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偶尔换了一个环境,输出我的专业知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我做了我的事,他们做了他们的事,在一个频率上,很契合,就很舒适。
“三五”和“三八”离得很近。三五学雷锋那天,我响应区政府和女儿学校的号召,参加了学雷锋,专门就家庭教育这个领域,针对有需求的路人,进行答疑解惑。碰巧和我一起坐着的是一位有一定咖位的专家,看到领导们对她点头哈腰,我也对着专家如小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
初春的天气还是有些冷的,但活动现场却热热闹闹。我们期待着回答来自现代的家庭的各种各样的咨询。
没过多久,就来了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读大班,她对幼小衔接很焦虑,询问孩子究竟要读些什么?
我先等了一等,看到专家双手抱着拳在沉吟,并没有解惑答疑的意思。不忍心看着那位家长难堪,我准备先缓解一下她的焦虑,就和她介绍了一下我作为过来人,在自己女儿入学前所做的一些准备。
很明显,那位家长在交流中,心绪已经趋于平静。刚来时那种语速飞快,不断眨眼,说话时人往前倾的焦虑状态已经有所缓解。
我就建议她:去问一下即将进入对口的小学的邻居,问一下他们的经验,因为每一所学校是不同的。在给出建议后,我还趁热打铁,把现阶段孩子在幼升小可能会出现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专注力、倾听能力甚至吃饭好不好、挑不挑食等现象都分析了个遍。得知她的孩子吃饭不好,特别挑食,我给出了建议。同时对幼小衔接的孩子心理建设和学习习惯、学习内驱力的培养,也做了相对比较全面的指导。
当这位家长意满离(满意离开)了以后,岂料那位专家突然对我说:“你很会忽悠人的哦!”
我顿时满脑袋问号,一下子没摸准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话术?我觉得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是和我拉近距离,跟我开开玩笑说说的。我就笑着说:“哎呀,专家面前我是献丑了,让您见笑了。在您面前,我刚刚那些介绍,的确是小儿科!哈哈。”
我还特地用了“哈哈”,来缓解一下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缓解的尴尬。
“按照你说的一张白纸去上学,可能伐啦?你说说孩子不学拼音,不做加减法就去上学,可能伐啦?!”她不依不饶。
“是是是,您说的的确是。所以我委婉地让她去问问邻居们,她很焦虑,她把时间花在了‘幼升小怎么办’上,而不是‘怎么做’上。所以,我给她稍加提示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还解决一下孩子现有问题,说不定到业主群问一问学生家长就有方向了。‘双减政策’实行到现在,对这样的咨询我也只能从缓解情绪入手,其实对于家长来说,幼升小考虑较多的是学科知识怎么衔接,很少考虑到孩子心理、能力、习惯、内驱力,等等,因而,我就稍稍和她聊了一下……”
“所以啊,我说你真会吹,很会忽悠人的嘛?!……”
接下去是一个关于孩子厌学的咨询。
吃一堑,长一智。刚才抢您前头,是我唐突了。于是,这会儿我又开始小鸡啄米般地点头哈腰,主动向家长介绍专家,接下去就静静地看着她如何回应?
只见专家追着家长问:老师叫什么名字?你是什么学校的,你把班级姓名给我,你干吗不直接找校长谈?……家长警惕地说:啊,我不记得了,应该跟老师没关系吧?别把问题上升到校长层面了,我家孩子才三年级,老师还要教下去的……
此时的我一头雾水,因为只知道专家姓啥,不知道她的全名,总觉得她是位非常有着年代特点和个性的专家。
下了咨询台后,我还特地找资料想看看她是何方神圣?感觉她有着“全局在握,舍我其谁”的气势。今天看了利茨?皮尔斯的那段话,我瞬间领悟了最后那几句,就算不能彼此看见,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也没事儿,下次不一定遇见呀!
我做了我的事,她做了她的事,虽然互相不在同一个频率上,但我们一起完成了一件事,做完了这个咨询就好啦。
其实,接下去社会上还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或许会有一些冲突,也没关系的。能互相看见,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能,也没关系,我做我的,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