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崇祯皇帝亲自批准,这年六月,汉中栈道的阴霾下,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与历史走向的博弈。
陈奇瑜,这位身负五省军务总督重任的明朝官员,代表政府同义军达成了招安协议。
这份协议的诞生,看似是为动荡的局势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实则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陈奇瑜按照协议内容,开始着手安排对起义军的处置。
他煞费苦心,精心策划了一套看似周全的方案:按起义军战士数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抚官加以监视。
这些安抚官,肩负着朝廷的使命,怀揣着对起义军的警惕,被派往起义军队伍之中。
他们身着官服,佩戴着象征权力的令牌,在起义军的阵营里穿梭,试图掌控起义军的一举一动。
同时,负责遣返起义军战士原籍安置这一任务,也被陈奇瑜视为重中之重。
他幻想通过将起义军分散回各自的家乡,让他们重新回归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轨道,从而彻底消除起义军对明朝统治的威胁。
在他看来,只要切断起义军的联系,将他们融入到各地的民众之中,这场令朝廷头疼不已的农民起义便会悄然平息。
为了确保起义军在遣返途中的生存,协议规定所过府县由当地政府供应粮草。
当起义军踏上行程,所经之地的府县官员们接到命令后,虽心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
他们在城中忙碌起来,从粮仓中调出粮食,宰杀牲畜,准备酒水,为起义军的到来做着准备。
当起义军抵达时,街道两旁摆满了食物和酒水,士兵们虽然面无表情,但也不得不按照命令,将这些物资分发给起义军。
而檄止官军进兵这一举措,更是陈奇瑜为了避免冲突,顺利完成招安计划的关键一步。
他向各地官军发出严令,禁止他们擅自对起义军采取行动。
一时间,原本剑拔弩张的战场,似乎突然安静了下来。
官军们驻扎在各自的营地,看着起义军在眼前经过,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甘。
史料记载,当时义军开报的受抚人数有四万多名。
这四万多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的命运,似乎在这一刻被这份招安协议所左右。
当起义军得知协议内容后,表面上表现出了顺从和感激。他们收起了武器,放下了戒备,按照陈奇瑜的安排,开始整旅出栈。
于是,一幅奇特的画面出现在汉中栈道。
起义军与陈奇瑜的官军,不再是战场上的生死仇敌,而是“揖让酣饮,易马而乘,抵足而眠”。
起义军士兵们,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们与官军士兵交谈、喝酒,甚至交换马匹,同睡一处。
在官军看来,这些起义军已经真心归降,他们的警惕心也逐渐放松。
而对于起义军来说,这却是他们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
在与官军的接触中,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机会,改善自己的处境。
那些无衣甲的起义军,通过与官军的交流和交易,得到了崭新的铠甲;
无弓矢的,也设法磨砺出了锋利的武器;而那些多日不食的将士,更是在官府供应的粮草中,填饱了肚子。
他们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下,暗暗积蓄着力量,等待着反击的时机。
就在一天夜间,风云突变。当官军们还沉浸在招安成功的喜悦中,或是在睡梦中安然沉睡时,起义军突然发动了行动。
他们“尽缚诸安抚官”,这些曾经在起义军阵营中耀武扬威的安抚官,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起义军轻易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