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 前言(第1页)

前言(第1页)

mD《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里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学者邹牧仑也说:“人类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帝国,犹如没有永远富贵的家庭一样。”盛衰循环,这仿佛是一条无人可以逾越的规律,王朝覆灭似乎成了过往帝国的“历史魔咒”。

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中国的帝国时代,王朝更替犹如喷溅的万花筒一般,接连不断。为什么同样是封建王朝,有的能持续三四百年,有的却只存在了一二十年,甚至胎死腹中?为什么同样是地主阶级代表,有的君主能开疆拓土,有的却只会割地赔款?有的可以清心寡欲,有的却一定要穷奢极侈呢?为什么在同一个阶级中也有忠奸贤愚,而同样是忠臣,结果却截然不同呢?

因为历史发展有其基本的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但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位君主、任何一个事件,都有其偶然性,不可能都按照某一种具体的规定出现或消失,兴盛或衰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这些人或事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

我国古代政治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自从历史进入帝国时期之后,秦之文法吏彻底撕掉了先秦天子诸侯与公卿士大夫之间的那层脉脉温情。帝国时期的帝王用人故事可谓异彩纷呈,千姿百态。读史可以明智,古代帝王用人的种种往事,自然可以为我们今人所借鉴吸取。司马光曾经说过著述《资治通鉴》的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些古代帝王在用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有帝王得人而起于草莽,开创基业;而且可看到英主用贤人打造太平盛世,成就宏业;还可看到有帝王失人而痛丧天下,身死国灭;更可看到昏君崇奸佞而败坏清平世界,荼毒生灵。“明君治国,惟在得人”,可谓千古定论。

一个领导人率领自己的家族,凭着家天下的信仰,吸纳一群追随者,然后管理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家,经营数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倒,这在现代管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企业与国家虽然大小相差悬殊,但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一个企业,对内要管理员工,整顿生产;对外要进行贸易,宣传形象。这样的企业,自最高领导以下的所有管理阶层就好比是朝廷,员工就好比是百姓,生产活动就是国家经济,贸易竞争、宣传形象就是外事活动。所以说企业像是一个国家,这一点完全不为过。而就是因为具有这样的相似处,古代帝王的治国方略才值得现代企业家们深研思考。在古代帝王中,不乏名君英主,他们之所以能将国家带向繁荣,除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外,君王自己的素质和他们所实施的政略也有很重要的因素。设想在一个国家升平,百姓安居,社会繁荣的时代,如果君王无能,那自然无法使社会有什么发展,更不用说那些亡国的昏君了。而好的君王,即使是乱世,也能在复杂的情况下重振国风。这就是领导者的好坏之差。而所以能将国家治理得安定繁荣,为后世所景仰,其治世哲学必然是值得深研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各国乃至世界相比,都是相当成熟完善的,封建的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及人才的选拔等各项制度,帝王的统御之术,用人之术甚至帝王所受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东西,都是中华古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是中国古代思想遗产的一部分。中国企业管理界应当从封建帝王的身上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形成更加适合中国管理层的特色管理理念。

因此说,帝王之道无疑是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古语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用今天的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封建帝国的兴衰也不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王朝兴衰都可以帝王的身上寻找其原因,勾勒其轮廓。本书对中国整个王朝兴衰的原因作了简明系统的叙述,力图通过各个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细节,反映出封建帝王的领导特点,提炼出有关领导哲学与领导艺术的诸多事例与人物,为中国领导人才的培育提供古为今用的智慧和谋略。

编者

2007年8月28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