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保持适度紧张情绪。我们常有这样的机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我们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做了某些题目。事后发现懊悔不迭,只怨当时粗心。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造成的。心理学家唐森等人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
③集中注意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叫作注意的分配,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都是“一心二用”的例证。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即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十分熟练的。另外,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关系,则同时进行这些活动是有困难的。因此,为了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工作上,也是十分重要的。
④戒除不良习惯。有些人比较粗心大意,久而久之,行为方式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型,即形成了粗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戒除粗心大意的习惯乃是克服粗心毛病的治本之策。戒除粗心习惯的方法主要是要
培养细心的好习惯。因为单纯克服坏习惯,仅仅是靠意志来抑制;而同时培养好习惯,就可以在大脑皮层通过负诱导的机制对原来坏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破坏作用。这样不仅效果大,而且消耗的心理能量亦少。因此,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事讲究条理,做完之后要认真核对、验算、检查。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就会“习惯成自然”。
4。从小事做起
俗话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在做小事的时候,要从大处考虑,从大方面着眼;在做大事时,要注重细节,把小处做细。
大事是由一个个小事串联成的,做小事时,从大处考虑,这样不至于偏离目标与方向;在做大事时,善于把每一件小事都做细,这样做好了每一件小事,大事自然会成功。所以说,放眼大处,着手细节,小事能成就大事。
简单而重复的事或许谁都会做,把小事做好做细也能够体现能力。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很多人都想着做大事,一步登天。其实,大事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把一件件小事做细,把一件件小事做完美就是成功、就是幸福。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绝不要以微小而不为之。
把小事做细,加强自身修养,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常说要追求卓越,其实卓越就是苛求精细化的具体表现。卓越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认真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并把它做精做细,就可以达到卓越的境界。那些考虑细节、注重细节的人,将小事做细、将细节做透的人,往往能够从细节中找到机会,将工作做得更好。
要做好小事,其保证是把小事做细、做透。如果粗枝大叶地去做一件小事,那是不可能做好的。
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是一种心态,而心态往往决定成败。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写一个车夫所做的一件小事,构成一个伟岸的形象,一种崇高的精神。南化公司曾在企业内推岀“抓好十件小事”的活动,将许多管理的概念细化进几件小事中,而能抓好每一件小事,就能为企业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把做好小事概括为两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海尔集团办公大楼的每一块玻璃都明亮清晰,是因为员工每天都将玻璃一块一块地擦拭。如果没有乐于做小事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擦拭玻璃墙很简单,每天都这样来回地重复。如果做一天,对谁都非常容易,但如果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这样,那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素质的考验。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不想做小事的人;另一种是做不好小事的人。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想做,是第一种人的写照。他们是认为自己有水平、有能力,对一般的事情弃而不做,不加理会。第二种人愿意做小事,但意识里将小事做好的要求和标准下降,敷衍应付,事不经心。这两种人到最后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
做好每一件小事,需要在理念上对小事有个正确的认识。大事是由
若干小事构成,世上无小事,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一件大事来做。认真、踏实、勤奋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我们做事的原则。
丰田汽车社长认为:其公司最为艰巨的工作不是汽车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生产流程中一根绳索的摆放要不高不矮、不偏不歪,而且要确保每位技术工人在操作这根绳索时都无任何偏差。
小事做细,一是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才能将事情做细。二是一件小事中会有无数个细节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事做成功。善于观察和分析小事中的细节,从细节上做文章,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三是做事到位,把小事做透。做事不到位事不完,事不做透会再来。只有将事做到位、做透,才能彻底将事做完。
5。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1和0。1相差多少?也许你认为那太微不足道了,简直不值一提。就是因为有那0。9的差距,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有可能会化为泡沫。
当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天的那一刹那发生爆炸,四周火花四溅,这一画面让我们触目惊心,而罪魁祸首却是一个被忽视了的小数点。
只是因为一个小数点……可是人们万万不能忽视这一个“小数点”,因为这1和0。1只是在你的弹指一挥间!
有人说:“短暂如朝露,在阳光洒散之际转瞬而逝;永恒如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并努力使它变慢乃至停止。可谁又能做到呢?可怜的人们啊,为什么不能找到成功的那把钥匙呢?其实,那就在我们身边,它就是细节。
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是铺就铁路时自甘居下的一条条木头。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才能把握人生和命运。
《武汉晨报》中有这样一篇报道,江汉大学应届毕业生陈某因为一份简历而使他在应聘时栽了跟头。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参加招聘会的那天早上,小陈不慎碰翻了水杯,将放在桌上的简历浸湿了。为尽快赶到会场,小陈只将简历简单地晾了一下,便和其他东西一起匆匆塞进背包。
在招聘现场,小陈看中了一家深圳房地产公司的广告策划主管岗位。按照这家企业的要求,招聘人员将先与应聘者简单交谈,再收简历,被收简历的人将得到面试的机会。轮到小陈时,招聘人员问了小陈三个问题后,便向他要简历。小陈受宠若惊地掏出简历时才发现,简历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渍,而且放在包里一揉,再加上钥匙等东西的划痕,已经不成样子了。小陈努力将它弄平整,递了过去。看着这份伤痕累累的简历,招聘人员的眉头皱了皱,还是收下了。那份皱了的简历夹在一叠整洁的简历里,显得十分刺眼。
三天后,小陈参加了面试,表现非常活跃,无论是现场操作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还是为虚拟的产品做口头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错。在校读书时曾是学校戏剧社骨干社员的小陈,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小品,赢得面试负责人的啧啧称赞。当他结束面试走出办公室时,一位负责面试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是今天面试者中最出色的一个。"
然而,面试过去一周后,小陈依然没有得到回复。他急了,忍不住打电话向那位工作人员询问情况。对方沉默了一会儿,告诉他:“其实招聘负责人对你是很满意的,但你败在了简历上。老总说,一个连简历
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你应该知道,简历实际上代表的是你的个人形象。将一份凌乱的简历投出去,有失严谨。"这件事给了小陈深刻的教训,从此,他变得细心起来。他深切地感到,决定事情成败的,有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简历既是进行自我营销的工具,也代表着个人的形象,所以,在应聘时一定要写好简历,更要保存好简历。要展示完美的自己很难,它需要完善毎一个细节;但毁坏自己很容易,只要一个细节没注意到,就会给你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导致一个大大的失败。所以最主要的是能够约束自己。
第一,给自己定一个原则。凡是违背原则的事,一概不接受。有自己的原则,就等同制定一个约束自己的范围框架。如果自己超出了范围的话,就应该立刻收手。若是被迫无奈之下,一定想办法尽快解决。对于范围之内的事,也要留个心眼,多去思考,多去斟酌。
第二,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看你能否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某种场合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才干和智慧,那么他一定能够在黑暗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在社会中立足。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是非常有智慧且头脑灵活的人,别人无法想到的,他都能想到,结合曾经看到的东西,了解到的资料以及做过的事情,完美地融入其中,使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增强自己的耐力。工作需要责任心,耐力也特别重要。很多事情都是在冷静中处理好的。遇到困难,别着急,好好思考,能够自己处理的尽量自己处理,不能处理的,向他人请教。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耐力,没有耐力是不能做好事情的,就不能理智地想出办法,所以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对待。
第四,塑造完美的形象。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没有谁是绝对完美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的。所以,塑造完美形象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标准,衡量自己的同时,还要让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
有一位父亲经常告诫他的孩子说:“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了。世界上到处都有散漫粗心的人,只有那些善始善终者是供不应求的。”
许多人无法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原因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背弃了对待工作尽职尽责的原则。同时,也是对自我前途的背弃。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绝不会轻率疏忽,而是力求做到一次成,绝不返工。
6。细节缘于做事的态度
胡适先生曾于1924年6月28日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有名的人是谁吗?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