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关
找工作不难,大裁军时期国家对转业军人的政策还是相当不错的。
张大月很有眼光,她早就看出来了,父母不管官大官小,几十年的工作时间总会在他们周围形成一些朋友圈子,这些圈子里多少会有能帮得上忙的人,这也就是后人总结出的所谓的资源。
我很快就在母亲的一个老同乡的关照下,进了国办的一个部门,虽说没有直接走进“海”里,但是也离“海”近在咫尺,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我们的办公楼是栋很古老的建筑,房间又深又高,窗户全是落地式的,好像是二十世纪初期外国人建的房子。
我们的门口有卫兵站岗,那些卫兵在我国卫兵系统中可是最高一级的,那个年代 的中国人对这个番号都不陌生――8341部队。
记得工作不久后的一个下雪天,我早上上班时在机关的大门口,遇上了一个过去同一部队的一位首长。
他也转业了,但他没有进国字头的单位,而是进了市级一个什么单位。
那天他是来我们单位办事,当时正在排队登记,见到我可以直接进出那个办公楼很是羡慕。
“行啊,贾小兵,没想到你小子有这么好的命,能在这种地方上班。以后多联系啊。”他对我说。
这种单位,在我工作的初期,确实给了我许多虚荣心方面的满足。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被这里的气氛和那一成不变的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所打败。
这里永远给人以一个死气沉沉的感觉,所有的人好像都很忙,其实他们一天的工作如果真干起来也就一个小时的事。
可他们每个人好像都是商量好了似的,不到饭点就不会完成那点本该早就完成的事。
我原本在部队是一个以慢性子出名的“到齐信号灯”,可到了这我才发现我成了我们处里最性急的一个人了。
我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将一批别单位转过来的文件分门别类地放好,等领导们上班后再分别送给他们传阅。在送需传阅的文件时顺手把他们已经阅完的文件收回来,再将这些文件分门别类一次,然后再送到别的机关去交换。
我就纳闷,就一个楼,什么事一块凑一下不就完了吗?为何要出现那么多的文件?为何要有那么多的传阅?为何要进行那么繁杂的交换?
这里没有部队的那种活泼,但是却有着令人压抑的严肃。
这里没有部队的那种紧张,但是却必须要有表面上的团结。
虽说我们的处长有时会私底下对我们说,别理会边上那些处的处长们,但是他们在吃饭时却总是坐在一张桌子上谈笑风生。
我们处是综合处,在我分来之前一共只有四个人。
处长是个小老头,他就是我妈的那个老同乡,人很正直。
人家从来不承认要我进他们处是什么看在老朋友的份上走后门的行为,人家愣说是看上我是一个本份的人,之所以要我是因为我有什么能力,是特别适合他们这项工作的人。
我的能力是什么?我一个当了十五年兵的人有什么能力?天知道,反正我不知道。
除了正直的处长之外就是三个小科员,那年头对公务员的管理也是不太明确,反正他们三个和后来进来的我好像是没有大小的。
那三个科员里两个是中年妇女,基本属于手无缚鸡之力的主,而我们单位经常会发些成箱的水果什么的,所以我的到来让我们处里唯一的小伙子欣喜若狂。
“你总算是来了,”他很热情地对我说,“终于不用我一个人去扛四箱水果了。”
妈的,我成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壮劳力了。
这小子很瘦,三十岁不到,他的父亲也在这楼里上班。
看着他那廋得如麻杆一样的身材,我开始明白他为何会如此热烈地欢迎我了。
也是,让他那身板去扛四箱绝对不会缺斤少两的水果,是挺难为他的。
“悠着点,老贾。就这些事,别完成的太快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只有慢工才能出细活。我们是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我们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啊!”他以前辈的口吻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