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低调是一种智慧议论文阅读答案 > 第5章 忍委屈屈得了才能伸得直低调是一种胸襟(第3页)

第5章 忍委屈屈得了才能伸得直低调是一种胸襟(第3页)

邹忌闻计大喜,便派人到市中找卖卜者算卦,扬言是田忌派他去算的,要算算田忌如果要谋反,是吉还是凶。邹忌则随后派人将此人抓获,送到齐威王那里。

齐威王这时年纪大了,有点老糊涂了。他本来就对田忌手握重兵心有疑惧,听了邹忌的话,遂相信田忌有谋反的意图。而这时田忌正率兵在外,于是齐威王遣使召田忌回临淄,准备等田忌回到临淄后再审问此事。

孙膑此时也在田忌军中。他对齐国的政局及邹忌、田忌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及见齐威王无缘无故忽然派人来召田忌回临淄,感觉齐威王一定是听信了邹忌的谄言,认为田忌如果回到临淄,将凶多吉少。

田忌在孙膑最艰难的时候曾助其一臂之力,而且长期以来,二人合作得非常好,孙膑实在不忍田忌自投罗网,乃提醒田忌说,齐王一定听信了邹忌的谄言,千万不要自己贸然回临淄。情急之下,他建议田忌率军回临淄驱逐邹忌,说:“若是,则齐君可正,成侯邹忌可走。不然,将军不得人于齐矣。”

孙膑此言,实是要田忌举兵“清君侧”。与其成为邹忌案板上的肉,不如孤注一掷,与邹忌一决高低,这样,倒还可能死中求生、反败为胜。

田忌对孙膑早巳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他言听计从。他依孙膑之言,率兵攻打临淄。但邹忌也不是等闲之辈,早已作好了守城准备,田忌攻城不胜,眼见各地勤王之兵大集,只好弃军逃亡到了楚国。而孙膑于田忌攻临淄之时就已不知去向。

孙膑在此时急流勇退更不失为一良策。孙膑以其战略家的头脑,对齐国政坛的错综复杂了如指掌,对邹忌其人也比较了解。他之所以置身齐国政坛十几年,为的就是要报庞涓无端加害之仇。在马陵之战结束后,他的大仇已报,他也就应该为自己找个好的归宿,不可能迷恋政治,更不可能拖着残疾之体跟田忌逃亡楚国。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当然,最好是又懂做事,又懂做人,那好事通常都自做了;而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往往就是不干好事。办一件事,往往要通过许多人,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难办的事。有时候,想办成一件事,得要迂回曲折,得要以退为进,得要颠三倒四,那还不一定能成事。

做人同做事一样,有时候也是要以退为进的,退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俗话讲,退一步海阔天空。暂时退却,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重新筹划,这时再进便会更快、更好、更有力。有时候,不刻意追求反而更容易得到,追求得太迫切、太执著反而只能白白增添烦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种曲线的生存方式,有时比直线的方式更有成效。

低头弯腰保护自己

风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的范睢本是魏国人,后来他到了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于是他升为宰相。但是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这件事使范睢意志消沉。按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了纰漏,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坐的处分。但是秦昭王并没有问罪范睢,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为刺激范睢,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应该把它让给别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睢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风貌。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宰相的宝座而做了范睢第二。可见聪明的智者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只是知道,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在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雷墨曾经说过:“低头是需要勇气的”。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一一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学会向生活低头,学会融入生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个性化、时尚化、特殊化泛滥的今天,或许很多人会对“向生活低头”嗤之以鼻,以为是陈年旧物。其实,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了更好地融人周围的生活圈中,更快地适应生活。深谙“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能够更好地同别人打交道,多为别人考虑,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他人,也最容易赢得大家的欢迎。

学会向生活低头,就是学会“蓄势”,为将来“待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懂得厚积薄发。前不久,余秋雨先生在《为自己减刑》一书中提到了他的一位狱中朋友因受其启发,在监狱里苦学英语,并终有所成。刑满释放时,带出了一本60万字的英语译稿,且出狱时神采飞扬,丝毫不像受过牢狱之灾的人!他的这位朋友学会了向生活低头,学会了“利用”生活,学会了先“委屈”于生活,后“俘虏”了生活,并最终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学会低头,是处世的一门基本学科,是为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认真生活着和生活过的人的一种很好的体会、总结。

“忍”要把握好度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也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是很不够的,有的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有的因几棵白菜大打出手,能送掉几条性命;其时都是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看来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人家耳朵失灵了,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化解了。但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字就摆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