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非川之幽谷深处,慕容伏允之营盘踞其。营帐间,布列有序,旗帜随风翻飞,声声猎猎,平添几分肃杀之气。
慕容伏允端坐帐中,面色沉如水,眉宇间凝聚着重重忧虑,时而凝眸远眺,望穿帐帘,期盼着远方斥候的消息。
每当有探子疾步归来,他便即刻起身,迎上前去,倾耳细听那关乎兴衰存亡之言。
双拳紧握,指节泛白,心内似有千斤重担,压迫得难以喘息。
慕容伏允为李道宗所领大唐雄师以雷霆万钧之力所破,败局已定。
闻得李靖亲临前线,慕容伏允心胆俱裂,往昔一丝侥幸之念顷刻间化为乌有,眼中尽是绝望与抗争。
然求生之本能,令其内心燃起熊熊烈焰,誓要逃离这摧枯拉朽般的唐军铁蹄之下。
在其看来,只要尚存一息,复国之梦便未尝不可期。
慕容氏一族,历尽劫波,屡遭覆灭,却亦能数度复兴,其间经验,实非寻常可比。
于是,他横下一条心,目中闪现决绝之光,引残部急急遁入无垠荒野,意欲寻觅一方隐蔽之地,以待时局逆转,图谋东山再起之机。
“禀告吾王,唐军已于库山会师成功,其军容壮盛,气势磅礴。恐不久之后,将对我疆土发起如狼似虎的攻势。此时情势万分危急,恳请王上明示,我等当如何应对?”吐谷浑的一位将军单膝跪地,面容满是焦灼与恐惧,额间汗珠密布,语带颤音,急切地向慕容伏允询问道。
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深切的忧虑,直视着慕容伏允,双手紧握成拳,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显得苍白,似乎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慕容伏允身上,期盼着能从他口中听到一句扭转乾坤、救国于倒悬的良策。
慕容伏允闻此言,心内不禁泛起层层苦涩,暗自懊悔当初未能远见卓识,妥善处理与大唐的关系,反而放任部属肆意侵扰大唐边陲。
至此,两国已至水火不容之境,即便他欲向大唐俯首称臣,怕是李世民亦不会再如往昔般宽容大度,轻易饶恕。
“既然是李靖挂帅出征,大唐此举显然是意在讨伐我吐谷浑。如今之计,唯有暂且保存实力,静候时机,徐图后举。”慕容伏允长叹一声,言语间流露出一丝英雄迟暮的哀伤,仿佛连周身的气韵都染上了几分落寞。
吐谷浑诸将闻言皆默然无语,天柱王等将领仍在各地与唐军殊死搏斗,而他们却只能随同慕容伏允辗转流离,心中难免生出几分郁结与不甘。
于库山之畔,李靖与李道宗顺利会师,二人遂聚首帐中,共商破敌之策,筹谋如何挥师前行,直捣黄龙。
“今慕容伏允兵败,遁入大非川,彼处地势险峻,气象严苛,我军颇难适应。众位将军,以为此时当如何行止?”李靖言罢,目光缓缓扫过李道宗、侯君集等一干将领,静候佳音。
“大非川地势诡谲多变,加之慕容伏允沿途焚烧草场,显是欲断我军粮草之源。若我军轻举妄动,深入追击,恐后力不济,难以持久。
依吾之见,不如先稳住吐谷浑境内余部,不必急于追剿慕容伏允,以图长远之计。”
李道宗虑及前路艰险,以为固守现有胜果,更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