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后主(553~604),名叔宝,是个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纨绔子弟,他完全没有治国的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奢侈荒淫的生活上。他即位没多久就大兴土木,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宫室,门窗都是用上等的檀香木制成的,还以各种珠宝做装饰,让他最喜爱的几位妃子住在里面。
陈后主虽然没有治国的能力,但对乐曲填词却有出众的才华。他整日与后妃、大臣游宴,曾创作《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艳词,命人制曲演唱,而对宫墙之外劳苦的民众和北方日益强盛的隋军却不管不问,将亡国之君的昏庸发挥到了极致。
反观隋朝这边,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之后,开皇八年(588),杨坚决定渡江灭陈。他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指挥水陆军50余万人,同时从长江—亡、中、下游分八路大举攻陈。
前三路由杨俊指挥,目标武昌。后五路由杨广指挥,直指陈的都城建康,以杨广、贺若弼、韩擒虎三路为主力。隋军此次队伍庞大,横亘数千里,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渡江作战。
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的时候,陈后主也有些发慌,将大臣们找来商量对策,都官尚书孔范劝慰后主说:“长江古称天堑,隋军难道能长翅膀飞过来吗?这些告急的文书不过都是守边的将领谎报军情罢了。”愚蠢的后主竟然听信了他的话,说道:“建康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为帝,有什么可怕的!从前北齐三次攻打、北周两次入侵都失败了。这次杨坚又成得了什么气候!”对于边关的告急竟置之不理,继续他的游乐去了。
开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贺若弼、韩擒虎率领隋军趁建康周围的陈军正在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大军会合后包围了建康城。陈军因元旦酒会,大多仍处于梦乡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陈后主看到隋军兵I临城下,万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么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将萧摩诃建议趁隋军刚至,还未站稳脚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许还有希望。就连以前出馊主意的孔范也说:“臣认为应该出兵决战,如果战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呢!”
后主因此决定出城作战,但陈军久未训练,将领们又多贪生怕死之辈,双方甫一交手,陈军就溃退了。更有将领任忠临阵叛逃,带领隋军冲进了建康城的正门朱雀门。守门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连我都投降了,你们还打什么啊!”士兵们一哄而散,隋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长驱直入,占领了建康城。
后主对战况一无所知,直至听到宫门外的杀声才知道隋军已经进了宫城。他带着两个宠妃无处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里,被隋军用绳子拖了上来。正月二十二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城,陈朝从此灭亡。
陈朝的灭亡,加上隋军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国的山水。统一的实现,使隋朝成了大一统的王朝。
迅速兴起
由于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巩固统一成果的措施,使隋代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大隋帝国开始迅速崛起。
1.开皇盛世
从秦至隋创立四个大一统王朝的君主:秦始皇、汉高祖、晋武帝、隋文帝,在知名度上,是前二者响亮,然在历史评价中,当数隋文帝最高。不仅如此,即使在中国历代开国君主中,隋文帝也可以名列前茅。
隋文帝于历史是有大功绩的,他的大功绩不但表现在统一大业上,且表现在统一后对天下的治理。隋文帝对反叛旧臣、豪强大吏,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罢黜了一些没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管理国家政务。隋文帝对平民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在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文帝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度量衡重新统一。隋文帝下令制订《开皇律》,将原来的枭首、车裂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条。隋文帝废除北周六官制,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隋文帝对于地方机构也进行了改革。他采纳度支尚书杨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将原来比较混乱的地方官制从州、郡、县精简为州、县两级。同时,精减了大量的官员,将一些郡县合并。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力,控制地方,杨坚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后来,又实行三年任期制。隋文帝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废九品官人法,初创科举制。命令各州每年推选三个文章华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后来,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举人担当。隋文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实行“输籍定样”,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些举措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将从豪强手里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增加了国家的劳动力,调动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形成开皇之治。
2.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553~602)名伽罗,河南洛阳人,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她是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不仅因为她是隋文帝的正妻,关键在于她凭借先前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后来国母的地位,直接和间接影响了杨氏社稷的兴亡。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以贤明著称于世,更因其善妒的个性直至今天仍广为人知。
一天,杨坚早朝之后折返宫中,才发现自己平日里颇为宠幸的一位妃嫔,已经被皇后独孤氏趁着自己处理政务的时候偷偷杀害了。悲愤交加的杨坚一气之下骑着马跑出了皇宫,直至山谷间20多里才被大臣高颖、杨素等人赶上。当后者问及他为何要做出如此轻妄的举动时,杨坚叹息着说:“我已经做了天子,却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此后经过高颎等人的百般劝说,杨坚放弃了出走的念头,但他难得亲近自己后宫三千佳丽的事实,仍旧是要等到这位善妒的皇后去世才会真正有所改变。
其实早在独孤皇后与杨坚结为连理之初,这位后来名垂青史的女性便在洞房花烛夜逼迫新郎立下重誓,今生今世不会与其他女人生育子女(誓无异生之子)。而她的这一份心愿到头来也确实得以实现——包括帝国的继承者隋炀帝杨广在内的七个皇室子女,无一例外的都是她与杨坚的骨肉,几乎所有的嫔妃们都慑于皇后的专横,不敢去与皇上过多地接触。隋文帝的后宫,仅有这一个女主人而已。
除开善妒的个性,独孤皇后确是隋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贤内助。杨坚曾经一度为了是否废除北周宇文氏取而代之犹豫不决,独孤皇后便用“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的话来激励他。等到杨坚登基称帝之后,她又从突厥商人手中买下价值800万钱的一箧明珠,理由并非自己喜欢,而是“戎狄屡寇,将士罢劳”,可以用来奖赏那些在对外作战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们,由此备受百官的赞颂。每当杨坚的决策有所错失的时候,独孤皇后都会站出来加以劝谏,更兼她体恤百姓、孝敬长辈,宫中之人都尊敬地把她和杨坚并称作“二圣”。
独孤皇后对于皇亲国戚恃威作福的现象深恶痛绝,她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因为触犯刑律,将要处斩。杨坚顾及皇后的感受,便想减免崔长仁的罪行。独孤皇后听说这件事后,义正言辞地告诉杨坚“国家之事,焉可顾私”,拒绝了丈夫的一番美意,崔长仁最终被处死。
独孤皇后不仅阻止自己的丈夫亲近除她之外的任何女子,大臣中谁有喜新厌旧的行为,也无一不会受到她的鄙夷与厌恶,这其中就有大臣高颎和太子杨勇。
当初在杨坚为了独孤皇后擅杀嫔妃一事愤然出走时赶去劝说的大臣高颎,因为说了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便已经得罪了性格刚毅的独孤皇后。高颖的妻子后来亡故,其宠妾又为高颎生下儿子,他自然也就成为了独孤皇后眼中的薄情寡义之徒,每每在杨坚耳边大加诋毁,最终促使文帝罢黜了高颎的官职。
太子杨勇是独孤皇后与杨坚的长子,聪明而有才干,深得杨坚的喜爱。偏偏杨勇生性好色,东宫内宠极多,独孤皇后看在眼里,自然很不受用。加上后来太子妃元氏忽然暴毙,独孤皇后认定是太子的爱妾云氏谋害所致,便向杨坚建议,废黜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次子晋王杨广——这自然又与狡黠的杨广深知母亲禀性,刻意将自己伪装成一个生活俭朴且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有关。
仁寿二年(602)八月,独孤皇后死于永安宫中,时年50。
没了正妻的约束,隋文帝开始同姿貌艳丽的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打得火热,从未纵过欲的他失去节制,以致纵欲过度,一病不起。这时他卧于榻上不无感伤地对侍者说:“假若皇后还在,我必不致如此。”
3.杨广篡位
隋炀帝杨广(560~618),又名杨英。小时候的杨广长相俊美,很受父亲杨坚喜爱,杨坚建立隋朝后,立刻封13岁的杨广为晋王。但无论当时的杨广多么被父皇宠爱,太子的宝座却是被他的大哥杨勇所占据着。杨广因为自己平定了南方的陈朝,在统一战争中功劳在杨勇之上,又自恃得到父皇的宠爱,为此他开始处心积虑地准备要把兄长杨勇从太子的位置上赶下来。
促使隋文帝将太子由杨勇换成杨广,独孤皇后起了莫大的作用。原因不是其他什么事情,也在于女人的问题。她不准丈夫多内宠,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儿子,也许她的本意不错,要丈夫、儿子把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上,不要被儿女情长所误。然她的做法有些偏激,偏激得模糊了自己的眼光。
杨勇是个情种,他最爱的是情投意合的昭训云氏,还宠了不少嫔妃,独不喜欢母亲为他所娶的太子妃元氏。元氏心疾发作,仅两日就一命归西。独孤皇后怀疑是云氏所害,又怀疑是杨勇的怂恿,遂派人对他们进行暗察。暗察没有结果,可她对杨勇的感情却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