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犹太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 第七章 犹太人的学识跟你不一样(第3页)

第七章 犹太人的学识跟你不一样(第3页)

在以色列,有一个人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他的父亲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是教他《创世记》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恺撒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监狱。在视察时,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一本他不知道怎么读的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

“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

“父亲只教过我读这一本书。”男孩答道。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把他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恺撒面前。皇帝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是《创世记》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

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要我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拉比们又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惟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读《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

去获得上帝的奖赏,这就是犹太人死后也要读书的死理。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犹太人一向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

4.读书不弃分与秒

许多年前,一位基督教徒想要雇一辆马车,但是他遍寻了广场的一周,只看到一排犹太人的马车,却没有看见车夫的人影。

于是他问在一旁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指着附近的一个俱乐部说:“在那里边。”基督徒便顺着小孩所指点的方向走去,等他进入这间狭窄的屋子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车夫都在学习《塔木德经》。这位基督教徒很奇怪,于是发问道“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学习呢?—现在不是该工作的时间吗?你们为什么不等到真正空闲的时候再学你们的《塔木德经》呢?”

其中一个车夫翻开《塔木德·艾博特》大声得念道:“不要说等我有空闲时我就读书,恐怕你是不会有空闲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学习是很看重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主张学习就要及时,不能挑时间。《塔木德·艾博特》里说:“不要说等我有空闲时我就读书,恐怕你是不会有空闲的。”

犹太人还有句俗语:“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与秒。”意思也是大同小异,都是在告诫我们,不要等到所谓的空闲的时候再去读书,要立即去做。

确实如此,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对自己说:“我现在很忙,等到我有空余的时间了,我一定要好好的读书、学习。”但是结果他永远也没有空闲,也就没有时间去学习了。

真正成功的人土是不会有这样的理由的,相反,他们从来就不会找寻理由来推托读书,成功之前,他们“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焚膏续晷”;成功之后,他们也还是“马上、枕上、厕上”的书不离手。

举一个例子。18世纪俄国杰出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奠基者。他出生在俄罗斯北方的北德维纳河的一个大岛上。他家境清贫,无力上学,全仗自学成才。但是由于要帮助父亲维持家里的经济生活,罗蒙诺索夫只好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躲在屋后的一个板棚里,靠着蜡烛的微弱光亮,如饥似渴的读书。

1730年,19岁的罗蒙诺索夫悄悄的背着行囊来到了莫斯科,他是来求学的。但是由于他的贫穷,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愿意要他。后来在同乡杜季科夫书记官的帮助下,他进入了莫斯科神学院学习。

在神学院里,罗蒙诺索夫利用一切时间,没出三个月,便把一年级的全部书给读完了,老师让他跳了级。又过了三个月,罗蒙诺索夫又把二年级的书给看完了,接下来他又跳到了三年级、四年级。最终,罗蒙诺索夫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学完了八年的课程,而且还把图书馆里的书都几乎读遍了。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停的给自己找借口,但是这些借口大都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无外乎“我很忙”、“我没有时间”、“我有个约会”、“我太累了,我要睡觉”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似乎自己是一个整天忙忙碌碌的成功人士一样。

而犹太人似乎在这方面要更胜一筹,因为在犹太人里面即使是烤面包的,他们也会利用任何时间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烤面包技巧,然后不停地学习。

5.用知识激发自己的潜能

拜耳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从小勤奋好学。进人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毕业后,他觉得自己才21岁,还有潜力多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于是又开始攻读化学。由于已有了坚实的物理知识,学习化学进步很快,第二年(即1857年)他就发表了对甲基氯的研究论文,初步显示出他对化学研究的潜能。

1872年,他在斯特拉斯大学任教授时,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智慧,开展对酞染料种类的研究,成为染料史上确定靛青性质和结构成分的第一位化学家。三年后,他进一步运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研究出靛蓝的全部成分,并建立了著名的拜耳碳环种族理论。拜耳临近花甲之年,还在继续自我挖潜,编写了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著作《拜耳科学成就》。可以说拜耳的一生是研究挖潜的一生,成果累累。

如同拜耳一样的犹太人颇多,如多面手贝拉斯科、科学家总统卡齐尔、商学兼优的瓦尔堡家族等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善于自我挖潜,从而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取得事业的成功。

事实上,每个人都存在着“潜能”和“经验”,每个人都有其可发挥作用之处。拿破仑有句名言:“世上没有废物,只是放错地方。”有许多人往往认为自己没有“经验”和“潜能”,没有成功的本领。这明显失之于消极。他们不懂得“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是自己的实践总结,间接经验是别人的经验。有了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为此,善于自我挖潜的人,懂得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其失误就较少,工作效率也较高。有了经验的人,他也懂得怎么去挖掘自己的潜在力量,不至于漫无方向,束手无策。

“经验”实际上亦是“知识”吸收知识,不一定要从正规教育和教科书中得来,从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经验、知识,比从课堂或书本上得到的会更有用。如美国总统林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的知识经验却是超群出众的;犹太人伯林纳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创造发明的技术比博士和一般科学家还多,他发明的电话受话器比爱迪生还早,他一生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新产品,被称为“美国最有价值的一位公民”。这都是他们勤奋好学,善于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挖掘自己的潜能的结果。

犹太人明白,人的经验和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人不是生而知之,教而后知”。一个人因生活或工作经验不足、知识不够而招致事业的失败,千万不要失望和气馁,而应该采取补救的办法,随时随地记你所当记的,学习你所当学的。如爱因斯坦,他虽然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但他同样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他明白,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仅数学这门学科,就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个领域都能费去一个人短暂的一生时光。他在创立相对论时,深感自己的非欧几何知识不足,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立志专攻非欧几何,补足这方面知识,最后终于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相对论。

不仅科学技术领域,经商也如此。许多商界的巨子,都是由于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才一步步地攀登到最高的位置,走上发迹致富之路。犹太人比奇特尔,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时,两袖清风,既没有资本,又没有专业知识。为了生活,他从事一些家庭维修业,如厕所、水龙头、窗户的维修等。他没有经验,悄悄到一些工地观察别人怎么安装和建设这些工程。他自己也找了有关的书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把自己的精力和潜能全部挖掘出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比奇特尔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工程集团,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

犹太人形成一种好学风气,他们宁可克制自己的游乐,忍耐艰辛,而对充实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却肯大量投资,绝对不会吝啬。他们明白,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充实可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带动出来,这成为事业成功的财富。总之,工作上的经验和知识,加上自身的潜能,是一个人的最宝贵财富,它是引导你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是打开财富之库的钥匙。

6.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