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之中,既要敢说“不”,也要善说“不”,更要会说“不”。你才能应付自如,不得罪人。
别把话说满,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人生一世,千万不要使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直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冷静地认识、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反之,就会贻害自己。
单位领导就某项决策征求职员意见的时候,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别忘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你在单位决策上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别忘记加上一句话,“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决策”。
事情办成了当然是皆大欢喜,但如果出现了问题,每个人因为自保都会推卸责任的,而关键就在当时大家发表意见时每个人的说法上了。
一个公司的产品部经理在对每个产品进行市场预测的初期,总是要开公司会议,还经常叫上销售部和设计部共同讨论,同时私底下也会征求个人意见。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开会的时候,公司新来的两个员工孙壮和赵书辉都表达了自己超前的思想,得到了公司领导包括销售部和设计部的好评。而且两人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还强调如果按照他们的方法做一定会成功。产品部经理当即表示要孙壮和赵书辉一起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出来,公司一定会认真考虑。此话一出,孙壮和赵书辉欣喜若狂。作为新人的他们能得到领导如此重视,想来自己也算是幸运的吧。但是新产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令公司上下非常紧张。
事后,当公司处理这个问题责任的时候,孙壮和赵书辉成了众矢之的。而本该为这个项目负责的产品部经理,参与产品研讨的销售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都相安无事。最后,孙壮和赵书辉出于无奈,递交了辞职信。
事外的人,大概都认为那些领导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吧。正常来说,领导不仅肩负着本部门的工作,公司发展和重要决策的决定他们也应该负90%以上的责任。但这次公司新产品出了问题,为什么不让领导来负责,而是拉出了孙壮和赵书辉这两个当替罪羊呢?原因就出在产品部经理让孙壮和赵书辉共同写的计划书上。当初让他们写的原因是希望参考年轻人的想法,当然,如果出现问题自然有文字上的东西为公司中层们开脱。
话不说满就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拿主张。孙壮和赵书辉也有问题,他们不懂得“模糊表态”的说话方法,最终留下了话柄。他们在开会时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还要在后面加上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一定能够成功。这种飘飘然的自我夸大,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自讨苦吃的结果。当公司要追究责任的时候,产品部经理把孙壮和赵书辉共同写的文书一交,自然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所以当别人征求你意见的时候,在阐述自己想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话不说满”,千万别忘了加上一句“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还要看上级的最终决策”。这样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还不用负责任,达到明哲保身、留有后路的目的。
有时候“话不说满”还可以作为拒绝别人的最佳方法,既留给了对方面子,也不会让自己为难。它可以让对方保留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
当有人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一定寄予着厚望,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圆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相反,倘若话不说满,一切都尚未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凡事没有必然的定式,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话不说满”。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地去下定论瞎承诺。
委婉地表达,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做人固然要正直、直率,但并不意味着说话都要直言。因为不适当的直言如同从反面说话一样,是一种消极和否定的语言暗示,不是使人抵触反感,就是使人顾虑重重,增加心理压力;而恰当得体的委婉说话意味着进行积极的语言暗示,而防止了消极的语言暗示。
如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暗示会使病人怎么想呢?作为医生这是治病还是致病呢?
相反,若医生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所以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能力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委婉的表达方式。他们知道,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才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上海有家理发店,一次,有位高个子的姑娘走进店来,要店员给她理一个像日本电影《生死恋》中的女主人公夏子那样的发式。
女店员发现这位姑娘长得俊俏,只是脖子很长,如果像夏子那样把头发盘上去,势必把脖子全部暴露出来,未必好看,但要直说,又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她想了一下,温和地说:
“小姐,听你口音不是上海人吧?”
“我是东北人,到上海好几年了。”
“怪不得,你长得比较高,其实,高才好看,身材苗条,穿裙子也漂亮。”
几句话,把对方说得心里甜丝丝的,双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对方还没开腔,女店员又说:“现在秋天已经到了,头发盘上去,脖子会不会有些凉?”一句话,提醒了对方,姑娘连忙说:“那让我再考虑考虑。”
女店员忙说:“我也正想和你商量,不如剪个‘波浪式’,发脚刚好披在肩上,下部卷曲,中间起伏,上面收拢,配上你这身段,一定很好看。”姑娘听后想了想,满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店员直接说:“你的脖子这么长,理这种发式太难看。”对方一定会一气走之。要使对方明白“长脖子不宜盘头”这个道理,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那就应该采取间接规劝的办法。女店员以拉家常的方式闲谈,先从籍贯谈起,毫不涉及“长脖子”的问题,当对方说出是东北人时,女店员立即联想到北方人个子高,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将话题引到身材上去,几句话就把对方说得心花怒放,当双方有了进一步谈话的感情基础后,又不失时机地点到“脖子”这个要害,但又不像是故意揭对方的短。所以,并没有引起对方的反感,却提醒了对方要注意的问题。
女店员用委婉暗示的间接战术,使对方自省自悟,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在外交上,委婉含蓄的语言往往更意蕴深刻。
1984年9月,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访问白宫时,曾开玩笑似地对第一夫人南茜说:“请贵夫人每天晚上都对里根总统说句悄悄话——和平。”言外之意是里根总统头脑不够冷静,往往做出有损于世界和平的事。对此,南茜回敬说:“我一定那样做,同样地,希望你的身边也能常常吹出这样的‘枕边风’。”葛罗米柯听后,心领神会地讪讪一笑。
由于代表着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利益,政治家之间的语言游戏,无论形式如何,都是针锋相对的斗争。葛罗米柯和里根夫人的妙语,都在含蓄之中藏着三寸钢针,一个刺得好,一个扎得妙。听似玩笑,实则真言。凭借委婉含蓄,政治家把尖锐的批评包藏起来抛向对方,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了一番较量。
由此可见,委婉法是说话处世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处世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但是,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就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