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付麇集山西的官军,起义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
枯黄的草木在风中瑟瑟发抖,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残酷动荡而悲戚哀鸣。
此时,起义军众人怀揣着对自由和生存的强烈渴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东跨太行山的征程。
太行山高耸入云,宛如一道天然的巨壁横亘眼前。
山路崎岖蜿蜒,狭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两侧峭壁林立,怪石嶙峋,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可起义军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对这片山川的熟悉,一步步艰难地攀爬翻越。
他们手脚并用,在陡峭的山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寒风割面,他们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突破官军的围堵,开辟新的天地。
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他们终于成功越过这座天险,出现在顺德(今河北邢台市)、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两府境内。
这一行动瞬间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局势,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让明政府深感不安。
顺德,地处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一马平川,从这里出发,千里沃野毫无阻碍便可直达京师。
这片土地上没有山河的天然屏障守护,一旦有战事发生,敌人便能长驱直入,直逼京城。
真定则是交通要道,商业繁荣,街道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人口密集,战略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起义军的到来,使得原本繁华的市井陷入了恐慌与混乱。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惊恐与担忧。
给事中孟国祚忧心忡忡,急忙上言说:“畿南是咽喉般的重要之地,顺德处于大平原,从这里一路向北,千里无阻便可直达京师,且没有山川河流作为天然的屏障。
如今山西有曹文诏、张应昌;河南有左良玉、邓玘,贼寇又能往哪里去呢?过去从陕西被赶到山西,又从山西被赶到河南的贼寇,如今却转而被赶到顺德了。”
他言辞恳切,满脸焦急,在朝堂上向众人剖析着局势的严峻。他深知,顺德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京师的安全,一旦起义军在这片平原上站稳脚跟,后果将不堪设想。
明政府内部顿时乱作一团。崇祯皇帝朱由检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他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双手紧紧握住扶手,指节泛白,大声斥责着大臣们的无能。
“朕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贼寇竟敢如此猖獗,逼近京师,你们都在做什么?”他的声音在宫殿内回荡,充满了愤怒与焦虑。
大臣们纷纷跪地,大气都不敢出。内阁首辅周延儒眉头紧锁,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应对这一危机。
他深知,此时必须迅速做出决策,否则局势将更加难以控制。
兵部尚书张凤翼则冷汗直冒,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若不能妥善解决此事,必将受到严惩。
为了堵御起义军进入畿南平原地带,保护京师的安全,明廷急忙开始调兵遣将。
通州兵二千迅速集结,他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每一片甲叶都闪烁着寒光,手持长枪利刃,在寒风中整齐列队。
通州乃京城的东大门,这些士兵平日里训练有素,肩负着保卫京城的重任,此刻接到命令,个个神情严肃,准备奔赴战场。
带队的将领,身形魁梧,一脸坚毅,他在队伍前大声训话:“弟兄们,此番任务重大,京城安危系于我们一身,大家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听从指挥,奋勇杀敌!”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响彻云霄,震得周围的空气都微微颤动。
昌平兵二千也不甘示弱,他们从昌平星夜兼程赶来。
昌平是京城的重要屏障,这里的士兵同样精锐,他们骑着矫健的战马,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
他们的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京城,击退起义军。
领兵的李勇,作战经验丰富,他一边赶路一边给士兵们打气:“咱们都是保卫京城的勇士,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定能将贼寇击退!”
士兵们士气高涨,在夜色中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月光下弥漫。
保定总兵梁甫部八千人也迅速行动起来。梁甫身材魁梧,满脸胡须,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他接到命令后,立刻整顿军队,鼓舞士兵们的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