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公司的利润要告诉员工吗 > 第三章 降低成本增利润(第2页)

第三章 降低成本增利润(第2页)

吉利成立之后,李书福面临生存的难题: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如何和其他强势的汽车品牌竞争?再三权衡,李书福决定主攻低端轿车市场,打起了“价格优势”牌。李书福当时放出豪言:“一辆夏利车卖到十几万元,价格贵得离谱。吉利要造百姓买得起的车。”

在造车过程中,李书福为吉利树立了价格优势。那么,价格优势怎么来的?李书福的做法是这样的:在外观上,模仿其他成熟车型,以节省成本,在组件上,全部大规模采购零件自己组装。最后,就只有李书福个人从牙缝里省了。一直到现在,李书福还以“抠门儿”而出名。

在李书福的穿戴上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那双鞋。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李书福曾当场把鞋脱下,表示其穿的是浙江一家企业生产的皮鞋,物美价廉,结实耐用,价格只有80元。

吉利内部人员透露,吉利员工很难见到李书福买500元以上的衣服,他让秘书去买西装时,还特别强调“要300块钱一套的”。平时,李书福总喜欢穿一件黄色的夹克,在厂区干脆就穿工作服,以至数来数去,李书福似乎只有一套稍好点的西服,这是他在非常重要的场合才穿的“形象服”。同样,吉利内部管理也秉承李书福的作风。据说,李书福要求吉利人员出差订购机票,如果同一时段有打折的机票,坚决不允许订购全价票。也正是因为李书福的斤斤计较,吉利汽车才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一直保持着同级车中价格最优的水平。

就这样,吉利车一问世,便以超低的价格让竞争对手瞠目结舌,更让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价格,是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更是最简单有效的商业手段。结果,吉利汽车销售十分火爆。吉利顺利生存了下来,并获得了发展。

用成本费用率监督和控制浪费

成本费用率一直都是每个企业最为重视的统计数据之一,因为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消耗,有助于企业合理地减少不必要开支,从而成功地为企业运营成本“瘦身”。所谓的成本费用率就是“成本费用总额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率”。对于当前的任何一家企业而言,谁能够将企业成本费用率降下来,谁就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降低成本费用率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乔治·索罗斯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大师之一,因为成功狙击英镑并制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被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索罗斯最出名的投资风格就是能够从高风险中攫取高利润,因此他也被看作是国际风投阵营中的领军人物。

索罗斯制造的投资界传奇,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从高风险中攫取高利润无疑是一件火中取果的事情,搞不好“果子”没有取出来还有可能葬身“火海”。索罗斯的投资生涯虽然充满了传奇性,但是也并不是像传说的那样,每一次投资都会获得高利润,而且有好几次,索罗斯都没有从火中取出“果子”,还差点葬身“火海”。比如说,在2005年,索罗斯投资三亿美元在日本建立的对冲基金宣布清盘,这次投资失败主要就是由于索罗斯没有掌控好风险,在炒作股票的时候因为过度炒作,导致对冲基金在短短7个交易日内就下跌了近98%,不得不宣布清盘。索罗斯的这次葬身“火海”主要是因为他改变了以往的投资风格—先控制好成本费用率再谋取利润。但是这一次索罗斯却违背了他的投资风格,全盘押上的结果是全盘皆输。

其实,索罗斯是一个非常注意控制成本的人,他将投资比喻做经营企业,每一次投资之前都要算好成本,控制好成本费用率才能投资,因为这样即便投资失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据传说,索罗斯之所以成为一个注意控制成本的投资者,是因为早年去一家银行面试的时候意识到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

1944年,希特勒将战火烧到了布达佩斯,索罗斯为躲避战火跟着家里人来到了匈牙利。在匈牙利生活了几个月后,索罗斯突然向家里人提出要离开匈牙利去英国伦敦,原因是他想出去闯荡世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家里人并没有说太多阻止他的话,而是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去闯荡世界。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他来到了梦想中的伦敦。可是,当他踏上伦敦地界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后悔起来—伦敦并不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当时只有十七岁的索罗斯明白,伦敦只是一个富人的天堂,穷人在伦敦就像路边的野草一样卑微。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

1949年,在伦敦浪迹了两年的索罗斯长成了一个挺拔的青年,他借了一笔钱开始自学并准备考大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习之后,天资聪颖的索罗斯竟然奇迹般地考入了伦敦经济学院,而且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米德门下学习。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开始出现巨大的改变,由一个流浪汉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投资大师。

从伦敦经济学院毕业之后,索罗斯到一家银行去面试一份债券交易员的工作。当索罗斯按照事前约定的时间来到那家银行的人事部之时,发现门口竟然还站着很多和他一样应聘的人,可是这家银行提供的岗位只有一个。在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笔试之后,索罗斯和另外的两个青年人留了下来,因为他们三个的笔试成绩竟然完全相同,都接近于满分。于是,这家银行的人事经理亲自出来主持复试。

索罗斯和那两个青年人都面对了同样的一道试题—假如银行派你到距离此处十公里的一家印刷厂去采购5000个档案袋,你需要从银行拿多少钱去?

十多分钟后,那两个青年先后都交了答卷,只有索罗斯还在拿着笔在纸上计算。等再过了五六分钟之后,索罗斯才将自己的答卷交了上去。

几分钟后,人事经理问第一个交答卷的青年人:“你是怎么计算出答案为50。3英镑的呢?”

第一个交答卷的年轻人回答道:“就采购5000个档案袋来计算,一个档案袋需要1便士,那么5000个档案袋就是50英镑,其他杂费算作30便士,所以需要50。3英镑。”接着,人事经理问第二个交答卷的那个青年人:“你是怎么计算出答案为50。15英镑的呢?”

第二个交答卷的年轻人回答道:“就采购5000个档案袋来计算,一个档案袋需要1便士,那么5000个档案袋就是50英镑,其他杂费算作15便士,所以需要50。15英镑。”随后,人事经理又问索罗斯:“你是怎么计算出答案为50。46英镑的呢?”

索罗斯回答道:“因为一个档案袋需要1便士,那么5000个档案袋就是50英镑,从银行到印刷厂,乘汽车需要花费4便士,从工厂到汽车站需要雇用搬运工,大约需要40便士,而给印刷厂结算的时候需要交2便士的账单费,所以总计需要50。46英镑。”

索罗斯回答完之后,银行的人事经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笑着对索罗斯说:“年轻人,你被录用了,明天请按照银行规定的时间准时来上班,记住,不要迟到,第一天上班迟到也是要扣钱的。”

人事经理的话音刚落,那两个年轻人就非常不满地问道:“为什么他计算的花费比我们都要高,最终录用的却是他?”“你们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你们没有成本意识,不懂得精确计算成本的重要性,在金融领域内,不懂得计算成本的人是无法为雇主做好工作的。”人事经理留下这么一句话转身而去。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控制成本的重要性。如果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够像索罗斯一样做好成本控制的话,那么这个企业一定会像索罗斯一样取得非常辉煌的成绩的。现代企业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费用率。

有效控制产品成本

当今企业的利润之所以微薄,并不是市场的需求量减弱所造成的,而是产品类型的增多,巨大的竞争导致了企业利润下降。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上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非常多,而当消费者的选择增多的时候,企业产品的利润自然就会下降,因为任何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都是抱着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产品的心理。所以当产品的价格被固定在一个价格区域之时,谁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好谁的产品就能够卖得更多;同样,谁的产品的成本控制得好谁的产品利润就高。

有效控制产品成本,这是一个自有商品交换以来就已经存在的概念,从古到今几乎每一个商品制造者都希望自己花费最低廉的成本生产出最高利润的产品。可以说,面对这一历史性问题,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何一家企业控制不好成本就将成为竞争对手的手下败将。

1999年,《财富》杂志将“二十世纪商业巨人”的荣誉称号赠予亨利·福特先生,以表彰他和他的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工业化历程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普通民众可以购买得起的T型汽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一里程碑式的贡献也让亨利·福特被称为“将美国装在汽车轮子上的人”。

1903年6月16日17时,亨利·福特的汽车公司在底特律成立,工厂是由一个破烂的货车车间改造而成的,除了12位投资人和一些工具、器材、计划书、模型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看起来和一个小作坊差不多的汽车工厂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因为缺少生产设备和相关的技术人员,生产一辆汽车出来很困难。所幸的是,亨利·福特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员,他带领十二位股东在资金欠缺、生产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制造出了一辆简易汽车。

由于这辆汽车操作非常简单,几乎连几岁的孩子都能够随便操作,因此亨利·福特将这辆汽车称为“市场上最完美的汽车”。这辆操作简单的汽车最后卖给了芝加哥的E·菲力古博士。第一辆汽车的卖出,使亨利·福特和他的股东们都喜出望外,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比以前更为高涨。此后的几年里,亨利·福特和他的股东们就依靠制造这种简单廉价的汽车来积累自己的第一桶金。正是这种成本极低的廉价汽车改变了亨利·福特的命运,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1905年,亨利·福特将他的汽车公司从最初的那间破旧的小厂房里搬迁到了皮盖特大街上的一个更为宽敞的厂房里,而且增加了许多新设备,并聘请了数百名工人。搬迁到新的厂房9个月后,福特汽车公司就生产出来1800辆简易汽车,而且迅速地销售一空。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福特汽车公司销售出了近8000辆这样的简易汽车,这些汽车有的有两个气缸,有的有四个气缸,也有的有六个气缸。而在这些汽车中,销售量最好的莫过于N型车了,这种车有四个气缸,市场销售价只有500美元,其成本也不到300美元,可谓利润丰厚、成本低廉。而在当时,最让亨利·福特头疼的就是K型轿车,这种车在市场上的售价为2500美元,虽然利润较高,但是成本也达到了近2000美元,利润远远比不上N型轿车。从这两种汽车的销售过程中,亨利·福特悟出了一个足以改变自己和福特汽车公司命运的道理:“利润和成本挂钩,低利润高成本的产品就是一种浪费,会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此后的福特汽车公司一直走大众化路线,为普通阶层民众提供买得起的车。

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了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款小轿车,这款小轿车就是文章开头所提到的T型车。T型车的最大特点就是延续了此前的大众化风格,成本低廉、性能优越、简便而易于操作。在1927年,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成功销售出了1500万辆T型轿车,而这一纪录一直保持了四十五年,直到1972年才被打破。T型车的推出令福特汽车公司的业绩大涨,但是亨利·福特一直是一个注意控制企业经营成本的企业家,所以他在这一年将流水线引入了福特汽车公司,从而大大提升了产量和劳动效益,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此后,亨利·福特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升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效率,将员工的劳动时间规定为八个小时,每日的薪金是5美元。日薪水达到5美元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很高的待遇了。在亨利·福特开始提高员工待遇之后,很多人都认为福特汽车公司的劳动成本将大大增加,可是事实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劳动成本和以前一样,甚至还有小幅度的下降,原因就是福特的员工劳动积极性都非常高涨,企业生产速度大大提升,同时企业的原材料利用率也大幅提升,残次品的数量大大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福特汽车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其实,八小时工作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中就被提出来了,只是当时的美国企业表面上施行八小时工作制,背后却以各种手段让员工加班。而亨利·福特清楚地意识到,这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和低薪水的做法带给企业的只是浪费,表面上增加的利润都被低效率的生产和低下的企业资源利用率吞噬了,企业最终还要付出更多的利润去弥补这种因为管理失误而造成的浪费。

所以,亨利·福特一直都非常注意增加员工的待遇,以员工的积极性换取利润。亨利·福特的这一做法让福特汽车公司找到了让基业长青的秘笈,再加上走大众化路线,福特汽车公司的销量一直非常稳定。即使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狂潮的侵袭下,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大世界汽车业巨头倒下的时候,福特依然保持着良好稳定的发展势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福特汽车公司已经不只是生产优质廉价产品的“老福特”了,它的旗下有八大车系:福特(Ford)、路虎(LandRover)、水星(Mercury)、林肯(Lincoln)、阿斯顿·马丁(AstonMartin)、马自达(Maz-da)、沃尔沃(Volvo)和捷豹(Jaguar)。其中的林肯、阿斯顿·马丁、沃尔沃、捷豹等都是为高端人士提供的高端车系,不论是从性能上讲还是从设计品位上来讲,都是属于高品质的精品汽车。

从福特汽车公司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能够让一个企业历经百年依然生机勃勃。而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而言,能够像福特一样将成本控制得非常好的企业少之又少。因此,向世界上那些能够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得很好的知名企业学习就成为了中国企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

对人员成本进行科学核算与控制

据统计,我国生产型小企业的实际利润仅仅是理论利润的40%左右,与国外的80%盈利率相比,差之甚远。尽管每一个企业都知道通过节流开源能够帮助企业节省开支,赚取利润,但是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没有做到真正掌控工艺、物流、采购、库存、计划、人员劳务这六大成本要素。在这六大成本要素中,相对来说,人员成本是一项比较难于控制,并且容易增加隐性浪费的成本要素。核算固定员工成本

福耀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想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一座中等规模的汽车挡风玻璃工厂,雇佣100-150名员工。后来,工厂建成了,但在准备开始生产的时候它又退缩了。因为南卡州商务部国际贸易负责人员首先为福耀想到了很多的无形成本,比如供电、土地等问题。但主要问题是公司要支付美国工人每小时12美元的薪水,这要比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高得多。尽管南卡的电价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供电稳定,运费低,交货也更迅速,但最终公司在雇佣了10多名员工后,觉得员工成本实在太高,而每小时的产量又太低,让建厂计划夭折了。最后这个工厂变成了一个仓库,它将玻璃从中国的母公司运到格伦维尤,然后在仓库里由在当地雇佣的十几个工人将这些玻璃重新更换包装后,再发给美国的客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