量,比试比试,看看谁最勇敢、最强悍、最机灵。届时,只见比赛的双方,一个似雄狮,一个像猛虎,滚成一团,翻上掀下,难解难分。围观的人们也在呐喊助威,为自己一方的选手加油使劲。叫好声、叹息声、此起彼伏。一场艰苦的角逐结束后,胜利者握住对方的手,双方笑盈盈地搂肩而出。接着,另一对选手又走上了摔跤场……
足球是朝鲜族最普遍、最喜爱的体育活动。“元日”节的足球比赛,在“足球之乡”的延边,可以说是各项体育竞赛的中心项目。这一天,为了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人们扶老携幼,有的从几十里外赶来观战助兴;足球赛所在地的人们则是倾街空巷,争相观看。有的球迷,赛前一两天就远道而来,住在亲朋家里,等待球赛开场。为了占个好座位,有的提前几小时赶到球场,有的竞把饭也带到球场里来吃。真是全力以赴!
“元日”足球赛开始时,看台上人山人海,人们的心随着足球而滚动、跳跃、腾飞。人们的呼喊声随着一个好球,或一个进球而沸腾。一个个好球,使人们欢呼雀跃,一个失误,也会使人们捶胸顿足。人们对运动员的球技、风格评头品足,也时常为意见相左而争得面红耳赤。“元日”球赛,真是场内场外,热烈紧张。
新春佳节里,朝鲜族妇女的体育活动却有另外一番景象。妇女们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压跳板和荡秋千为主。这些项目,既幽雅文静而又惊心动魄。在压跳板时,只见那上身穿着小巧伶俐短衣(朝鲜语叫“则羔利”),下着水粉长裙(“卖马”),襟垂飘带的少女和青年妇女们一压一弹,相互交替着腾飞而起,直冲云霄,那美妙的姿势犹如嫦娥奔月,又似仙女下凡。压跳板人灵巧的起伏,舒手缩腿的健美身段与动作,使观众的赞誉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响彻山谷原野。荡秋千时在长空中飞舞的少女们,其动作之优美,更是令人遐想联翩,有时像展翅飞翔的白鹤,有时像扑向地面的孔雀,有时又像钻入云霄的彩凤,美极了!看到这一切,会使你感觉到这是种美的享受,这是快活之所在。朝鲜族的“元日”文体活动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元日”这天,朝鲜族还按“契”或自然屯分组进行拔河比赛,青少年们进行射箭和打“石战”比赛,儿童们则在田野上放风筝。
“元日”之夜,居住在乡村里的朝鲜族男女老少分别玩“栖戏”、猜谜。老人喜欢打“数千”(纸牌),少男少女玩捉迷藏或燃灯赛。这些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居住在城镇中的朝鲜族,“元日”之夜一般是看戏、看电影,或开家庭娱乐会。总之,不论城乡,处处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
第四节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壮族节日众多,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均与汉族相同。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壮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之后,壮族的家家户户便开始筹办过节物品。他们也要杀年猪,办年货,全家老小添置新衣服,搞卫生,贴春联等等。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全家欢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晚餐,还要守岁。除夕之夜,壮族人民各家还要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做“压年饭”,意在预祝来年五谷丰登。
壮族是很注重过春节的,除了上述与汉族过春节相同的习俗外,壮族还有着本民族过春节的一些特殊的习俗,如“踩青”和“汲新水”。
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广西的壮族人民起得特别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到来。各村各寨的壮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们,梳洗完毕后,便兵分两路进行“汲新水”和“踩青”的活动。年轻的妇女们都挑着水桶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她们把汲回来的新水,加上红糖、竹叶、葱花和生姜等配料,煮沸后送给全家老小和客人喝。人人都喝这碗“新水”。据说喝了这象征吉祥的“新水”,来年人们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汲新水”的习俗,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踩青”,则由小伙子和少年儿童来进行。届时,只见一行行“踩青”的“长龙”在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水间和号称“珍珠之乡”的北部湾沿岸,穿梭着、奔驰着,欢声笑语盛满刘三姐家乡的山山水水。“踩青”的人们在回家的路上,拾起象征着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模仿着六畜的叫声大吼大叫,以示六畜兴旺。
壮族的这两项春节习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预示一年勤劳,可以给庄稼带来好收成。
春节期间,壮族青年男女还喜欢举行舞狮子、舞麒麟、舞牛、抛绣球、对唱山歌等活动,以表达友爱、团结的欢乐心情。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壮族特色的、古朴而热烈的“舂堂舞”。
“舂堂舞”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用来庆贺新年,预祝丰收的舞蹈。他们认为跳了“舂堂舞”,来年粮食就会堆满仓,故有“正月舂堂闹哄哄,今年到处禾忝丰”的俗谚。
“舂堂舞”起源于古代,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粱,敲磕槽弦,皆有偏柏。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女之巧弄秋玷,不能比其浏亮也。”刘恂的记载,生动地描写了古代壮族人民举行“舂堂舞”的场面。今天的壮族人民跳“舂堂舞”,是边唱边跳,由若干名妇女每人背一条舂米用的桁,撞打长形木桩,制成的舂米槽。同时,,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来助兴。原来,把这种用木桁撞打舂米槽的舞蹈,叫做“谷榔”。壮语“谷”是“做”的意思,“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桁过于笨重,不便于舞蹈,便改用扁担来打舂米槽,同时也就易名为“打虏烈”。“虏烈”者,打扁担之声也。舞者各执扁担,围绕木槽,上下左右,边唱边打。这种舞蹈不论人数多少,男女老幼皆可参加,动作十分古朴,舞步雄健活泼,场面却热烈欢快,它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放的性格。在新春佳节里,不论走到哪个壮族村寨,你都可以领略到“舂堂舞”的风采。
壮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第五节鄂伦春族春节习俗
鄂伦春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鄂伦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鄂伦春族与汉族一样,以春节为年节。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由于内蒙古和黑龙江大小兴安岭一带的茫茫原始森林中,特别是在冬天里,取火十分困难,而火对狩猎的鄂伦春人来讲又极为重要,因而他们对火的崇拜便仅次于对祖先的崇拜。基于这种观念,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和大年初一的早晨,每家每户鄂伦春人都要全家围着篝火点香,拜“火神”,向吉祥的“火神”敬拜。他们在拜“火神”时,要向火里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然后,全家向篝火磕头,祈求“火神”保佑全家幸福。节日里,当客人来拜访时,一进门也要先拜火,也要往火里扔一块客人自己带来的肉和洒一杯酒,并向火磕头。这时,主人全家要陪着磕头,仪式完毕后,客人才向主人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每家鄂伦春人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长辈或老人拜年敬酒。之后,同辈人再互相祝贺,或亲朋之间相互拜年。
节日的晚上,鄂伦春族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歌舞狂欢。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歌跳舞,在春节里大家一起上场狂欢。在“朋奴化”(口琴)和“文土文”(手鼓)的伴奏下,妇女们跳起“红果舞”,表达采集红果时的艰辛与欢快;男子们跳起“依哈嫩舞”,表现打到野兽后,高兴地把猎获物往马上驮运回家的情景。此外,鄂伦春族人民还跳“黑熊搏斗舞”、“树鸡舞”,模仿动物和飞禽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欢快。节日里,他们还通过跳礼仪式的“依和那仁舞”,把整个氏族集合起来传续家谱和族谱。
在狂欢舞蹈的同时,鄂伦春人民还演唱自编的节奏明朗悠扬的民歌,来歌颂大自然和爱情。其中最流行的鄂伦春民歌《鄂呼兰,德呼兰》,其曲词非常动听感人。
春节期间,鄂伦春族的青年们还举行赛马、射箭比赛等活动。在赛马射箭活动中,小伙子们表现得一个比一个英俊潇洒,目的在于展示自己的才干,赢得姑娘们的爱慕。姑娘们也会在比赛过程中细心地观察小伙子们,都希望从获胜者中挑选到自己的恋人。所以,对鄂伦春族的男女青年来讲,春节的狂欢与比赛活动,还是他们聚集在一块,寻觅终身伴侣的好时机。
第六节藏族春节习俗
藏族自称“博”,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
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在过年的准备工作中,有几项为庆贺过去一年的收获,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工作是必须认真进行的。
一项准备工作是在碗盘里泡发青稞或小麦种子,使之发芽长成绿油油的秧苗,以供供神用。正月初一这天,将这些青苗供奉在佛龛前面,以预祝新的一年粮食丰收。另一项准备工作是做“卡赛”油面果子。各家各户的藏胞自十二月中旬起,开始备足酥油、食糖、白面和食油,用这些原料掺拌做成各种形状的果子,并用油炸熟,供年节食用。藏语称这种食品为“卡赛”。再一项准备工作是做“五谷斗”。接近过年时,每家都要做一个被藏族称之为“竹素切玛”的五谷斗。此斗用木料制成,先在斗的外面用金粉、红漆等绘出各种花卉图案,使五谷斗显得庄严肃穆。然后,用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炒蚕豆以及人参果等食品装满其中,四周插上青稞穗或麦穗,并将一个用彩色酥油做成的“洛果”(羊头)摆在五谷斗的上面。这些物品,既是年节时用来祭神祈求来年丰收的供品,也是过年时全家团聚时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