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海洋的缺氧症便开始了,预计5000年内地球将再次遭遇海洋“打嗝”。
9.漂亮的珊瑚礁
珊瑚礁群向来被海洋学家称为海洋世界的“水族大观园”和“热带雨林”。全世界的珊瑚礁总面积估计为28。43万平方公里,其中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包括红海、印度洋、东南亚和太平洋)占91。9%的面积。仅东南亚就占32。3%的面积,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占40。8%。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仅占全世界的7。6%。珊瑚礁里栖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养着9万多种鱼类。
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其形成是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
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不仅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常贮存油气资源。另外,在珊瑚礁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即是人们的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地。具体来说,珊瑚礁具有以下几种主要作用:
(1)珊瑚礁能维持渔业资源
对许多具有商业价值的鱼类而言,珊瑚礁提供了食物来源及繁殖的场所。在马来西亚,有百分之三十的渔获来源都是从珊瑚礁丛中捕得的。例如:海参、龙虾、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无脊椎动物等。保存了珊瑚礁,就同时确保了渔业发展、渔民的工作及食物的稳定供应。
(2)珊瑚礁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财富。在所有的海洋生态系中,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是最丰富的,珊瑚礁的破坏无疑就是对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珊瑚礁中有许多资源可资制造药品、化学物质及食物,当珊瑚礁被破坏了,许多物种也就在被发现其作用前消失了。
(3)珊瑚礁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现代医药才刚开始对珊瑚礁中可用于制造新药的可能进行研究。珊瑚礁中生物数量众多意味着许多动植物本身可制造化学物质以抵抗其它竞争者及保护自身安全。这些化学物质对人类可能就是极大的资产。例如海绵动物就被用来制造一种新药(Ara-C),用以治疗疱疹及一些癌症。某些特定珊瑚的组织,类似人体的骨胳,自1982年起有些外科医生已使用珊瑚礁来替代骨头。
(4)珊瑚礁保护了我们的海岸线
珊瑚礁对于保护脆弱的海岸线免于被海浪侵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健康的珊瑚礁就好像自然的防波堤一般,约有70~90%的海浪冲击力量在遭遇珊瑚礁时会被吸收或减弱,而珊瑚礁本身会有自我修补的力量。死掉的珊瑚会被海浪分解成细沙,这些细沙丰富了海滩,也取代已被海潮冲走的沙粒。
(5)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礁灰岩是多孔隙岩类,渗透性好,有机质丰度高,是油气良好的生储层。目前已发现和开采的礁型大油田有十多个,可采储量50多亿吨。礁型气田也是高产的。大型油气田多产于古代的堡礁中。珊瑚礁及其泻湖沉积层中,还有煤炭、铝土矿、锰矿、磷矿。礁体粗碎屑中发现铜、铅、锌等多金属层控矿床。礁作为储水层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珊瑚灰岩可作为烧制石灰、水泥的良好原料。
(6)珊瑚礁能吸引观光客
愈来愈多的潜水观光客在寻找全球各地原始珊瑚礁。因此,健康的珊瑚礁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观光事业目前正是一兴盛且获利良好的工业,珊瑚礁所构成的巨大吸引力更不应被破坏。只要能做好管理及监测的工作,必能提供观光客所需求的服务。但发展观光的同时,也要确保珊瑚礁的永续发展。
10。海洋中的“天气预报员”
平静的海面上,一群水母舒展开的身体像伞花一样,彩绸条似的触手从身体上伸出来舞动着,就像无数白色伞花在蓝天中飘舞着。突然,它们收缩身体,惊恐万状地向大海深处逃去。水母为何有如此反应?
科学家们经观察研究后发现,原来水母得到了暴风雨欲来的信息。水母独特的听觉系统使它能迅速地知道天气欲变的征兆。其原理是这样的:空气和海浪在形成台风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摩擦,便会产生8~13赫兹的频率,以每秒种1450米以上的速度传播的次声波,它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这种人们听不到的次声波,水母却能听到。
不仅如此,水生生物还能预报地震。1932年,日本本州岛东北部海岸附近突然发现生活在500米深处的鳗鱼成群结队地浮出水面。不久,日本发生了强烈的地震。
科学家分析后认为:地震之前,地层深处压力增大,形成的压电效应能分解海水,产生一些带正电的微粒。而鱼类的耳朵和身体上的侧线器官能十分灵敏的感觉到高频和低频振动,对地震引起的“场”变化也能预先感觉到。
地震和海啸也可以通过海洋生物发光来得知。海洋中的许多生物都能发光,如细菌、蠕虫、海绵、珊瑚虫、水母、甲壳类、软体类、鱼类等。由于海底磁场、水压等环境条件在地震来临之前发生异常,使得海洋生物的发光加剧。千万个海洋生物聚集一起发出强大的光柱、光雾,这告诉人们地震和海啸即将来临。日本本州三陆1896年6月发生了海啸,海洋发光细菌随着汹涌的波涛,像电灯一样将海洋照耀得如同白昼。
大海并非一直都是平静安详的,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自然灾害中,有许多都源于海洋,这些灾害被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2千米。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级。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在这些海洋灾害面前,人类的力量就显得太渺小了。虽然我们无法与这些灾害抗衡,但我们可以提前预防,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海洋灾害预警方面,许多海洋生物给我们提供了帮助。美丽的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科学家们正不断加大海洋研究的力度。我们期待着能发现更多的“天气预报员”,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