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论语品读古典文化领悟古今智慧 > 第7章 处世篇人际交往(第3页)

第7章 处世篇人际交往(第3页)

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行诈,不主观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早察觉,这人才真是贤人吧!”オァ糎T〗

记得前些年看过这么一则新闻,说是在某繁华商业街乞讨的乞丐,别看外表装的脏兮兮,可怜巴巴的,还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惨事,其实个个日薪过百,赶上“五一”、“十一”这种黄金周,每天的收入竟然能过五百。据采访,他们在“下班”之后,竟然换过衣服,得意洋洋去吃麦当劳!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谁都轻信,都坦诚,不存防人之心,固然是一个人善良、浑厚的表现,但也容易让坏人钻空子,让好人吃亏。善良用错了地方就是助纣为虐。

做人固然要正直善良,但不等于任人宰割。有一位父亲写了首诗送给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其中有这么一句:“孩子请准备好一副钢牙因为生活很硬。”生活真的是非常残酷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是随时可能成为牺牲品。所以,每个人都一定要学会自我保护。

下面这个在电视台里发生的故事,真的是让人感触良多。

留美硕士宋俊峰回国后就到电视台工作。小宋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强闻博识,能言善辩,台里所有人都看好这位明日之星,就连台里的顶梁柱“九州之声”制作主持人古庭玉先生也直夸小宋前途无量。有前辈夸奖,小宋工作更是卖力,不分昼夜地泡在电视台里做工作。闲时也想:如果古先生能提拔他一把那就太棒了!小宋自信不会太令前辈失望。

机会终于来了,近来出差频繁的古老先生给小宋打来电话约他面谈。小宋做梦也没想到古先生能把自己的“成名之作”——“九州之声”交给他主持。乍听之下,小宋高兴得难以置信,半晌无语。

,古先生走近小宋说:“我的事情多,常在世界各地跑,偏偏节目每个礼拜都得录影。”古先生两只热手握着小宋冰凉的手很诚恳地说:“想来想去,只有你这位青年才俊够格来接,你考虑考虑。”

哪里还要考虑,小宋当场就接了。小宋接手主持“九州之声”真像是一声雷,震动了电视界,更震动了观众。大家议论纷纷:“小宋这么嫩,怎能接古先生的东西?”

“老古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交给小宋,太冒险了!”“不是小宋这样的旷世才子又有谁能接得了?放眼今天,能主持又有学校背景的能有几人?”节目播出了,小宋果然主持得可圈可点。虽然有些看惯古先生的人一时不能习惯,隔些时日也就习惯了。问题是,隔了好些时日节目不但收视率没提高,反而下降了。小宋四处请求,广告商就是不跟。“老弟!这可是我的‘老招牌’,你要加油啊!”古先生常鼓励小宋。只是说归说,连古先生的制作班底也愈来愈没劲,而且听说都去搞另一个新节目了。

“九州之声”在古先生打响招牌十年之后,终于因为收视率太差,广告又太少而宣告结束。小宋伤心极了,觉得愧对古先生重托。“没关系!没关系!”古先生拍着小宋:“连你这样的人都做不下去,也就没话说了。不怪你!不怪你!”

隔不久又传出了风声,古先生再度出马,开辟一个比“九州之声”更精彩的节目,而且亲自主持。退出的广告一下子全回来了。古先生的班底居然在短短两个星期当中已经制作了好几集,还存了许多精彩的“点子”!新节目又一炮而红。

还是古先生的魅力惊人。只是年轻的才子小宋砸了“九州之声”那么有名的节目,成为收视率毒药,宋俊峰短时间很难再爬起来了。古先生是很不简单,居然把他的成名节目交给小宋,小宋也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节目作垮了。

只是很奇怪,古先生的老招牌砸了似乎没伤害到古先生,反证明古先生的魅力,使他更红了。再想想,那个做了十年的“九州之声”,似乎也真是太老,该换新东西了。

实际上这都上古先生一手操持的。古先生的成名作、老招牌,怎么能在他自己的手下砸掉,那是多明显的失败啊!可是节目又该更新了,怎么办?于是计谋产生了。把这个已经没救的位子让给小宋吧!他做成功了,那是我古先生的节目,在我铺路下做成功的。做失败了,只怪他能力不足。这么老的招牌居然到他手上就垮了。可见还是我古先生行,还是换我来吧!

其实这世界上处处有古先生,他们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令你感激涕零。但是,你也要想想,凭什么他要给你?你是真年轻干练足能担当重任吗?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

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当年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他写了一首《竹枝词》抒发长期埋在自己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愤恨。刘禹锡以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之险,比喻人心险恶,令人防不胜防。这是刘禹锡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鲁迅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光讲忠厚,不知道阳光之下还有罪恶,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愚昧。但光是防人也不可行啊,如果时时事事都存防备之心,那生活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孔子的主张。

孔子主张不要无端地怀疑人,猜测人,防着人,但他高明的地方是“先觉”,就是既不猜测别人的不善,又在不善者的马脚刚刚暴露时就能察觉,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好人,让坏人无法得逞。这个办法很适合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论语》,认真体会一下孔子的教诲。既不无根据地怀疑、猜测,也不天真得毫无警觉。

孔子就曾经遇到过企图加害他的人,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化解了一场灾难。而且,也贯彻了自己提倡的“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的原则。

孔子周游列国,一直找不到英雄用武之地。这时,晋国的赵简子派人来请孔子。孔子觉得有了可以实施自己主张的机会,便接受了聘请,带领弟子准备渡过黄河到晋国去。其实,赵简子是心存歹意,想把孔子骗去杀了。孔子并不知晓赵简子这一阴谋,本着“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处世原则,孔子满怀希望地去了。

到了黄河边上,孔子听说了一个消息:晋国的两名贤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害了。孔子面对滔滔黄河水叹道:“波涛滚滚的黄河,真壮观呀!可惜我不能渡过你了,这是命呀!”弟子子贡见孔子突然改变过河的主意,颇为不解,就问孔子原因。

孔子说:“窦鸣犊、舜华,他们二人都是晋国的贤人。赵简子未得志时,是靠这两个人才发达起来的。现在赵简子大权在握,却杀了他们二人,真是让人扼腕而痛呀!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残忍到剖开动物的肚子来杀死幼胎,那麒麟是不会来到他那里的;如果排干了池塘水来捉鱼,那蛟龙就不肯来兴云致雨了;弄翻了鸟儿的巢打破了卵,那凤凰是不愿飞来的。君子痛心于自己的同类受到伤害啊!连飞禽走兽对于不义的人事尚且知道避开,何况是我孔丘呢?我们走吧,不渡河了。”

孔子在赵简子聘请的问题上,表现了他既“不逆诈”,又“先觉”的处世方略,从而避免了杀身之祸。

所以,做人要浑厚,就是“不逆诈,不亿不信”;还要精明,就是要“先觉”。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LM〗

〖BT1〗〖ML〗亲君子远小人

〖HTXH〗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JY,2〗〖HTK〗——《论语·阳货》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HT〗

君子与小人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类的标准。孔子不喜欢巧言令色的人,认为这种人不是君子。但是,两千年过后,在我们身边,仍不乏其人。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出现过三次,另外两次分别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乡原德之贼”。(《阳货》)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盛夏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孔子还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千古以来一直有它规谏的价值,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然而,在历史上,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古代昏君之旁必伴有“花言巧语,八面玲珑”的奸臣,这种人不仅是孔子所说的“鲜矣仁”,小到贪图富贵,收贿赂,把重权,进谗言,结奸党,大到扰乱朝纲,祸国殃民,使国危而天下乱。

春秋时期,齐国人竖刁在少年时进宫侍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不久就把桓公的各种嗜好摸得一清二楚。于是他事事投其好、满足其欲、迎其欢,使桓公非常满意。桓公常在众人面前夸赞竖刁,天长日久,他也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喜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投桓公之所好以取悦于他。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他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不久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了易牙,桓公听说他很擅长烹调,就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的一句戏言,可是言者无心,闻者有意,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在心,回到家里他把自己的儿子烹杀了。

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从没吃过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虽然心里感到很恶心,但又觉得:易牙杀子是为了自己,可见他爱我胜于爱他的亲骨肉啊。桓公同时也觉得推荐易牙的竖刁确有识人之才,此后,桓公不仅宠信易牙,他对竖刁也更是恩宠有加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