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华民俗礼仪对联大全pdf > 第七章 漫话年画(第3页)

第七章 漫话年画(第3页)

梁平木版年画在清代便已“驰名京省处”,畅销东南亚。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被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的博物馆收藏,由此蜚声中外。20世纪末,《中国美术全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三峡民间艺术》和《民间年画》等大型画册中都收录了传统的梁平木版年画。民国初年,梁平年画已经行销川、陕、鄂、豫、湘、滇、黔数省以及东南亚一带,当时汉口的年画经纪人还把它邮寄到了德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盟军在梁平修建飞机场,梁平年画又被施工者和飞行员带往苏、美、法等国,让西洋人士景仰艳羡不已,争相收藏。

凤翔木板年画

陕西凤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原来一直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现已放弃这门手艺。凤翔木板年画多年深受西北民众喜爱,但木板年画近年受胶印年画的冲击,市场极不景气。如今凤翔县从事版画制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妇,且至今没有传人,版画工艺面临失传。

东丰台木版年画

天津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一度与津西杨柳青年画一样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于缺乏重视,画版、成品等实物消失殆尽,如今已经不易见到。天津丰台镇位于宁河、宝坻、丰润、玉田交界处,交通便利,曾商贾云集,有“京东第一镇”之誉。为与北京丰台相区别,人称东丰台。东丰台年画历史久远,成气候时,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过“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红火场面。清末民初时,该镇有10多个有名的画铺,13个有规模的染纸作坊,是冀东年画最大的集散地之一。东丰台年画虽传承杨柳青年画的特点,但亦受东北、冀东民俗的影响,自成一格。比较起来,在颜色的使用上更为鲜艳,画面更为粗犷和夸张。另外,版式亦较独特,有的对吉祥字大胆使用,不惜占据画面主体;有的为窗格式画面,将10余块画版拼接套印,浑然一体;还有的再现戏剧情节,可将画面裱制成16幅条屏等。2004年新春之际,天津民间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宁河丰台镇一个当年老作坊的后人家中偶然发现一批近百年前的东丰台木版年画。这些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老年画画面内容宽泛,有天官赐福、门神、九凤朝阳、美人图、送财童子等。

滩头木板年画

滩头,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朴淳厚的民风,孕育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珍品——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从明末清初到民国初年,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在全国年画制作中极为鲜见。

滩头年画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无论是门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内容,都在小小的年画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几乎每幅年画都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存的四十多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平阳木板年画

平阳木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其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年画的分类

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

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

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

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

按年度月份分,可分为年度年画、月份年画。

第三节年画制作艺术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的印制方法大体相同,只有几个不同地区的做法稍异。一般说来绘刻年画原版到印刷成画需四道序:

一、画师起稿和定稿后,用白描法画在毛边或薄绵纸上;

二、刻工将画师定稿用粉糊反粘在刨平的梨木或杜木板上,留画稿墨线剔去空白处,完成墨线版;

三、画师将墨线印出的画样,再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点出的不同颜色,刻制出彩色套印版,一般不超过五块;

四、刷工将每幅年画的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开始将纸数百张压在刷印画案的固定位置上,再把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用手翻纸,蒙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右手用板刷刷画版上面的纸,如此一张一张在固定位置上,将纸刷完,然后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完纸张后,再换一版,直到全部完成一幅画后边为止。

刷印色彩的次序是:先印墨线,次黄色,再蓝色(蓝、黄二色套印呈绝色),紫、橙、大红、有的最后套印金粉。这样印制年画的方法在全国各地作坊中占大多数,只有天津杨柳青作坊印完套色版后,还要由当地画工开相(即将人物的头脸用七八道手工敷粉填红,勾眉画眼)和补空(没套印的衣饰等物),才算完活。在苏州早期仕女娃娃画和山东潍县一部分画中也曾染脸开相,但较简率。山东高密年画中有一种“铺灰画”。即用炭条勾画出线稿,再将纸铺在稿上,炭色即在纸上隐约地现出轮廓,如此可铺三五张,然后如写意般的填画出色彩。最后也要敷粉点唇,画眼开相。四川绵竹的年画,只用墨线版印出轮廓,不用色版套印,全凭画工手绘。有的添补金色团花时,则用捺印法,将花样刻成图章型,最后用手捺在画面上。还有一种漏版印制年画的方法,过去贵州和河南开封皆承传此一古法,即用木版印出墨线年画后,色版不用木板刻制,而用数层纸裱成方形硬厚纸方,浸入融化的黄蜡中,浸透后取出,晾干,呈半透明的纸板,而后按需要套印的色彩在浸蜡的原纸板上镂空,一色一版;印色时,将纸版覆在墨线画坯上,用刷蘸色刷版,即将颜料漏在画面上。这种方法易污染画面,现在不传了。再有就是只用木版印出墨线,或印出后抹一道红绿色,这种方法常是印制纸马神像之类用。在四川绵竹和天津杨柳青尚传宋代“过稿”技法于年画作坊中。“过稿”是画师完成一幅画稿后,即作为底样,然后用薄粉纸覆在底样上,重描一遍,如此一而十,十而百,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此乃北宋刘宗道、杜孩儿等民间画家传授而来。四川绵竹和天津杨柳青传世之“底样”,尚有不少存于民间,十分珍贵,应继续访求。

因为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年画也跟着出现了新面貌。它利用旧形式,注入新内容,所选取的题材,也多至数百种。用七彩橡皮版彩印,彩色艳丽,形象鲜明,抗战前后的新年画,叫做月份牌,曾经喧宾夺主了一段时间,便是由杨柳青与桃花坞的木刻画蜕变而来。那时画人物的推周慕兴为巨孽,次为徐咏青的风暴画、谢之光的时装美人画,郑曼陀、杭樨英的仕女画,都富有时代的气息,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手。

正统的年画,多数是对开、三开、四开的条屏,而且是采用道林纸彩色印刷,堪与流行的美女月分牌争雄,于是石印胶版代替了木刻艺术,以后更有了柯林影印术,原有的农村手工副业就不免转而为城市的轻工业,成为可以大量复印的彩色印刷品。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布置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劳动人民总是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东西总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年画艺术长久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