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海啸是怎么引发的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一般由海底地震引发。海底地震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水体运动。海啸发生有多种原因,海底地震、海底火山爆发、大规模海底滑坡都会引发海啸,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海底地震。不过,并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能引发海啸的地震,首先是发生在海里的大地震,而且必须是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构造型地震。其特点是断层面上部地壳向上移动,下部下降,以垂直运动为主。上部在抬升过程中把海水向上抬,同时又在逆冲方向推动海水作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破坏力极强的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巨浪呼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海啸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2006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伤,287人失踪。
地震发生后,印尼南部沿海顿时掀起滔天巨浪,3至4米高的海浪冲向陆地最远达两公里。沿岸一批饭店和房屋被毁坏,数百艘船只被冲走。
印度尼西亚官员18日说,17日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目前至少已造成300多人死亡,160多人失踪,2.3万人被迫撤离家园。印尼地震监测部门宣布地震为里氏6.8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达7.3级。位于美国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说,地震达7.2级。
受灾最重的西爪哇省尖米士县庞岸达兰地区紧急协调官朱耐迪说,该地区至少有172人因海啸丧生,另有85人失踪。他说,遇难者还包括1名巴基斯坦人、1名瑞典人和1名荷兰人,但他没有透露上述3人的性别。目前,1500多名救援人员正在沿着海岸搜寻生还者和遇难者遗体。朱耐迪说:“由于缺乏大型救援设备,救援工作遇到很多困难。”
一位名叫特蒂的目击者称,海啸发生时她正好在陪来自荷兰的游客游玩,她说:“海浪突然就涌上来了,我们跑向附近的小山。我这个组有4个人仍然下落不明。许多小旅馆被摧毁。帕加达拉海滩前面的旅馆是被冲击的部分。小艇都被冲到了旅馆里。”她说亲眼看到当地居民已经收集到3具尸体。
一位目击者称,周围居民的损失非常严重。他说:“所有的孩子们在哭喊,很多人受伤。”在海啸灾区,哭泣的父母们疯狂寻找自己的孩子,士兵们还在继续挖掘试图找寻生还者。
庞岸达兰市当局在海滩上建起一个临时停尸房,盖着白色单子的尸体被堆成一堆。村民巴西尔称:“我不在意失去我的任何财产,但请真主将我的儿子还给我吧。”他和绝望的妻子至今还在庞岸达兰市的海滩废墟中寻找失踪的儿子。
爪哇岛庞加达兰地区紧急情况部门官员朱内迪表示,至少23000人逃离了他们的家园,有些人是因为房屋被海啸摧毁了,有些人则是害怕会有另一次海啸来袭。据路透社报道,在印尼爪哇岛的南部灾区,由于有传言称这里很快将要发生第二次大海啸,灾民们目前正乘坐摩托车以及卡车连夜四处奔逃。灾区到处都是汽车的喇叭声,汽车的前车灯也在黑暗中不停的闪烁。印尼政府官员向灾民们表示,地震灾区没有再次发生大海啸的迹象,根本没有必要过度恐慌。
在另一个灾区,焦虑的幸存者们不断掀开裹尸布辨认寻找在地震以及海啸中失踪的亲人。
在印尼国家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画面上,一名妇女坐在橡胶园的地上号啕大哭。在她的旁边,摆放着100余具死难者的遗体,其中包括多名儿童,他们的身上都覆盖着各种颜色的被单。
海啸的传播速度比飞机还快。研究表明,海啸的传播速度只跟水深有关,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积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0米的话,传播速度超过300米秒,接近音速,比飞机还快。但是海啸的波高跟水深成反比,所以在深海什么也看不出来,只有到近海,速度减慢,能量才积累起来,形成一堵几十米高的水墙。一般船只如果要逃避海啸的话,不应该往港口里面跑,而是往深海里跑,跑得越远,危险就越小。
(1)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的安全处避难。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注意或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2)如果海啸警报响起时你在家请召集所有家庭成员一起撤离到安全区域,同时听从当地救灾部门的指示。
(3)接到海啸警报应立即切断电源,关闭燃气。
(4)如果海啸警报响起时你正在学校上课,主动听从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指示行动。
(5)海岸线附近有不少坚固的高层饭店,如果海啸到来时来不及转移到高地,可以暂时到这些建筑的高层躲避。海边低矮的房屋往往经受不住海啸冲击,所以不要在听到警报后躲入此类建筑物。
(6)停在港湾的船舶和航行的海上船只立即驶向深海区,不要停留在港口、回港或靠岸。
(7)如果不幸落水时,应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不要举手,不要乱挣扎,尽量不要游泳,能浮在水面即可;海水温度偏低时,不要脱衣服;不要喝海水;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积极互助、相互鼓励,尽力使自己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5。台风有多么可怕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在热带海洋面上经常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我们称它们为台风的“胚胎”,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已经查明,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能够发展成台风。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4月的孟加拉湾已开始迈入盛夏,热烈的阳光让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明亮、灿烂,此时正是孟加拉湾的季风转换时期。
水温高达32摄氏度的北印度洋蕴含着丰沛的水汽,季风的退却造就了微弱的风切变,再加上良好的高空辐散,所有这些都预示着一个热带气旋正在这片海面上慢慢孕育成形。
2008年4月27日,印度气象局注意到这一孟加拉湾西部海域的云团系统,数小时后它增强为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称为“01B”。受北方高压脊的引导,01B一面缓慢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一面迅速加强。4月28日早上,01B升级为热带风暴,并由此获得了它的正式命名:纳尔吉斯。
台风正在形成,而孟加拉湾地区的人们此时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尤其是缅甸。大家依然过着平淡而琐碎的生活,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命运会因为一场台风而发生什么改变。他们有理由这样自信:虽然身处全世界台风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的孟加拉湾,缅甸却已有大约40年没有受到过台风的侵袭,灾难总是降临在不幸的邻国孟加拉,没有人认为这一次会轮到自己。
4月28日,纳尔吉斯陷入分别位于其西北和东南方向的两个高压之间,移动速度减缓至几乎停滞。与此同时,肇因于较高的海水温度,风暴还在继续增强,当天下午便由热带风暴升级为强热带风暴。4月29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纳尔吉斯的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60公里,纳尔吉斯由此升级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
尽管连续几天纳尔吉斯一直安然地守在孟加拉湾西部海域,静若处子,但作为台风,巨大的风眼已经形成。它冷冷地看着四周沿海地区一连数日在它的意念之下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这是《魔戒》中魔王索隆(Sauron)的眼睛。
4月29日的晚些时候,在位于东南方向高压的引导下,纳尔吉斯起身向东北方向移动。4月30日,纳尔吉斯继续向东北移动。这一天,受较干燥空气的入侵,纳尔吉斯由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5月1日,纳尔吉斯重新增强为台风,移动方向由东北转为正东,并开始显著加速,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缅甸中部沿海靠近。5月2日,纳尔吉斯再次加速,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逼近缅甸,并在登陆前急剧增强至巅峰状态,最终在16:30前后(缅甸时间)以超强台风登陆海基岛,登陆时速192公里小时,中心风力16级,伴随而来的风暴潮高达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