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八年,朱祁镇去世,年仅38岁。
在他临终前,他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见深,
并郑重地留下遗诏,要求废除残酷的帝王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始于明太祖时期,皇帝驾崩后,要挑选嫔妃宫人殉葬,这是非常残忍的行为。
自明太祖起,成祖、仁宗、宣宗都沿袭了这一陋习。
但在朱祁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废除殉葬这一制度。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他充满悲催的一生中,难得的闪光点。”
“在帝王的谥号中,
‘英’代表出类拔萃,通常赠与年轻有为的帝王。
朱祁镇被尊谥为‘英宗’,
显然不是来自他的功绩,更多可能是来自朱见深对他父亲的怜悯和尊重吧。”
最后,苏治总结道:
“上榜理由:
朱祁镇在位期间,重用宦官王振,导致宦官集团祸乱朝纲,败坏国政。
土木堡之变中,他轻信王振之言,御驾亲征。
却因王振的错误引导而遭致大败,
大明军队全军覆没,
就连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部俘虏。
这一事件不仅使明朝的国威严重受损,更使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在被俘期间,
朱祁镇为了自保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与瓦剌部进行妥协,甚至不惜牺牲明朝的领土和主权,得了个‘叫门天子’的名号。”
“复位后,朱祁镇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地宠信宦官和奸臣。
他杀害忠臣于谦等人,制造了震惊天下的冤案。
同时,他放任蒙古封建主占领河套地区,
扶植建州女真董山部,为后来的边疆危机埋下了隐患。
这些举动不仅加剧了国内的动荡和不安,也使明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最后,我们同样送一首诗给朱祁镇:
天子昏庸误国政,重用宦官祸朝堂。
土木之变兵败北,身为俘虏失天光。
复位不思前车鉴,忠良遭戮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