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低调是一种人生智慧 > 第4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低调是一种修养(第2页)

第4章 揣着明白装糊涂低调是一种修养(第2页)

建文帝收买了燕王的亲信葛诚,让他随时密报燕王的活动情况。葛诚应诺。葛诚回到燕京,怂恿燕王人京(南京)见帝,以释嫌疑,以达驱羊羔入虎口的目的。燕王毅然进京,建文帝一时找不到借口扣留燕王,一个月后,不得不放燕王返回燕京。

老奸巨猾的燕王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他知道,一般的韬晦之计是瞒不过朝廷的,不得已,他只好诈病。

建文也不是笨蛋,并不因燕王“病重”而松懈,抽掉了燕王的劲旅,派亲信担任燕京长官,并制造阴谋叛变的借口杀了燕王的两位得力干将。

燕王为保全性命起见,便装疯卖傻,溜出王府,终日在街边游荡,口出狂言,见物就抢,十足一个疯子。有一次,出门几天都没有回来,从人四处寻找,最后看见他睡在泥淖里,如同猪狗,赶紧把他扶起来,他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嘛要抬我出去!”

建文帝的两个亲信知道此事,便人营探个究竟。时值暑天,只见燕王穿起皮袄,围炉而坐。还身子发抖,牙关打颤,不停地抱怨天气太冷了。二人认定燕王是真病,防务稍为放松。但葛诚说,燕王根本没有病,这是装疯卖傻,用意难测,切勿让他瞒过。

两个亲信立即具报朝廷,建文帝立即采取行动,密令城防副司令张信下手。张信过去是燕王的亲信,犹豫不决。母亲问明底细后,劝他要饮水思源,不可忘恩负义,张信便把事情拖延下去。建文帝又下密诏催逼,张信乃愤然去见燕王。

燕王召见张信,仍卧在床上,并不说话。左右说:“殿下正患风疾。”张信明知其诈,便说:“殿下不必这样,可对老臣直说无妨。”燕王打量着他,觉得并无恶意,才开口说:“这场病真惨,已捱几个月了。”张信见他仍不肯露真情,情急之中便流起泪来,道:“殿下,事到如今,还不说真话,大祸真的已临头了。”顺手拿出建文帝的手谕来说道:“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否则便肉在砧上,由人宰割了。”

燕王一见,疑虑顿消,连忙起来下床,叩谢张信,急召军师道衍入宫,商量计谋。先设计除掉了建文的亲信,接着发檄书,起义兵,清君侧,直进南京,不久攻破京城,夺了皇位,

建文帝削发为僧,逃出海外。

在现实中,做人必须讲究“韬光养晦”的策略与艺术。不懂得韬光养晦者,他们往往不会因锋芒毕露而走向成功,却反而容易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某大企业的市场总监血气方刚,上任之初把三把火烧成燎原之势,大刀阔斧撤换班底,推行改革。这位总监颇具才华,但因年轻气盛,因而,遭到其他中层主管的抵制。整个蓝图成了他的独角戏。别人非但没有发挥力量,反而把他视为障碍。最终越唱越难,只好挂印自己走人。

上面的事例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韬光养晦,在新的人际关系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是妨碍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还招来了妒忌和扫除。

人们在职场中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人人都希望在某些方面,至少也要在一方面超过别人,以引起别人刮目相看,既不希望对方不停地炫耀自己,又不希望被别人揭短。总之,不希望比别人低三分。所以,对待老板、同事时,该装傻时就要装傻,千万不可聪明过头,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为人处世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张扬外露型的,一种是深藏不露型的。

张扬外露的人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一筹。

深藏不露的人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事,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作为狡猾。

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为达目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世不留余地,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挫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

小事愚,大事明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明白时就明白,小事糊涂不耍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慧。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漏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大智若愚,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

大智若愚,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吕端是宋太宗年间的宰相,此人学士出身,肚子里有不少墨水。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人情艰苦历练不少,但仍是满身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有人为此说吕端糊涂,可宋太宗赵匡胤却偏偏认为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任命他为宰相。后来赵光义病重,宣政使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会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此时,吕端到宫中看望赵光义,太宗快不行了,吕端发现太子却不在旁边,就怀疑事情有变,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赵光义身边来,这个“渐”字的意思就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赵光义死后,皇后让王继恩宣召吕端,商议立谁为皇帝。吕端听后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不知是计,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房中。这时,吕端便飞快来到宫中。

皇后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意思很明显,想立长子赵元祜。吕端立即反驳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让元柘继承王位,现在先帝刚刚驾崩,我们怎么就可以立即更改圣命呢?”皇后听了无话可说,心里只有认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吕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时,吕端在殿下站着不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认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后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

呼万岁。

吕端事先能明察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出奇策击破奸主;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实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继承的关键问题上,吕端的“小事糊涂,大事精明”体现得淋漓尽致。

激浊扬清,容可容之事。小事愚,大事明,愚,不是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而是容可容之事,进而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才会有一个智慧的人生;明,是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绝不姑息养奸,这就是大智若愚。这也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人生的大谋略。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

让人永远看不破

众所周知,在军事上互相以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来迷惑对方,这是军事家常用的战术。军事伪装在隐蔽自身战斗意图,给敌方造成错觉,争取战斗的主动权,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方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虚实”是一种表面现象,一种伪装,使别人无法“看破”的伪装,才显现出为人处世的高明之处。而正是这些“伪装”让别人忽略了你的力量,便不会与你为敌,你就会少了些麻烦,要知道这类麻烦往往会毁掉一个人的。那些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从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这种人懂得藏巧,自会让人看不破。“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的韬略,又是人生的大谋略。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让人“看不破”,这正是聪明的表现。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曹爽虽然一人独揽朝廷大权,可他对司马懿仍然不放心。司马懿虽然自称年老多病,不问朝政,可他老奸巨猾,处事谨慎,谁知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当初武帝曹操创业的时候,听说司马懿胸怀韬略,多次派人请他出来为官,可司马懿出身士族,自视高贵,瞧不起出身寒门的司马懿,不愿在曹操手下做官,就装病在家。后来见曹操的势力强大了,才出来跟随曹操,为曹操出力。这一次有病,谁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对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他经常派人打听司马懿的情况,可就是摸不到实情。

河南尹李胜讨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曹爽就把李胜召到京城,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李胜临去上任时,曹爽安排李胜以探望为名,到司马懿府中去探听虚实。

李胜在客厅坐了很久,才见司马懿衣冠不整,不断地喘息着,由两个侍女一左一右地架着,从内室慢慢走出。

李胜连忙站起身来,向司马懿行礼问安。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李胜说:“李大人免礼罢,家父身体难支,还要更衣。”

旁边走过一个侍女,用盘子端着一套衣袍来到司马懿面前,请司马懿更衣。司马懿颤颤抖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刚拿起衣服,他的手无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赶忙拾起衣服,帮司马懿穿上,两个侍女搀扶着,小心地让司马懿躺着坐在躺椅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